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開在小區門口的店,半夜都能買到新鮮的蔬菜和海鮮,這對於經常加班很晚才回家的我簡直是福音。」4月2日晚9時,成都市府青路誼品生鮮24小時折扣店裡,家住府青路的「80後」上班族林先生高興地對記者說。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最近一段時間,成都街頭悄然出現了許多類似該店的24小時便利店和小菜市,這在為不少加班族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事實上,成都的「夜間消費場景」遠不止這些,從火爆的夜間超市到新興的夜間博物館,從24小時快餐店到24小時書店,越來越多的商業業態開啟了「夜間模式」。在體驗經濟的大潮中,「夜間消費場景」也正在被商業創新者們不斷挖掘,而變換的場景背後,折射出的是成都蓬勃發展的消費產業。□本報記者 範瑞鳴 文/圖
夜間消費旺盛 城市的夜晚越來越繽紛
除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夜間商店外,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夜間書店也備受青睞。4月1日晚上10時,記者來到位於錦江區钂鈀街75號的軒客會格調書店。這是成都首家24小時書店,雖然已是晚上10時,但店裡仍然有不少顧客。「原來的記憶中,覺得成都一到晚上除了大排檔宵夜或者泡吧外,幾乎找不到其他可以夜間消遣的場所,現在好多了,我能在這樣優雅的環境裡邊喝咖啡邊看書,感覺十分愜意。」剛從上海回到成都工作的錢小姐告訴記者。
隨著成都人的生活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的消費模式早已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消費場所。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以紅旗、全家、711等為代表的24小時便利店,以海底撈、小龍坎等為代表的24小時餐廳,以三聯書店、軒客會為代表的24小時書店,甚至還有以沃美影城為代表的24小時互動影院……都早已悄悄布滿成都大街小巷。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夜間經濟市場的消費主力多由上班族、加班族、單身族等人群構成,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更喜歡在夜間娛樂、消費,24小時商業模式顯然更契合現代都市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需求。「成都夜間經濟的發達得益於消費客群基數的增加,一方面是主力客群『80後』『90後』的消費習慣,他們對夜間消費模式接受度很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成都這幾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他們對成都的夜間商業模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世邦魏理仕華西區顧問及交易服務商業部主管江南告訴四川日報記者,「隨著消費者的成長,成都的夜間消費也在進行細分。」
政策合力支撐 讓城市更有生活歸屬感
在旺盛的消費需求刺激下,成都的夜間經濟現狀如何?成都市又將如何引導消費和打造夜間經濟?
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4月1日發布的數據統計顯示,在全國範圍內,成都的城市夜生活指數排名第五,僅次於北上廣深。在國際上常用來判斷城市經濟發展狀況的NASA夜間燈光指數中,成都的夜間燈光強度指數排列全國第七。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統計中,成都以2294家酒吧數量超越上海,位居全國首位。而在夜場電影的放映量上,成都以平均每天放映760.88場排名全國第六位。
記者了解到,早在去年3月,成都市就推出了12條夜間公交線路,最晚的凌晨1點收車,如遇演唱會、博覽會等大型活動,還會針對性地臨時增開其他夜間公交線路。而作為吞吐量最大的公共運輸工具,成都目前已有6條地鐵線路,貫通東南西北,收車時間22:45-23:05,在以前的基礎上延長了運營時間,進一步刺激了成都市「夜間經濟」的發展。截至2019年3月,成都地鐵在建線路共有8條,預計2020年底前全部通車,屆時勢必會為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再添一把火。
而成都市政府打造夜間經濟消費場景的初步嘗試,通過今年春節的「夜遊錦江」和元宵節「339煙花秀」便可初見端倪。作為錦江綠道的核心IP,「夜遊錦江」項目在春節期間吸引了超過16萬人次到訪,「339煙花秀」更是引發萬人空巷。
隨著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戰略的深入,成都的夜間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成都市印發的《成都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行動計劃》中也明確表示,要挖掘夜間消費新動能,加強夜間經濟的環境營造,加快培育錦江夜消費商圈,引入現代新興消費業態,打造成都夜消費地標。
「夜間消費,實質上是在培養未來的消費市場,對每個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而言,夜間消費場景的滿足更是衡量一個城市溫度和生活歸屬感的風向標。」江南分析認為,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發展夜間經濟不僅僅是擴大消費、拉動經濟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夜間經濟的發展還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城市特色氣質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