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聯合在Nature子刊發文:環狀RNA翻譯出抑癌蛋白質!

2021-01-09 承啟生物

由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一項發現:

使用翻譯組測序技術,在腦膠質瘤細胞中發現了數千種可能翻譯的環狀RNA(circRNA),其中320個有差異表達現象,並具體驗證了一種名為LINC-PINT的環狀RNA可編碼長度為87個胺基酸的蛋白質PINT87aa,該蛋白質在癌細胞中低表達可抑制多種癌基因的轉錄延伸而發揮抑癌作用。

該研究證明了真核生物circRNA可以通過其翻譯產物在蛋白質水平發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而達成這項突破性發現的工具,是翻譯組測序(RNC-seq),本研究中的翻譯組測序由承啟生物首席科學家暨南大學張弓教授團隊完成。

環狀RNA由於缺乏經典的翻譯起始元件,除少數具有IRES位點的circRNA被認為有可能翻譯外,其餘circRNA都被認為不可翻譯。迄今為止 circRNADb資料庫中僅有46個circRNA被認為有蛋白質證據,而且基本都達不到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所要求的證據質控標準。轉錄組測序無法確認circRNA是否有翻譯,而蛋白質組限於各種技術限制也很難對circRNA翻譯出的蛋白質進行可信的鑑定。

以往曾有人試圖用Ribo-seq方法來研究可編碼circRNA,但效果不彰,其原因主要來源於Ribo-seq自身的局限性。Ribo-seq使用核酸酶降解未被核糖體保護的mRNA片段,然後測序被核糖體保護的26-30nt的mRNA片段,稱之為「核糖體足跡」(RFP或RPF)。理論上一個RFP代表一個核糖體,但這種方法研究circRNA就很悲劇了。

如果切碎成小片段,circRNA和普通線性mRNA的差別僅在於成環接頭處(backsplice),因此必須要能找到測序數據中正好覆蓋backsplice位點的短reads才能證明是circRNA在翻譯。Ribo-seq的讀長很短,僅有26-30nt,覆蓋到通常表達量不高的circRNA的backsplice位點的概率很低,而且由於讀長過短,信息十分有限,帶有剪切比對能力的算法處理這麼短的reads都力不從心,準確度和靈敏度都很低。

另外,Ribo-seq方法天生的弊病是會有許多核糖體實際並未翻譯的mRNA片段也會被Ribo-seq測到:lncRNA大牛Eric Lander和「Ribo-seq之父」Jonathan Weissman曾在Cell上發表文章,指出大量的lncRNA上有RFP但實際上並不能翻譯成蛋白質(Cell 154: 240-251),說明Ribo-seq存在著大量的假陽性,這些所謂的「RFP」實際上是從其他地方來的RNA碎片。也因此,前人試圖用Ribo-seq來尋找可翻譯的circRNA,極少能給出像樣的蛋白質證據。

而翻譯組測序技術(準確稱呼為「全長翻譯中mRNA測序」,簡稱RNC-seq),顧名思義,測定的是翻譯中的全長mRNA,並不用核酸酶去降解。這帶來了長讀長的優勢,使得覆蓋circRNA backsplice位點的概率上升至少1-2個數量級,同時更長的讀長讓算法能更準確地處理跨剪切點的reads,大大增加判定的準確度和靈敏度。更長的讀長也很好地規避了細胞中大量存在的短片段RNA碎片,不至於像Ribo-seq那樣弄出一大堆假陽性。因此,用於circRNA翻譯的研究,RNC-seq要遠遠優於Ribo-seq。 因此,該論文強調「翻譯組測序是目前可編碼circRNA研究中最為可靠的技術」。

早在2014年,承啟生物首席科學家、暨南大學張弓教授團隊即提出可以使用翻譯組測序技術來輔助蛋白質組的鑑定,用於找到已知和未知編碼基因的翻譯證據,被人類蛋白質組織(HUPO)列為當年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首要突出貢獻,且被列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核心支柱之一。2016年,HUPO主席Omenn博士在AOHUPO大會上宣布,發現新蛋白必須提供其翻譯證據。

大量具有翻譯潛能的circRNA有待進一步的發現和挖掘,本研究也為circRNA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為circRNA的研究開闢一片新的天地。

轉自生物通

相關焦點

  • 不如試試翻譯組學!
    早在2018年年底,由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通過翻譯組測序(RNC-seq)技術,就首先發現了腦膠質瘤細胞中含有8000種可能翻譯的circRNA,其中320個有差異表達現象,並具體驗證了一種名為LINC-PINT的環狀RNA可編碼長度為87個胺基酸的蛋白質PINT87aa,該蛋白質在癌細胞中低表達可抑制多種癌基因的轉錄延伸而發揮抑癌作用。
  • Nature子刊:「抑癌好蛋白」的太極精神
    p21是一個在過去近二十年被認為指示腫瘤治療良好預後的「好」蛋白,甚至一度被當作是抑癌蛋白。然而,來自雅典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卻在最近揭露出了它「陰暗」的一面,並把這一發現發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 Nature子刊:趙方慶團隊提出環狀RNA定量和可變剪接體轉換識別的新...
    環狀RNA是一類在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具有特殊環狀結構的非編碼RNA分子。已有文獻表明,在生物體內,環狀RNA有著miRNA海綿,RBP海綿以及翻譯短肽等多項功能,在許多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大部分環狀RNA來源於蛋白編碼基因的外顯子區域。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敲除Mexis後,Abca1的增強子轉錄出的eRNA明顯降低,而且Mexis通過反式作用影響Abca1的轉錄。環狀RNA自被大量鑑定以來,一直歸為非編碼RNA,然而,近幾年有研究發現環狀RNA也可以編碼蛋白質,並且通過編碼的蛋白發揮生物學功能。研究者通過對RNA測序數據的分析,鑑定到一個編碼146個胺基酸的環狀RNA:circSHPRH. 並將該基因命名為SHPRH-146aa.
  • Nature子刊:上海交大發現,著名抑癌基因PTEN,有促進腫瘤作用
    PTEN基因是一個改變較為廣泛、與腫瘤發生關係密切的抑癌基因核PTEN可以與多種蛋白質相互作用,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等,發揮腫瘤抑制作用。 2018年,陳國強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核內PTEN蛋白通過與mRNA剪接體相互作用,調控mRNA前體的可變剪接,進而幹預高爾基體的伸展和分泌,發揮其腫瘤抑制作用。
  • 抑癌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與肺癌早期診斷
    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甲基轉移酶的作用下,以 S-腺苷甲硫氨酸為甲基供體,將甲基基團轉移到胞嘧啶-磷酸-鳥嘌呤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第 5 位碳原子上[5],其在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抑癌基因啟動子區域 CpG 島的異常甲基化可以導致抑癌基因的沉默,進而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6]。
  • 抑癌基因或許會促進癌症發展 它還有什麼神秘作用?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於癌症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症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 明星抑癌基因p53的那些亮點研究
    p53抑癌基因是生物機體中一種抑制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基因,當該明星基因突變後就可能會引發腫瘤產生,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對該基因進行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明星抑癌基因p53的突破性研究進行盤點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尋找治癌「靈丹妙藥」 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是關鍵所在
    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從DNA中找到癌症的起因和治癌的「靈丹妙藥」。作為DNA的聚居地,染色體自然是研究的重點目標。 近日,來自美國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德國夏洛蒂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卻先後發現,位於染色體外的環狀DNA在癌症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 基因TP53如何抑癌?一文解讀
    TP53基因突變常見於各種基因檢測報告,在人體基因裡,TP53是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低表達,在惡性腫瘤中高表達。TP53基因翻譯的P53蛋白是細胞生長、增殖和損傷修復的重要調節因子。抑癌基因如TP53、BRAC1或BRAC2、PTEN、RB1和APC等,它們負責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如同汽車的剎車。需要注意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是比較隨機的,不管在基因的任何位置發生任何形式的突變,只要這個突變導致該基因失去功能,或者功能降低,都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 Nature:震驚遺傳界的環狀RNA
    科學家們在裝滿古怪RNA的匣子中看到最新的玩意:天然生成的環狀RNA分子影響了基因表達。在最新一期(2月27日)《自然》(Nature)雜誌上,兩篇重要的研究論文揭示出一些環狀RNA充當分子「海綿」,結合併封閉了稱作microRNAs的微小基因調控子。此外,研究人員推測環狀RNAs還具有許多其他的功能。
  • 非編碼RNA之環狀RNA最新研究進展
    大部分的環狀RNA是由外顯子序列構成,在不同的物種中具有保守性,同時存在組織及不同發育階段的表達特異性。大部分環狀RNA在細胞漿中富集,其豐度有時甚至比相應的線性mRNA高10餘倍,這可能是由於環狀RNA比線性RNA更穩定造成的。
  • 【分子克隆專題】環狀RNA
    ②外顯子-內含子環狀RNA(EIciRNA)是一種外顯子和內含子同時環化的RNA。內部重複序列可能在其生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可能與EcircRNA類似(圖1)。③來源於內含子的環狀RNA(CiRNAs):由內含子環化形成(圖2)。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蛋白質糖基化是目前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發現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方式之一。該類修飾涉及聚糖與蛋白質分子的連接,是蛋白質分子正確摺疊、維持穩定、參與互作和細胞黏附等活動所必需的,異常的糖基化修飾會導致多種人類重大疾病發生,例如白血病(leukemia)、胰腺功能障礙(pancreatic dysfunction)、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由於糖基化的複雜性,研究難度大,相關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結果還不盡完善。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科學家仍在努力尋找新的靶向藥物和研究方向,在對付腫瘤時喚醒人體自身的免疫機能,讓抑癌基因不再做「沉默的羔羊」。南開大學藥學院楊誠教授課題組研究了腫瘤惡性演進中抑癌基因共沉默現象,並針對這一現象設計了通過納米微球運載的人工單鏈環狀DNA,通過吸附miRNA以提高機體抑癌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抑制腫瘤進展。
  • Nature子刊:從抑癌基因到致癌基因 這個蛋白有「兩副面孔」
    Anderson和Vincent Cryns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這種關鍵蛋白質的一種意想不到的調節器,為開發針對這種蛋白質的藥物打開了大門。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
  • circRNADb:首個匯總編碼蛋白環狀RNA的資料庫
    10月11日,Nature出版集團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南京醫科大學Li Yan團隊的一項重要環狀RNA研究成果,介紹開發了首個匯總可編碼蛋白的環狀RNA的資料庫:circRNADb(Chen et al., 2016)。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通常,DNA被轉化成RNA,然後轉化成具有細胞功能的蛋白質。雖然大多數RNA是線性分子,但當它們的末端循環並附著時,有些會形成圓圈。研究者表示,環狀RNA (circRNA)不編碼蛋白質,而是複雜調控系統的一部分,但其功能仍不清楚。這項在細胞培養和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首次證明了一種名為CDR1as的環狀RNA可以阻止黑色素瘤的惡性擴散,而它的缺失則會促進這種擴散。
  • 《細胞》子刊:這一次,砒霜立大功了,可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和牛津大學Xin Lu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砒霜(三氧化二砷,ATO)中的砷原子竟然能插入發生結構性突變、不能正常摺疊的p53蛋白的DNA結合域,幫助突變p53蛋白摺疊出有抑癌功能的三級結構[1]。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成果一舉解決了困擾p53靶向藥物開發的兩大科學難題:無邏輯、無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