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對於喜好、研究歷史的朋友來說,文藝復興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大航海也是刺激文藝復興運動的因素之一,但是這些多學習於文學藝術上。
前不久,科學家們宣布在波羅的海找到了沉沒500年的古船,該船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並且保存完好,而這艘船也將會帶領世人重新回到那個黑暗與復興交織的時代。
1、波羅的海的飛翔的荷蘭人號
7月22日,科學家突然宣布,在波羅的海找到沉沒500年的古船。
據悉,這艘沉船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船體殘骸總長約17米,相當於一個籃球場的寬度。這也不禁讓人聯想起了由海涅於1833年創作的《飛翔的荷蘭人號》...
有相關媒體報導稱,這艘沉船是至今發現保存最好的同時期船骸,99%的船體保持完整,桅杆依然挺立,炮架保持在發射位置。
然而要說這艘船是如何被發現的?那也是機緣巧合,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一個機器人相機意外拍攝到了這艘船的船體。
相關海洋考古專家在經過測量後確認,之所以這艘船骸能夠保存的如此完好,主要是因為它身處深海,海洋溫度較低並且缺少氧氣,在這樣的環境下,微生物不容滋生...這樣的環境也間接的保存住了這份文藝復興時期的財產。
這次的重大發現,也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有些人覺得這次事件把自己又拉回到了從前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想體驗一把當時人的生活;也有人將這件事和歷史考試題聯繫起來了;還有人將這個和動漫以及飛翔的荷蘭人號等藝術作品聯繫起來...
似乎是又看到一部鐵達尼號的樣子。於寫手而言,任何資訊都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居然可以保存那麼完整,撈上來又可以補充歷史了。
真想穿越到那個年代,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會不會很無聊,每天不知道做什麼,還是樂此不疲,生活頹廢而開心。
文藝復興時期誒,其實挺想親身經歷一下那段時期。
只注意到文藝復興,腦子裡浮現的都是歷史題...
據此可以推測:A.文藝復興時期的造船技術非常發達了。B.文藝復興時期水上航路開闢了。C.文藝復興時期工業發展迅速。D.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還處於蒙昧狀態...
額...只能說想像力挺豐富的。
2、海洋考古學的發展
英國功能學派人類學大師馬林諾夫斯基(B.K.M ali-noveski)曾經告訴我們:
「文化」是人類在滿足生物性要求的同時所創造的一個不同於自然環境的、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環境 ,即物質文化層面;為使這個有形的文化「環境」得以維持、延續 ,就同時創造了文化規格 ,即無形的組織和制度 ,構成文化的社會、精神層面。
從這個意義去理解 ,海洋文化就是人們在海洋活動中所創造的凌駕於海洋自然環境之上的一個新的人文存在,既包括船舶、港口、碼頭、棧橋、海洋貿易物品、海上移民等有形的海洋物質文化「環境」,還有約束海洋社會經濟發展的制度與政策、體現海洋人文傳統的習俗與族群心理傾向等無形的海洋社會、精神文化層面。
海洋考古學在學術科研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海洋考古又稱為水下考古,或者沉船考古,是對一切水域遺留下來的古代人類文化遺存進行調查、發掘和研究,最早誕生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考古學的分支之一。
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1836年迪安兄弟(Dean Brothers)發現瑪麗羅斯號(Mary Rose)並打撈器部分遺物為水下考古調查研究的開始。
以後陸續有些調查和發現,但是真正的突破性進展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水肺」的發明與推廣,使水下考古工作得以普遍展開。
從法國馬賽附近的水下考古工作開始,西方各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大量工作使該學科更加成熟了起來。
其中沉船考古是海洋考古的重要目標。對於沉船遺址的調查和發掘,不僅要先對海底環境作全面的觀察與描述,還要對遺址的保存和分布情況作認真的分析研究。
在對古代船體的造型、結構、工藝用材等方面都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使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史的研究呈現出新的意義,不僅填補了整個航海史和造船史的一些空白,也打破了許多舊的認識界限,開闢了新的探索領域。
英國著名的海洋考古學者基思·麥克洛利(Keith.Muckelroy)在《海洋考古學》一書中指出:「海洋考古學就是人類在海上活動之物質文化遺存的科學研究,她涉及海洋文化的所有方面 ,不僅僅意味者船舶等航海技術的遺存。」
3、西學東漸的海洋考古學
70年代後期以來,海洋考古學「西學東漸」,其中英國考古學家吉米·格林(Jeremy Green)在澳洲、泰國菲律賓海域以及中國東南沿海的工作最具影響。
1973年起,格林在西澳大利亞海域主持發掘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沉船——1629年沉沒的「巴達維亞」號、1656年沉沒的「Vergulde Draeck」、1727年沉沒的「Zeewijk」等等。
1979年-1980年間,格林又聯合泰國考古學家聯合發掘了泰國灣東岸海域的一處明代沉船以及泰國灣Pataya海域和Koshichang島附近的兩處明代「萬曆」紀年瓷器的沉船...
而我國的海洋考古則起步較晚,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1987年在俞偉超先生的倡導下,在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負責全國水下考古工作。
1989年又與澳大利亞阿得萊德大學東南亞瓷器研究中心合作舉辦了第一期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誕生了我國第一代水下考古專業隊伍。1989年,與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聯合調查了廣東臺山縣以南的川山島海域宋元沉船(南海一號沉船);1990年,中澳合作海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在福建連江定海海域進行考古實習 ,調查試掘了白礁一號宋元沉船 ,並發現了白礁二號明末清初沉船以及尾仔嶼等處的宋元沉船遺址;同年,調查發現了海南島文昌縣寶陵港海域的明末清初沉船遺址;1996-1998年,與廣東、海南的海洋考古學者合作先後對西沙水下文物的兩次調查 ,發現並試掘了多處唐宋、元明以來的沉船遺址。
以上這些海洋考古工作,都標誌著我國的海洋考古學的發現與研究正在逐步進入更新,更成熟的時期...
在中國古代,海洋貿易文化也非常繁榮,不過受制於我國的海洋考古學領域起步發展較晚,目前尚不成熟,因此很多珍貴的沉船遺蹟都無法發掘。
相信隨著我國海洋考古事業的發展和學術研究的深入,一個以環中國海域的全新海洋文化圈為主題的海洋社會經濟與人文研究的熱潮將會逐步形成。
更多科研資訊,請關注:PAS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