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羅思義】
【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如何檢驗中國收穫的成果與經驗?研究中國經濟長達三十年的英國學者羅思義在其最新研究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並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由表入裡、由淺入深地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影響進行了梳理和評判,該系列研究將分為四部分發表。本文為第一部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95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使我們黨得以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領導和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1
中國國家主席習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上述講話,尤其適用於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原因是,儘管中國、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顯而易見,但西方一些勢力,甚至中國國內一些勢力,均宣稱「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並非因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出現這種說法的原因很簡單,稍後再對此作分析。
在此將首先從經濟增速、生活水平增速、 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所惠及的人口佔世界比重與減貧成就等方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成就進行歷史與國際比較,以證明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在人類史上是沒有先例的。換言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不僅惠及中國,而且惠及全人類。這種制度獲得空前成功,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
· 如果中國取得成功是因為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那麼就正如習主席在2017年10月召開的十九大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2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空前成就證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優於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 但承認這一點,對西方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樣一來西方制度將在國際和國內失去合法性。這導致西方只能硬著頭皮宣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不是因為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而是因為中國放棄或背離馬克思主義。
鑑於此,本文的目的很簡單,只想證明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西方試圖維護資本主義的合法性的說法則是錯誤的。為此,下文將根據四個相互關聯的章節進行論證:
· 第一部分將證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在人類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 第二部分將證明,改革開放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這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事實上,改革開放是從跟隨前蘇聯背離馬克思主義,到回歸馬克思義。這反過來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 第三部分將通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證研究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發展著的理論。因此,改革開放取得成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
· 第四部分將證明,由於意識形態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被迫拒絕馬克思主義,進而被迫否認經濟發展事實——這削弱了西方克服自身經濟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為何過去40年,中國取得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而西方陷入「新平庸」和國際金融危機泥潭不能自拔的原因。
下文將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首先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成就進行歷史與國際比較,然後將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術語分析中國取得成功的理論原因,最後將簡要總結為何一些國家不接受馬克思主義,卻仍可從中國改革開放經濟模式中受益的原因。
第一部分: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斐然
對於評估中國經濟發展成就這樣嚴肅的事件而言,「樂觀主義」亦或「悲觀主義」都非美德,唯有現實主義才是美德。因此,有必要根據經濟發展速度、受益人口佔全人類比例、生活水平增速、減貧成就等方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成就進行歷史與國際比較,以驗證上文所述的「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這一說法是否屬實。
論述這些客觀事實非常重要。首先因為它事關中國能否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做出準確判斷,以及中國制度何以值得自信。美國新保守派/經濟民族主義者與中國的其他敵人希望掩蓋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因為他們承認這一點將改變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包括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
其次,因為它事關中國改革開放對經濟理論的意義。如果改革開放結果只是個小規模經濟事件,那麼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但相反,改革開放獲得偉大成功,從理論上解釋它成功的原因是絕對有必要的。普遍來看:
·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公開承認,中國取得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這說明,到目前為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是實現經濟增長,大規模地、快速地提高民眾平均生活水平,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最有效可行的方式。
· 對發達經濟體來說,兼具起決定性作用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遠比失敗的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與發達經濟體所奉行的緊縮政策成功,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 對於美國新保守派與經濟民族主義者來說,最可怕的是在提高經濟增速與改善民眾方面生活水平的最成功的國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非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美國民眾了解這種形勢將改變美國政治格局。
· 中國國內的買辦知識分子,即其利益與外國而非中國緊密相連的那些人,也希望掩蓋中國所取得的發展成就。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中國民眾準確了解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將令「外國模式優於中國」的說法破產。
為讓大家對此有直觀的認識,下文將首先對鄧小平與陳雲啟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進行系統性的歷史與國際比較。
改革開放前中國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窮
要準確評估改革開放的影響,就有必要結合當時的歷史和國際背景來進行分析。為避免文章過於冗長,在此對1949年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發展階段就不作詳細分析了,僅對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若干關鍵點進行概述。拙著《一盤大棋? ——中國新命運解析》對此有詳細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前往查閱。
首先,有必要了解,歷經外國列強一個多世紀的幹預和入侵後,1949年建國時的中國是多麼的貧窮。安格斯·麥迪森的經典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提供的數據顯示,1950年僅有兩個亞洲國家(緬甸、蒙古)和八個非洲國家(波札那、蒲隆地、衣索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索托、馬拉威、坦尚尼亞)人均GDP低於中國,當時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38%。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同年的分析數據則顯示, 坦尚尼亞人均GDP略高於中國,但布吉納法索、柬埔寨、 莫三比克人均GDP低於中國。與麥迪森的結果有所不同的是,世界大型企業聯合還得出結論,印度人均GDP僅高於中國27%。但這樣細小的差異不會改變結果——1949年的中國不僅是不發達的國家,而且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鑑於1949年的中國極度貧窮落後,部分作者強調, 1949-1978年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1949-1978年中國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在社會領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這27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31歲——也就是每年增長超過一歲。要明白這一成就的真正意義,就應指出,1949-197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速是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最快的。
正如圖1所示,與中國相反,印度獨立後的27年間其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19歲。因此,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國改革開放前所取得的非凡社會成就,是完全錯誤的。正如習主席就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指出:
「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3
圖1
中國是人類史上經濟增速最快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主要經濟體
本節談1978年以後發展階段,首先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最快的經濟增速。鑑於此,圖2為大家呈現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各自39年經濟增速最快時期GDP總增長率比較。
從1978年至2017年,中國GDP年均增長 9.5%,即經濟規模增長近35倍。
相比之下,這39年間增速最快的其他主要經濟體是所謂的亞洲四小龍:
· 1950-1989年,中國臺灣GDP年均增長 8.8%,即經濟規模增長近27倍;
· 1952-1991年,韓國GDP年均增長8.3%,即經濟規模增長近23倍;
· 1958-1997年,中國香港GDP年均增長8.1%,即經濟規模增長近21倍;
· 1951-1990年,新加坡GDP年均增長8.1%,即經濟規模增長近21倍。
但與中國相比,亞洲四小龍均非常小。1978年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為22.3%,亞洲四小龍加起來則僅為1.4%。因此,將39年間增速最快的最大經濟體與中國進行比較才更具可比性,以日本為例,除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期間外,1950-1989年日本GDP年均增長6.7%,即經濟規模增長近13倍。
顯而易見,中國經濟表現遠優於發達經濟體:
· 如上文所述,除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期間外,日本經濟增速最快的39年是1950-1989年,其GDP年均增長6.7%。4
· 美國經濟增速最快的39年是1933-1972年,其GDP總增長660%,年均增長 5.0%。
· 除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期間外,德國經濟增速最快的39年是1950-1989年,其GDP年均增長3.6%,即經濟規模增長近4倍。5
· 英國經濟增速最快的39年是 1950-1989年,其GDP增長170%,年均增長2.6%。
圖2
這些數據也清楚地表明,認為在過去某一時期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如中國一樣快是一種誤讀,事實上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一直呈放緩趨勢。發達經濟體最快經濟增速持續時間遠不及中國,甚至也不及亞洲四小龍或日本。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惠及的人口遠超人類史上其他任何國家同期人口
上一節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表現進行了全面性的歷史與國際比較。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大幅度地提高生活水平所惠及的人口,遠超其他任何國家同期人口。為便於大家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圖3和表1為大家呈現主要經濟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各自人口佔世界比例比較。下面按時間順序分析歷史例證:
· 第一個經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國家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當時其人口佔世界比例為2.0%。
· 美國1776年建國不久就快速發展起來,但當時美國經濟總量佔世界比重只佔一小部分,1820年其GDP佔世界比重僅為1.8%。內戰後,實現統一的美國人口佔世界比例達到 3.2%,從那時起美國經濟快速增長,於19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1870年,美國GDP佔世界比重約為 8.9%,同期英國和中國則分別為 9.0%和17.0%。
· 1870年德國統一後,其經濟開始快速增長,當時德國人口佔世界比例為 3.1%。
· 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開始快速工業化,當時其人口佔世界比例為8.4%
· 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其人口佔世界比例為3.3%
· 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其人口加起來佔世界比例僅為1.4%。
· 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時,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為22.3%,遠超其他經濟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人口。
確切地說,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時,其人口佔世界比例:
· 是英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的10倍多;
· 是美國或日本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的7倍多;
· 是蘇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的近3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之初所惠及的人口,遠超過人類史上其他任何國家同期人口。
圖3
表1
中國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快的生活水平增速
儘管中國取得這些非凡成就,但有必要指出,GDP增長不應是制定經濟政策的目的,而只是實現其他目的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國制定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應是提高中國老百姓生活條件,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因此,了解哪個是目的,哪個是手段,極其重要。
如果把GDP增長設為主要目標而非實現其他目的手段,一味追求GDP增長,那麼將因汙染、危險的工作場所損害環境,無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等等。眾所周知,中國曾出現過一些汙染環境的事例,給民眾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不便。因此,正如下文分析所示,十九大著重強調糾正「唯GDP論英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了解目的和手段之間的正確關係固然極為重要,但不能像潑洗澡水結果卻把嬰兒丟掉那樣,不分主次輕重。人類發展水平的最佳指標——預期壽命與人均GDP增長之間存在極強的相關性證明,雖然經濟增長不是人類發展經濟的終極目標,但它是實現人類福祉必不可少的手段——國際比較表明,人均GDP差異對國家間預期壽命差異高低的影響率超過70%。因此,正如習主席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6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人類生活水平的直接物質基礎——消費。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促進消費增長的可持續性。可持續性包括保護而非損害環境,這令消費快速增長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可能。但這方面的目標應是消費增長,而非GDP增長。消費增長與GDP增長之間存在極強的相關性意味著,GDP增長是實現消費增長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如下文所示,GDP增長對中長期消費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
國際媒體和部分中國媒體對消費存在誤讀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媒體和部分中國媒體對消費增長問題存在誤讀。他們時不時宣稱,「中國消費增長疲軟」。但這是因為他們混淆了「消費佔GDP比重」與「消費增長率」這兩種不同的概念。正如下文所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消費增速超過世界任何國家。釐清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正如習主席曾強調:「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7
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速比較
遺憾的是,現在可查到的居民消費增長數據不如GDP數據多。世界銀行提供的居民消費國際可比數據普遍是從1960年開始,且不包括中國臺灣數據。但幸運的是,數據的局限性對於形勢的分析,事實上並未產生重大影響。主要原因有兩個 。
· 中國居民消費增速領先其他國家太多,導致將其他數據包括在內也不會改變形勢;
· 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是在二戰後,以及從20世紀60年代起。8
下文將首先對中國與經濟快速增長之初的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長進行比較,然後再對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長作比較。
鑑於此,圖4為大家呈現1960-2016年10大發展中經濟體各自38年居民消費增長最快時期增長率比較。有必要指出的是,主要經濟體是指人口超過5百萬的經濟體。可以看出,1978-2016年中國居民消費增長1816%,年均增長 7.9%,增速超過任何發展中國家;第二高的是中國香港,1961-1999年其居民消費增長1605%。但2017年中國香港人口僅有740萬,只剛好滿足主要經濟體的人口標準。
就居民消費增長而言,繼中國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經濟體是韓國,2017年韓國人口為5140萬, 1964-2002年韓國居民消費增長1479%。與中國最具可比性的真正的大經濟體則是印尼和印度,1966-2000年印尼居民消費增長 920%,年均增長6.0%;1978-2016年印度居民消費增長752%,年均增長5.5%。
顯而易見,中國居民消費增速遠超其他主要發展中經濟體。
圖4
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速比較
本節談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速比較。並非所有發達經濟體二戰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數據都可查到,但仍然可以看出,發達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速都不如中國。這顯然有兩個原因:
· 大型發達經濟體中居民消費增速最快的是二戰後的日本,但日本長期數據顯示,其居民消費增速沒有中國快;
· 發達經濟體居民消費增長最快時期是在二戰期間或二戰後,而非二戰前,而且主要經濟體這一時期的數據都可查到。
圖5呈現的是中國與美國、日本與英國三個發達經濟體各自38年居民消費增長最快時期增長率比較,包括二戰前後數據。可以看出,日本居民消費增速遠超美國或英國。 1946-1984年日本居民消費增長1554%。
有必要指出的是,由於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1946年日本經濟起點很低,當年日本居民消費能力受到嚴重抑制。也即是說,由於統計效應,1946-1984年日本居民消費增長1554%這一數據有所失真。但即使將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令消費受到嚴重抑制這一例外情況排除在外,日本居民消費增速仍遠超其他任何發達經濟體。比如,1950-1988年和平時期,日本居民消費仍增長1236%。1978-2016年中國居民消費增長1816%,甚至遠超1946年起點很低數據有所失真的日本消費增速這一事實顯示,中國居民消費增速遠超其他任何發達經濟體。再者,1933-1971年美國居民消費增長473%,1969-2007年英國為281%,顯然遠落後於中國。也即是說,中國居民消費增速是美國的近4倍,英國的6倍多。
概括地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增速快於任何發展中或發達經濟體,創造人類史上主要經濟體中最快的居民消費增速。
圖5
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總消費增長比較
上文對居民消費進行了分析,本節談談總消費。雖然居民消費佔消費的最大一部分,也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消費還包括政府消費——通常集中在醫療、教育、治安、環保、消防、救災等領域。遺憾的是,大多數國家的總消費(居民消費+政府消費)長期數據並不完整。世界銀行提供的總消費國際可比數據僅從1990年起。鑑於此,只能對1990年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總消費進行比較。但正如居民消費比較一樣,中國總消費增速遠高於其他任何國家。
為讓大家對此有更深的了解,圖6為大家呈現1990-2016年發展中經濟體總消費增長比較。可以看出, 1990-2016年中國總消費增長990%,遠超其他任何主要經濟體。總消費增長490%的馬來西亞則居第二位。也即是說,這一階段中國總消費增速是其他任何主要經濟體的2倍多。
圖6
為體現完整性,特在比較中加入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發展中經濟體。應指出的是,1990年後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許多經濟體總消費增長特別強勁,表現遠優於亞洲一些發展中經濟體。
正如圖7所示,1999-2016年中國總消費增長990%,無疑仍為世界最快增速。總消費分別增長 498和468%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則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但莫三比克、盧安達、烏幹達、智利和多米尼加也躋身總消費增長最快前十的國家。
因此,就總消費增長變化而言,世界前十國家構成情況,不會改變1990-2016年中國總消費增速是其他任何國家的兩倍多這一形勢。
圖7
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總消費增長比較
本節談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總消費增長比較。正如圖8所示, 1990-2016年中國總消費增長990%,美國為188%——中國總消費增速是美國的五倍多,進一步超過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換言之,中國總消費增速遠超主要發達經濟體。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總消費與居民消費增速快於任何主要國家。也即是說,改革開放完全實現了習主席所作的「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承諾。
圖8
糾正對鄧小平關於GDP增長與生活水平之間關係的論述的一些誤讀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驚嘆。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的一個標誌,相信中國社會各界圍繞習主席所作的十九大報告進行的討論有助於進一步消除對鄧小平一些設想的誤解。
從理論上講,這與GDP增長和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密切相關。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講話中指出 :「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9
「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句話有時遭到一些人的誤讀,他們籠統地理解為「中國制定經濟政策的目的是實現GDP增長,而非提高中國老百姓生活條件和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習主席所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助於消除這種誤解。這說明,中國經濟理論在十九大得到了進一步的澄清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最大
中國最重要的承諾之一是到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將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主要成果之一。但這對中國乃至全人類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收入不夠用與貧困。
低收入與貧困問題關乎壽命長短。正如圖9呈現的最新國際可比數據所示,低收入經濟體人均預期壽命為62歲,高收入經濟體人均預期壽命為81歲——兩者之間相差19歲,也即是說,生活在低收入經濟體的人比高收入經濟體的人早死很多年。
圖9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高達四分之三。換言之,中國減貧人數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難道不是中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嗎?
世界銀行的國際貧困標準
世界銀行定期修訂其設定的國際貧困標準。本文所引用的數據基於世界銀行的最新國際貧困標準——2011年購買力平價1.9美元。下文將根據這一標準,首先對1981年至2013年中國與其他國家減貧數據進行比較,進而計算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鑑於有些國家這一階段的減貧數據有所缺失,且有些國家貧困人口數量長期持續上升,比如直到2004年印度貧困人口仍在繼續增加,因此為體現公平性,後面將對各國減貧人口峰值進行比較、
圖10和圖11為大家呈現如下基本數據:
· 中國減貧人數為8.53億,佔全世界減貧人數的75% ,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具有壓倒性優勢;
· 中南半島的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寮國和柬埔寨)減貧人數佔全世界減貧人數的3%;
· 所有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減貧人數僅佔全世界減貧人數的22%。
上述數據無疑體現了中國在世界減貧方面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正如上文所述,中國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三。同時,數據也顯示,社會主義國家對減貧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相較之下資本主義國家則是失敗的。如果資本主義在減貧方面具有高效率,那麼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尼或者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減貧人數應是最多的。但事實正好相反,到目前為止社會主義國家減貧人數是最多的。
圖10
圖11
最新減貧數據
為避免有人認為截至2013年的數據過時而影響比較結果,圖12為大家呈現10個國家/地區/大陸最數減貧數據,以便計算世界減貧貢獻。
當然,從人類福祉角度看,2004年後印度終於開始減少貧困人口,是一件令人欣慰的的事。但即便如此,印度減貧人數不及中國的五分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減貧人數也比中國少得多。
圖12
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減貧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上述數據和如下呈現的圖13與表2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和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減貧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相較之下資本主義國家則顯得無能:
· 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1981年有19.03億人陷於貧困之中。從1981年至 2013年,中國貧困人口從8.78億降到2500萬,即下降97%。同期世界其他地區貧困人口則從10.25億降到7.41億,即僅下降 28%。顯然易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減貧方面遠比包含世界絕大多數貧困人口的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成功。
· 但即便如此,這些數據也抬高了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減貧表現。這是因為 1981年中南半島的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減貧數據在世界銀行資料庫未查到,越南和寮國,以及柬埔寨的減貧數據分別在1992 年和1994.年首次出現在世界銀行資料庫。假設1981-1992/1994年中南半島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貧困人口沒有減少,那麼同期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就僅僅下降 了25%。反之,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減貧表現更糟。
· 換言之,中國減貧人數下降97%,中南半島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減貧人數下降89%,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減貧人數僅下降25%。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證明社會主義國家優於資本主義國家了!
這樣的事實對於發展中國家具有重大意義。它確切地表明,社會主義而非資本主義,是消除貧困的最有效途徑。它也凸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具有壓倒性優勢。
圖13
表2
中國在世界減貧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本節對世界減貧成果進行一下總結:
· 中國減貧人數佔全世界減貧人數的四分之三,是印度的5倍多,印尼的7倍多,拉丁美洲的20多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85倍;
· 這8.53億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大大拓寬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選擇。與西方定義的荒謬的人權概念相比,它們對人類福祉的貢獻更大。如果問一個正常的中國人或者印度人, 問他們是願意選擇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但有權用Facebook(除了他們真的一貧如洗買不起電腦外!),還是可以脫離貧困,但不能用Facebook?相信他們的答案會讓你很快明白,西方定義的人權概念是個天大的笑話。
· 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民眾。如果你問他們,一個人是多活19年更重要,還是能用Facebook更重要?相信他們的答案會讓你再次看清,西方定義的人權概念只是笑話而已。
中國減貧人數超過歐盟和拉美大陸的人口總和。這樣的減貧成就令其他國家相形見絀。
結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取得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最快的經濟增速;
·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大幅度地提高生活水平所惠及的人口,遠超人類史上其他任何國家同期人口;
· 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最快的生活水平增速;
· 減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為提高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說法並非為迎合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也並非為取悅中國媒體而有意說的客套話,而只是簡單陳述事實而已。
西方媒體和中國買辦知識分子有意隱瞞中國增速遠超人類史上其他任何國家這一事實,有一個重要原因。這是因為創造無比倫比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非資本主義國家。如果這成為廣為人知的事實,那麼將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因此,西方媒體和中國買辦階層極力炮製假新聞與隱瞞事實——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注釋:
1.見習主席2016年 7月1日講話《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2.見習主席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3.見習主席2013年1月5日講話《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應指出的是,由於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1945年日本經濟規模僅相當於其1940年規模的 49%。如果算上1945年,那麼日本經濟增速最快的39年是1945-1984年,其GDP增長1728%,仍僅相當於1978-2017年中國GDP增速(3453%)的一半。
5.應指出的是,由於戰敗後經濟遭受毀滅性的破壞,1946年德國經濟規模僅相當於其1940年規模的38%。如果算上1946年,那麼德國經濟增速最快的39年是1946-1985年,其GDP增長 820%,年均增長5.5%,不及1978-2017年中國GDP增速(3453%)的四分之一。
6.見習主席2016年 7月1日講話《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節選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第38頁。
7.見習主席2016年 7月1日講話《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節選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第40頁。
8.以增速僅次於中國的亞洲四小龍為例,1950—1960年中國臺灣GDP年均僅增長8.0% ,
1960-1970年為9.6%, 1980-1990年為9.8%;1950—1960年新加坡GDP年均僅增長 5.3%,
1960-1970年為 9.2%, 1970-1980年為 9.0%;1950—1960年中國香港GDP年均僅增長6.9%,
1960-1970年為8.9%, 1970-1980年為 9.0%;1950—1960年韓國GDP年均僅增長 5.% ,
1960-1970年為8.7%, 1970-1980年為8.4%。
9.鄧小平1984年6月30日講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