不知道是不是興致所致,「馬親王」馬伯庸和不空文化抱團創作這部《四海鯨騎》時特地玩了一個諧音梗,以求「驚奇」讀者。但是在原著取得不錯反響的前提下,同名動漫的成績,卻不是那麼差強人意。
作為一部A級IP,原著作品在微博擁有極大關注及不錯聲量,轉而做動漫開發後,反而陷入了一種莫名的被動之中。從整體數據而言,8月16日於愛奇藝動漫獨家上線的《四海鯨騎》並沒有取得爆點式的聲勢,首周累計播放量堪堪突破千萬體量。
和那些動輒首周破億,上線即成爆款的頭部IP來比,確實稍顯暗淡。除了一部分平臺原因外,原著並沒有很好地運營本有的粉絲優勢。而對於目前《四海鯨騎》的表現狀況,筆者也將從幾個方面做初步分析。
一、驚奇四海的野望
《四海鯨騎》2016年7月開始連載於新浪讀書,採取日更模式。彼時IP熱潮剛剛開始,而馬親王名下的IP也未曾進行大規模開發。但是大航海時代以及奇幻冒險的設定,讓《四海鯨騎》在一眾小說中脫穎而出,集聚了人氣。
而動畫則採取了與小說一樣的故事線。但是壓縮了一定情節,使整體故事更為緊湊。
傳說女帝武則天在南洋建了一座堆滿寶物的佛島,祈求重新擁有無限的青春,但未等佛島建成,她就撒手人寰。只留佛島傳說於世。大明年間,皇帝攜水師入南洋,卻被水師提督刺殺於海上。目睹了全程的太子建文被鄭提督誣陷弒父。建文遂帶著傳國玉璽,駕駛青龍靈船出逃。同時日本陰陽師也盯上了太子。機遇之下他遇到了攜帶海沉木的日本少女百地七裡與蒙古水師提督騰格斯,後三人為了逃避追捕,踏上了尋找佛島的冒險旅程。
從整體美術風格上看,《四海鯨騎》上算優質之作。在人物建模、動作綁定、服裝樣式設計、材質貼圖上,都達到了中上的水準。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四海》的美術導演是擔任過《少年錦衣衛》《魁拔》美術指導的趙禹晴(無怪乎鄭提督與袁笑之的模型如此相似)。在人物設計上也是採用寫實畫風,避免了美型人物泛濫。
二、藍色文明的天然不適
從題材上看,航海冒險在國產動畫乃至影視領域都屬於藍海題材,同類題材作品奇缺。相比於日本的航海大作《海賊王》,中國動漫目前只有《鄭和下西洋》、《海爾兄弟》等低幼題材代表作,這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航海技術成就簡直不成正比。
但是深究其原因,除了故事與觀念,也可能是藍色文明在黃色土地上的天然不適。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在全球文明史觀範疇、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中國本有土地文明被稱為黃色文明,而西方海洋文明被稱為藍色文明。
藍色文明是一種依託於海洋而形成的文明。史學界一般認為,西方文明起源於地中海諸島,而由於地理衍化的差異,島嶼資源的有限性會阻礙人類群體發展。這使得西方文明的發展不得不訴諸於海洋,訴諸於對外擴張與交流。這從而形成了流動性、民主性、商業交換性都十分強的海洋文明。
這種對財富與資源的渴求,在16-17世紀的全球大航海時代體現得淋漓盡致。西方諸國在經歷了工業化發展後開始海上地位爭霸,同時覬覦並攫取東方的財富。而近代中國因為過度重農抑商、輕視科技以及閉關鎖國,造成了大航海時代的歷史缺位,進入了由盛轉衰的時代。這段慘痛的歷史,進而在文化領域投射,造成了對航海題材的不自信和邊緣化。
從動漫產業的類型補缺上來說,《四海鯨騎》確實一個墾荒者。它以反向孵化的方式,從小說出發,打造了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故事。而鄭和下西洋與建文帝朱允炆失蹤的原型故事,對於很多軼事愛好者確實有著極大的吸引。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這兩個故事的內核,都不是冒險題材所昭顯的「自由」。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下西洋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鄭和的船隊歷時28年,七次下西洋,動用萬人之隊、各式船隻百艘、航程遠至東非紅河等地,影響之大堪稱當時世界之最。但中國人的遠航探險、不為佔地掠財,而是宣揚大明朝的德威,本質是一次外交活動。而所謂的對於建文帝下落的尋找,也是對政治犯的追捕。縱然增加了佛島寶藏的尋寶元素,其母題依舊帶有強烈的桎梏性。
沒有自由與探索,沒有海洋深處無限的未知,又何必「揚帆出海」呢?
三、平臺定位的偏差
其實不空文化對於《四海鯨騎》的整體開發從連載開始便已經啟動。當時在小說內容更新時,官方微博就已經同步更新了場景插畫,相當於做了動畫的分鏡。而微博上從未停止的同人插畫投稿,也為後面的基本人設做足了鋪墊。
選擇愛奇藝平臺,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般的原創作品都會選擇多平臺發行或者騰訊獨家。而《四海鯨騎》在一眾平臺中顯得如此特立獨行。作為國內三大視頻平臺之一,愛奇藝在自製劇開發和真人劇集原創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但是另一方面,愛奇藝在ACGN領域是缺少一定基因的。由於其平臺的整體目標受眾是真人劇粉居多,選擇愛奇藝作為獨播平臺的動漫類項目較少。
數據來源骨朵影視-國漫日播榜
這也使得IP原有的目標受眾被割裂。在彈幕和評論中可以看出,多數觀眾是沒有看過原著的,對於原IP的認知認同度會比較低。其實就是看書、看動漫的是兩撥人,這相當於失去了IP的先天傳播優勢。同時從微博指數來看,《四海》的反嚮導流效果也相對有限。
在BAT的三方對弈中,騰訊率先打通了閱文集團-騰訊動漫-企鵝影視-騰訊遊戲的IP開發鏈條。在各個開發環節上都有著自己的把控力。而前段時間騰訊155億收購新麗,更是補缺了鵝廠在IP製作執行層面的問題。而愛奇藝動漫創投事業部雖然專注頭部內容開發,針對二次元用戶推出FUN會員,但始終影響力有限,就算給到了頭部資源,《四海鯨騎》一時也難以成爆款。
不空文化與愛奇藝聯合開發《四海鯨騎》動漫,還另外用3700萬綁定了劇版的改編權。但是從劇的製作成本來說,現實中製作航海題材的成本是蠻高的。如果想要得到足夠的畫面效果,那麼需要大量實景拍攝,對於愛奇藝和創作團隊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回過頭來看,《四海鯨騎》這個當代航海題材的墾荒人,在故事基礎尚可的情況下,想要後續的劇集、遊戲等形態的開發中獲得關注與聲量,還是要從IP的運營策略入手,打準定位、驚奇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