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11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進一步指出,目前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頂層規劃到實際推動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還要繼續抓下去。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在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推出「在中國,看Frank打開長三角『盲盒』」大型互動式融媒體產品,以不一樣的視角,講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故事。
3-1.5=?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但是,這組數字換成時間,將是怎樣的答案?讓我們一起打開盲盒——
一橋飛架南北 「雙城」生活變「同城」
回南通與父母孩子團聚,對於在上海工作的趙甜甜和顧傑夫婦來說是每周最期盼的事。「我們搭乘滬蘇通高鐵,只要一個半小時,就可以從上海回到南通,又快速又安全。」顧傑說。而以前,這條回家路,至少需要3小時。
發生一切改變的轉折點,是滬蘇通大橋今年7月1日的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此「南通就好通」了。
趙甜甜告訴記者,由於以前從上海到南通坐火車需要繞道南京,很多在上海工作的南通人會自駕車回家,而途經的蘇通大橋一到節假日往往會開啟擁堵模式。「去年國慶節,我們9月30日下班駛入高速,一直堵車堵到第二天早上。」
從滬蘇通大橋規劃開始,趙甜甜和家人就一直關注著工程進展。盼望著,盼望著,在滬蘇通高鐵通車後的第一個周五,他們便坐上了這趟只要一個半小時的高鐵。從此,從南通到上海,仿佛「同城生活」。
趙甜甜夫婦的自拍照(受訪者供圖)
滬蘇通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出道」即「頂流」。南通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介紹,自路線開行以來,南通站、南通西站發蘇南、上海方向的客流佔滬蘇通(蘇南、上海、廣州、深圳方向)總客發的90%,發廣州、深圳方向的客流佔滬蘇通(蘇南、上海、廣州、深圳方向)總客發的10%,旅客日均經過滬蘇通大橋4504人次,峰值一般出現在每周五、周日兩天,有著明顯的「潮汐」特徵。
和趙甜甜一樣盼望著滬蘇通大橋通車的,還有更多南通人。南通站派出所副所長毛新風和同事們負責滬蘇通鐵路南通段的保衛工作。每天對滬蘇通大橋的重要部位巡檢時,看著車來車往,毛新風都會默念,這座橋,早就該通了。「這座橋對南通人來說,是2020年最激動、最自豪的一件事!」
毛新風站在滬蘇通大橋上(受訪者供圖)
數據顯示,滬蘇通大橋開通以來,明顯減輕另一座跨江大橋蘇通大橋的壓力。今年國慶節期間,滬蘇通大橋日最高通行車流9.1萬輛,而蘇通大橋自開通以來車流首次回落,降幅達9%。
開啟加速鍵 長三角一體化綜合交通網初步成形
區域建設,交通先行。交通運輸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先行領域、關鍵支撐和重要載體。近年來,江蘇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從毗鄰公交、軌道交通、過江大橋到沿海港口,因地制宜,乘勢而上,為長三角交通一體化開啟了加速鍵。
值得欣喜的是,除了已經通車的滬蘇通鐵路外,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含五峰山長江大橋)、鹽通鐵路、連徐高鐵近期將陸續具備通車條件,流動的長三角,將更加便捷快速。
建設中的五峰山長江大橋(圖源:新華報業網)
「目前,長三角區域一體聯通的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形,省際高速公路、鐵路分別達到28條、17條。」在接受採訪時,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把『十四五』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縱深推進的加速期,進一步協同推進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逐步推進三省一市的戰略協同,奮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完善省內全域高效協同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立公鐵水空深度融合的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國家級通道和樞紐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快速流動。」
如果說,軌道交通大發展牽引長三角一體化大提速 ,那麼打通斷頭路則是疏通了一條條毛細血管。11月9日,連通上海市青浦區和蘇州市吳江區的康力大道對接東航路工程正式通車,這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後打通的首條省際斷頭路。通車後,從江蘇吳江到上海青浦的車程由原來的40分鐘縮短到只需要5分鐘。「斷頭路的打通,讓兩地居民距離更近,心更近。打破了行政區劃所帶來的交通阻隔,對提高省際間路網可達性具有重要意義。」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有關人員表示。
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明確的首批11個省際斷頭路項目中,4條已建成通車,5條正在建設。為推進跨省公交運輸,江蘇與滬浙皖已開行46條省際毗鄰公交線路,其中蘇滬19條,蘇皖18條,蘇浙9條。江蘇的省際高速公路接口、鐵路接口已分別達到28個和21個,與滬、浙、皖溝通越來越便捷。南京至上海、杭州、合肥基本實現高頻次1—1.5小時快速通達。
人悅其行,還要貨暢其流,通達八方。目前,常泰過江通道、連雲港港二期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將總體形成,對外運輸大通道、城際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網高效聯通,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其中鐵路密度達到507公裡/萬平方公裡,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00公裡/萬平方公裡。此外,智能綠色安全發展水平將大幅提高,信息服務基本實現共享共用。
>>>智庫專家點睛
基礎設施一體化:打破空間分割 還要清除更多「斷頭路」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教授、博導
成長春
軌道交通打破了空間分割與長江天塹。軌道上的長三角使得跨江同城化、兩城生活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區的限制,縮短了時空距離,便利了區內城間要素流動。
而正在被打通的一條條斷頭路,有利於實現各省市在制度供給、政策推動上持續發力,實現三省一市在發展戰略、規劃上深度接軌,並以此為突破口,實現小到交通卡的異地互通互用,大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協調對接。同樣,打通醫療、教育、市場管理更需要破除「斷頭路」。
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經站上了新的高度,需要在新起點上開展更大、更深入的合作。長三角一體化需從清除各種有形的、無形的「斷頭路」開始。
但是,長三角三省一市還遠遠沒有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尤其是在規劃銜接、運營管理等方面仍然各自為政、惡性競爭。例如在港航領域、港口分工合作局面沒有形成,仍然存在惡性同質競爭,貨櫃運輸領域就存在嚴重的壟斷行為,由於缺乏規劃協同,導致上海港集疏運體系嚴重失衡,交通擁堵嚴重。由於缺乏協同,長三角三省一市港航大數據平臺建設嚴重滯後,造成物流效率與成本不盡如人意。
11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來江蘇考察時進一步指出,目前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頂層規劃到實際推動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還要繼續抓下去。這就要求長三角必須協同優化提升現代流通體系,提升硬體數位化、一體化水平,同時打破行業壟斷,推進物流系統的高效銜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總指導:雙傳學 顧雷鳴
總策劃:顧新東
監製:沈崢嶸
採寫:沈崢嶸 葉真 朱娜 謝詩涵
視頻:曹凱琪 高鑫 楊璽
美編設計:章偉 李寧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