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9日 11:40 來源:錢江晚報
參與互動(
)
本報訊 瑞典斯德哥爾摩時間3月26日,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醫院去世,享年83歲。
3月27日,瑞典學院對外證實了這一消息。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被認為是戰後最偉大的詩人、作家之一,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通過其凝鍊、通透的意象,為我們帶出了通往現實的嶄新路徑。」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特朗斯特羅姆時稱。
特朗斯特羅姆是詩人北島認識30年的好朋友。
3月28日凌晨,北島在給特朗斯特羅姆遺孀莫妮卡的悼念信中寫到,「親愛的莫妮卡,剛得悉託馬斯今天去世的噩耗,非常悲痛。1985年春天,我在北京見到託馬斯,轉眼三十年了,一幕幕就在眼前。如果有個國際詩歌家族的話,託馬斯就是我的叔叔,我永遠為他感到驕傲。」
北島在悼念信中還引用了一句詩:「我,剛剛抵達,漫步在那座大城市,在125街。垃圾在風中飛舞。我喜歡閒逛,消失在人群中。(引自《對一封信的回答》)」
1954年,特朗斯特羅姆出版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引起瑞典詩壇轟動。北島、李笠、黃燦然、董繼平、馬悅然等,都曾將其詩歌翻譯成中文。
2011年11月12日,李笠曾帶著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做客錢報讀書會。李笠的瑞典語朗誦,讓聽眾很容易地進入迷幻的境界。
特朗斯特羅姆的很多詩,讀來都很沉重,一部分原因跟北歐的天氣有關。李笠長期生活在瑞典,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是在黑暗中度過,在北歐生活久了會患上狂想症,而且,北歐的那種安靜,也是在其他地方很難體會的。
1985年,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馬悅然等人訪問北京,這是北島和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第一次見面。北島曾陪他遊覽長城。當時他走訪了北京和上海,還寫過一首詩,題為「上海的街」,其中寫道:「公園的白蝴蝶被很多讀者讀著。我愛這菜白色,像是真理撲動的一角。」
2001年,李笠翻譯的《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在中國出版,成為特朗斯特羅姆再次訪問中國的契機。當時他已經因為中風而坐上了輪椅,口齒不清,但對中國給予他的熱烈歡迎感到非常驚訝。
特朗斯特羅姆最後一次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年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系列活動上,特朗斯特羅姆坐著輪椅出席了兩次莫言的活動。
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