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納多·達·文西手稿集》
1489—1519年
在他晚年大部分時間裡,這位文藝復興的指標人物保持著每天記下興趣和想法的習慣。大量用心的繪圖和筆記表明,他遙遙領先於身處的時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暗自寫下許多獨門秘法——即所謂的「達·文西密碼」。
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文西(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子中的巨子,學識淵博,創造力無窮無盡,擁有「無法抑制的好奇心」和「爆棚的原創想像力」。他的天才思維所迸發的洞見,涵蓋胚胎、直升機、潛水艇、植物的內部構造,以及其他無窮無盡的自然現象。
不過,達·文西並不想讓他的想法公之於世。他需要小心翼翼,以避免觸怒那個時代的暴政和霸權。他知道,如果他的任何一次舉動被當權者視為威脅,都將使他付出沉重代價。因此,他決定至少將他的一部分記錄予以掩藏。
達·文西創作了大量的筆記和草圖,記錄他在藝術和自然哲學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同時,他經常使用一種自己設計的特殊「反字手寫體」撰寫手稿,以掩人耳目——將竊賊、宗教裁判官和其他敵人排斥於外。他這種特別的「鏡像書寫法」也許得益於他的左撇子習慣,卻令覬覦手稿的不速之客抓狂。
這位大師會在活頁紙上以快速的線條素描勾勒出他的想法,有時他也會使用腰間攜帶的小紙墊。隨後,他會將豐富的筆記按照主題歸類排序,整理在他的筆記本裡。
達·文西在《大西洋古抄本》裡設計的一種飛行器。
達·文西去世後,他畢生的學生和夥伴——弗朗西斯科·梅爾茲繼承了50部總共13000頁的筆記,並帶著這些筆記本去了米蘭。梅爾茲去世時,許多筆記最終被出售,也有一些遺失。隨後,許多筆記被裝訂起來,並開始以「達·文西手稿集」(每部手稿都由許多獨立的書頁彙編而成)聞名於世。
達·文西的手稿後來成為一些世界頂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羅浮宮、大英圖書館、米蘭安布羅修圖書館都有收藏。安布羅修圖書館擁有的收藏最多:包括1119頁的《大西洋古抄本》。這部無所不包的手稿由達·文西於1478—1519年間彙編而成。唯一一部科學主題的手稿集——《哈默手稿》現在則由私人所有。1994年,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買下。這部手稿集寫在72張活頁亞麻布紙上,於1506—1510年間完成,主要探討水文學。
達·文西神奇的大腦創作了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而這些手稿為了解它提供了線索。除此之外,這些手稿也是留存至今的最佳文獻記錄,展示了達·文西那博學多能、橫跨百科的才華。
《牛頓手稿集》
17世紀60年代—1727年
史上最彪炳煊赫的科學家,留下了世上最龐大的珍貴手稿集。幾個世紀以來,由於不喜歡牛頓在某些學科上的見解,它的保管者們長期嚴格限制人們接觸這些手稿。
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1727)是最傑出的科學家、數學家,也是啟蒙運動中的自然哲學家。他最廣為人知的功績是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述,同時在微積分、經典力學、光學、色彩學等其他領域也有令人景仰的不計其數的成就。牛頓有著如此之多的重要科學發現和發明,他大概被認為是科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不過,他也有許多鑽研其他學科,但知名度稍遜的著作,這使他的科學遺產變得複雜。
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牛頓手稿集的故事如此有趣。牛頓去世並未留下遺囑,但留下了大量手稿、信件和其他文字記錄,總計約有一千萬字。他在數學和科學領域天才的皇皇巨作已得到高度表彰。然而,牛頓手稿中有相當可觀的一部分是研究鍊金術、神學和編年史的。幾個世紀以來,這些文件都秘不示人。
這兩頁紙選自牛頓17世紀60年代中晚期的筆記本,展露了牛頓的早期數學思想。這些思想最終發展為他的微積分理論。他詳盡的筆記和計算有時會寫在必須重加裝訂的小紙片上。
這些手稿展示了牛頓那無所不包的非正統學術興趣,這惹惱了一些接觸到它的人。比如說,牛頓對《聖經》手術刀般的分析,與他所追求的「異端」宗教觀念相符——他對「三位一體」的排斥,曾令許多虔信的教徒震驚。而他對鍊金術和其他「奇怪」觀念的迷戀,也讓別人質疑他科學上的判斷力。結果,牛頓博通百科的龐大手稿集在幾個世紀裡都未曾整理編輯,並一直持續到了道德觀念風行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也可歸結為政治因素。一位鑑別力甚高的歷史學家,在看到牛頓的原始數學筆記後被嚇呆了。筆記裡混雜著令人擔憂、不敢恭維的神學見解。或許,跨學科是牛頓天才的自然屬性。「我不做任何假說,」牛頓寫道,「只要不是由自然現象中演繹出來的論斷,都被稱為假說;而假說,不管是形上學或是自然科學的,也不管是玄妙的還是機械的,都無法在實驗哲學中覓得位置。」
牛頓與劍橋大學淵源很深,他曾是劍橋的學生,也擔任過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他的一位親屬在1872年選擇將他大量的數學和科學手稿捐贈給劍橋大學圖書館,毫不令人意外。另一批重要的科學手稿集也於2000年捐給了劍橋大學。
長期以來,壓力和審查都伴隨著牛頓手稿集。在數字時代,這些問題開始有所改變。劍橋大學已將一部龐大的經典牛頓手稿檔案上傳網絡。另一個網絡機構——薩塞克斯大學的「牛頓計劃」已經致力於將牛頓手稿全套複製,並在網絡上出版。目前他們已完成了64萬字,並對其中最珍貴的拉丁語手稿做出了可行的翻譯。與公眾見面的牛頓手稿集仍在增長之中。牛頓——史上最超逸卓越的才智之士之一,現在人們可以獲得對他更全面的了解。
《物種起源》原始手稿
1837—1859年
在首次於生物學上靈感閃現之後的第22年,在首次提出「自然選擇」理論之後的第17年,這位英國自然學家終於在萬事俱備後,出版了他那革命性的理論。這份文件集展示了達爾文的思考是如何演進的,並提供了一份紙質軌跡。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英國自然學家、地質學家。他經常將本領域的新觀察和新思考分類記錄到筆記本裡,同時記下的還有他最新的發現。每次提出新的概念,達爾文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興奮之情。
比如說,1837年7月中旬,達爾文結束了在「小獵犬」號上為期五年,且改變他一生的考察航行。回到家中不久,這位即將年滿28歲的科學家畫下了簡略的樹狀圖,將他一些正在萌芽的進化論思想具象化,同時寫滿了以「我認為」開頭的句子。這些都記錄在他有關物種變化的第一部筆記本(筆記本B)第36頁。
1838年9月,達爾文讀了託馬斯·馬爾薩斯的名作《人口論》。書中用假設的統計模型證明,持續增長的人口將會超過現實生活所能負荷的數量。達爾文觀察到不同植物種群之間競爭求存的情況,他從中悟出了與《人口論》相同的理論。在他有關物種變化的筆記本D的第135e頁上,達爾文描述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將充分適應環境的植物變種推入「自然的縫隙」之中。如此,倖存者將把其強大的能力代代相傳,而較弱的種群只能滅絕。
在1842年的一份鉛筆素描中,達爾文寫下了「自然選擇理論」幾個字。不久,他又於另一處記載中寫下了術語「自然選擇」。日復一日的文字,記錄了達爾文如何在經年累月中發展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但他一直拒絕出版,直到準備完畢。至今,學者們仍在猜測他為何等待如此之久。顯然,達爾文了解歷史上天文學家和科學家們因為他們的新觀點所經受的迫害。他也意識到他的理論會惹惱許多宗教權威——他們早已接受《聖經》經文所描述的神創論。
《物種起源》(1859年)的原始手稿,以及筆記本B裡標誌性的速寫圖,共同展示了進化樹的原型,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打下了基礎。
最終,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以《論處在生存競爭中的物種之起源(源於自然選擇或者對偏好種族的保存)》之名出版於1859年11月24日。「我已經揭示了這個原則:任何輕微的進化,只要是有用的,都會被保留下來——這基於自然選擇理論。」他這樣寫道。儘管這本書對絕大多數讀者而言顯得驚世駭俗,卻早已不是達爾文的新觀點。他建立和發展這個理論已歷經了許多年的努力,一直持續到50歲。儘管他最早的興奮和激動已經不再,但這種思考改變了科學家們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赫伯特·斯賓塞先生經常使用的語言『適者生存』,」他寫道,「更為準確,有時也更為適用。
本文節選自
《文件中的歷史》
作者: 斯科特·克裡斯蒂安松
譯者:王兢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未讀
出版年: 2017-5
責編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牛頓、達爾文、達文西的秘密手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