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分析化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傳記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1. 玻意耳,R. Boyle (1627~1691)

  英國化學家、 物理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利斯莫爾,1691年12月30日卒於倫敦。1635年入伊頓公學學習。1639年赴歐洲遊學,1644年回國。1654年在牛津開始系統地研究化學、醫學和物理學,在家裡建立了化學實驗室,製備各種藥物,逐漸成了一位實驗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同時他又閱讀了大量的英文、法文、拉丁文科學著作,認識到化學是一種重要的理性科學,並不僅僅是一種實用工藝。166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80年當選為會長。

  玻意耳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他將汁液的酒精溶液滴在紙上,做成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鹼性,他用過的植物有紫羅蘭、玫瑰花、洋紅、石蕊等。直到今天,化學家還採用玻意耳的方法。他也是第一位給酸和鹼下定義的化學家,他指出能將藍色果汁變成紫紅色的物質都是酸:顏色變化與此相反者則是鹼。與此同時,他還研究很多檢驗方法,例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來檢驗銅鹽;利用能形成氯化銀沉澱且沉澱在放置過程中逐漸變黑的現象來鑑定銀。

  玻意耳是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化學學科和化學理論的發展上作出過重大貢獻,是第一位闡述元素本性的科學家。化學主要起源於鍊金術,到了15~16世紀,化學開始擺脫鍊金術的束縛,但仍從屬於醫學和冶金,沒能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玻意耳從親身的實踐中體會到化學應該有其自身的目的,而不是醫學和冶金學的從屬品。玻意耳提出最重要的理論是化學元素概念。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早就提出四元素說,認為萬物是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的。帕拉採爾蘇斯則提出三要素說,認為萬物是由鹽、硫、汞三種要素以不同比例構成的。玻意耳認為他們都沒有涉及問題的本質,他認為元素是具有確定的、實在的、可察覺到的實物,它們應該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為某些簡單實體的實物。玻意耳第一次為化學元素下了明確的定義,使化學發展有了新的起點。

  玻意耳還研究了磷和磷酸的性質,發現磷燃燒後產生白煙,它溶於水使溶液顯酸性。磷與強鹼溶液放在一起產生一種氣體,它和空氣接觸後,生成縷縷白煙,即磷化氫的氧化反應。

  玻意耳在物理學方面也有成就,研究得最多的對象是氣體,其研究成果以發現氣體的彈性(即可壓縮性)最為有名。他在一支一端封死的U形玻璃管中充滿水銀,封閉的一端留有一部分空氣。當加在空氣上面的重量越大時,空氣的體積就越小,從而證明了空氣的體積與加在它上面的壓力成反比,這就是著名的玻意耳定律。

  玻意耳著有《懷疑派化學家》、《關於顏色的實驗和考察》、《天然礦泉水實驗室簡編》、《空氣發光》等多種書籍。

  2. 馬格拉夫,A.S. Marggraf (1709~1782)

  德意志化學家。1709年3月3日生於柏林,1782年8月7日卒於柏林。1734年在弗賴貝格學習冶金學,後在普魯士皇家藥房工作。1754~1760年,任柏林科學院化學實驗室主任,1760~1761年,任物理化學部主任,

  1767年任科學院院長。曾為巴黎科學院的通訊院士。

  他是分析化學的先行者,最早利用顯微鏡進行化學研究,改進了一些分析工具和天平,用火焰法區分鉀和鈉,對氧化鈣、氧化鎂和氧化鋁進行了識別,建立了鐵的試驗法。

  在無機化學方面,他最先製成黃血鹽和氰化鉀;支持燃素說。在有機化學方面,他1747年發現甜菜根中含有甜菜糖;還發現並提純了樟腦。他是一個在多方面取得成就的化學家。著有《製糖的化學實驗》

  (1747)和《化學論文集》(1761~1767)。

  3. 日夫魯瓦, C.J.rfuluwa

  在1729年,最早使用容量分析,用純碳酸鉀測定乙酸的濃度,他將乙酸逐滴加到一定量的碳酸鉀溶液中,直到不再發生氣泡為止。但容量分析是到了19世紀,由於成功地合成了各類指示劑,才得到廣泛的應用。

  4. 貝格曼,T.O. Bergman(1735~1784)

  瑞典分析化學家。1735年3月9日生於卡特琳娜貝裡,1784年7月8日卒於梅德維。曾在烏普薩拉大學學習。1761年任該校數學教授,1767年任化學教授。

  貝格曼可稱為無機定性、定量分析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金屬元素除金屬態外,也可以其他形式離析和稱量,特別是以水中難溶的形式,這是重量分析中溼法的起源。當時還沒有原子量,也沒有化合物的分子式。貝格曼一生作了大量分析工作,對化學分析作過很多改進。1775年他編制出在當時最完備的親和力表,表中將各種元素按親和力(即反應和取代化合物中其他元素的能力)的大小順序排列。此表受到廣泛的讚揚。他曾多次分析礦泉水和礦物成分。過去為了測定化合物中金屬的含量,必須先將它還原為金屬單質,方法十分繁瑣費力。貝格曼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只須將金屬成分以沉澱化合物的形式分離出來,如果事先已測知沉澱的組成,即可算出金屬的含量。他在1780年出版的《礦物的溼法分析》一書中,提供了那一時期礦石重量分析法的豐富歷史資料。這本著作涉及到銀、鉛、鋅及鐵的礦物通過溼法過程的重量分析法。所介紹的測定組分包括金、銀、鉑、汞、鉛、銅、鐵、錫、鉍、鎳、鈷、鋅、銻、鎂和砷。1779年他還曾編著過一些書,系統地總結了當時分析化學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檢定反應,例如:用黃血鹽檢定鐵、銅和錳,用草酸和磷酸銨鈉檢定鈣,用硫酸檢定鋇和碳酸鹽,用石灰水檢驗碳酸鹽等。他還曾根據藍色試紙遇酸變紅的特性檢驗出「固定空氣」(二氧化碳)具有酸性,稱它為「氣酸」。他在分析工作中廣泛使用過吹管分析,認為吹管是分析上很有價值的工具。他的論文收集在 6卷本的《物理和化學論文集》中。

  5. 克拉普羅特,M.H. Klaproth (1743~1817)

  德意志分析化學家和礦物學家。 1743年12月1日生於韋尼格羅德,1817年1月1日卒於柏林。1759年在一個藥劑師處當學徒。1771年到柏林開設藥店,並在一所外科醫學院任教。1792年任柏林炮兵學校講師。

  1810年成為柏林大學第一任化學教授和柏林科學院院士。179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在分析化學方面做了重大改進並加以系統化。在重量分析中,強調沉澱必須烘乾或灼燒至恆重。為了測定礦物中的金屬含量,他採用稱量適當的沉澱化合物,再利用換算因素求得金屬含量。他最先記錄下分析測定的物質成分的實際百分比。這樣做,不僅可以發現分析過程中的誤差,而且往往可以在被化驗的礦物中發現新元素。他不僅改進了重量分析的步驟,還設計了多種非金屬元素測定步驟。他準確地測定了近 200種礦物的成分及各種工業產品如玻璃、非鐵合金等的組分。

  克拉普羅特1789年分析瀝青鈾礦時發現元素鈾並命名。同年分析鋯石時發現元素鋯。1795年分析匈牙利的紅色電氣石時,證實英國W.格雷哥爾1791年發現的新元素,並取名為鈦。1798年證實1782年F.J.米勒·馮·賴興施泰因在金礦中發現的新元素,並命名為碲。1803年證實同年J.J.貝採利烏斯發現的鈰並命名。他是A.-L.拉瓦錫反燃素說的擁護者。編有《礦物學的化學知識》一書。

  6. 貝託萊,C.-L. Berthollet (1748~1822)

  法國化學家。1748年 12月9日生於上薩瓦省塔羅亞爾,1822年卒於巴黎附近的阿爾克伊。最初入阿納西學院學習。1768年在義大利都靈大學獲醫生資格。1778年任一印刷廠的檢驗員,後任廠長。1794年任高等師範學校教授。1780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1789年發現氯的漂白性質,並提出通過滴定靛藍標準溶液來測定漂白液中氯含量的容量分析方法。

  貝託萊1785年首先提出氨由氮和氫組成。1787年與A. -L.拉瓦錫等人共同發表化學命名法。1791年指出動物的機體中含有元素氮。他測定氰氫酸和氫硫酸的組成,發現它們的酸性,指明拉瓦錫提出的所有酸含有氧的理論是錯誤的。他主張物質的組成是可變的,反對J.-L.普魯斯特提出的定比定律。因此,非整比化合物稱為貝託萊體化合物。他發表過《親和力定律的研究》(1801)論文,著有《論化學靜力學》(1803) 一書。

  7. 普魯斯特,J.-L. Proust (1754~1826)

  法國分析化學家。1754年9月26日生於昂熱,1826年7月5日卒於昂熱。1774年在巴黎學習化學。後遷居西班牙,先後在塞哥維亞、薩拉曼卡等地的一些學校中任教;1789年在馬德裡任教授。在馬德裡期間,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為他裝備了非常豪華的皇家實驗室,任命他為實驗室主任。因此,他的實驗室極適合於做定量分析工作。1806年普魯斯特離開西班牙訪問巴黎。1808年法軍攻佔馬德裡時,皇家實驗室被毀。1816年被選入巴黎科學院。

  普魯斯特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定比定律。從A.-L.拉瓦錫和18世紀後期的著名化學家出版的著作中可以明顯看出,化合物有固定組成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然而,當時法國的化學權威C.-L.貝託萊關於化合物的組成可變的觀點仍很流行。普魯斯特的更廣泛、更系統和更精密的研究,使定比定律得以在嚴謹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確立。1799年他明確地闡述了這一定律。從1802年至1808年間,普魯斯特分析了上千種樣品,在《物理雜誌》上發表許多文章,以確鑿的實驗數據擊敗了貝託萊的論點,確立了定比定律,並指出貝託萊所用的化合物樣品是不純的,因而普魯斯特也是第一位正確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化學家。他還分離出葡萄糖,發現某些植物中有糖存在,區分出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之間的差別,用硫化氫從金屬鹽溶液中沉澱出重金屬。

  8. 蓋-呂薩克,J.-L. Gay-Lussac (1778~1850)

  法國化學家。1778年12月6日生於聖萊奧納爾,1850年5月9日卒於巴黎。1797年入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學習,1800年畢業。法國著名化學家C.-L.貝託萊請他到他的私人實驗室當助手。1802年他任巴黎綜合工科學校的輔導教師,後任化學教授。1906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09年任索邦大學物理學教授。1832年任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化學教授。

  真正的容量分析法的建立應歸功於法國J.-L.蓋-呂薩克。1824年他發表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測定,用磺化靛青作指示劑。隨後他用硫酸滴定草木灰,又用氯化鈉滴定硝酸銀。這三項工作分別代表氧化還原滴定法、酸鹼滴定法和沉澱滴定法。絡合滴定法創自J.von李比希,他用銀(Ⅰ)滴定氰離子。

  蓋-呂薩克1805年研究空氣的成分。在一次實驗中他證實,水可以用氧氣和氫氣按體積 1:2的比例製取。1808年他證明,體積的一定比例關係不僅在參加反應的氣體中存在,而且在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也存在。1809年12月31日蓋-呂薩克發表了他發現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蓋-呂薩克定律),在化學原子分子學說的發展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他1802年發現了氣體熱膨脹定律。1813年為碘命名。1815年發現氰,並弄清它作為一個有機基團的性質。1827年提出建造硫酸廢氣吸收塔,直至1842年才被應用,稱為蓋-呂薩克塔。

  9. 莫爾,K.F.moer

  莫爾對容量分析作出卓越貢獻,他設計的可盛強鹼溶液的滴定管至今仍在沿用。他推薦草酸作鹼量法的基準物質,硫酸亞鐵銨(也稱莫爾鹽)作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準物質。

  10.貝採利烏斯,J.J. Berzelius (1779~1848)

  瑞典化學家。1779年 8月20日生於東約特蘭省的林雪平,1848年8月7日卒於斯德哥爾摩。1796年入烏普薩拉大學醫學系學習,180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任斯德哥爾摩醫學院醫學、植物學和藥物學助理教授,1807年任教授。1815~1832年,任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外科醫學院的化學教授。1808

  年選入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1818~1832年,任終身秘書。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許多領域。

  18世紀分析化學的代表人物首推J.J.貝採利烏斯。他引入了一些新試劑(如氫氟酸用於分解矽酸鹽巖石和二氧化矽測定)和一些新技巧,並使用無灰濾紙、低灰分濾紙和洗滌瓶。他是第一位把原子量測得比較精確的化學家。除無機物外,他還測定過有機物中元素的百分數。他對吹管分析尤為重視。吹管分析可認為是冶金操作之微型化,即將少許樣品置於炭塊凹處,用氧化或還原焰加熱,以觀察其變化,從而獲得有關樣品的定性知識。此法沿用至19世紀,其優點是迅速、所需樣品量少,又可用於野外勘探和普查礦產資源等。他創始了重量分析,最早分離出矽(1810)、鉭(1824)和鋯(1824);詳盡地研究了碲的化合物(1834)和稀有金屬(釩、鉬、鎢等)的化合物。他大大改進了分析方法(使用橡皮管、水浴、乾燥器、洗瓶、濾紙、吹管分析)和燃燒分析方法(1814)。

  在發展原子論方面,貝採利烏斯認為,為了確立原子學說首先應以最大的精確度測出儘可能多的元素的原子量。1814年他發表了包含41種元素的原子量表,1818年增加到45種元素,1826年增加到50種元素。後一張表實際上同現在的數值一樣(除了鹼金屬和銀的數值是現代數值的2倍)。他發現了幾種新元素:鈰(1803)、 硒(1817)、釷(1828)。他還提出了新的元素符號體系,沿用至今。

  在電化學方面,貝採利烏斯1814年提出了電化二元論:化合物都是由兩種電性質不同(即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組分構成的,開創了對分子中各原子間相互關係的探索。在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特性,以及解釋無機化合物性質和製備過程方面獲得成功。

  在有機化學方面,貝採利烏斯在1806年最早提出「有機化學」這個名稱。他發現了外消旋酒石酸,並由於它與酒石酸有相同的化學組成,但有不同的物理性質而認識到同分異構現象,並命名。1835年他發現了催化作用,並命名。

  貝採利烏斯著有《化學教程》(2卷,1808~1812)和《電的化學作用和化學比例理論》(1814)。

  11.羅塞, H. Rose ,(1795~1864 )

  1829年,首次明確提出和制定出系統定性分析方法,並提出一個簡明的系統分析圖表。

  12.比拉迪尼, H. de la Bellardiere

  1826年, 首次製得碘化鈉,並以澱粉為指示劑,將它應用於次氯酸鈣的滴定。開創了「碘量法」的研究與應用。

  13.李比希,J. V. Liebig (1803~1873)

  德意志有機化學家。1803年 5月12日生於達姆施塔特(現屬聯邦德國),1873年4月18日卒於慕尼黑。他父親是醫藥、染料、顏料和化學藥品商人,有些貨物在家裡製造,因此李比希自幼就接觸到化學實驗。1818年曾當藥劑師的學徒。1820年在波恩大學學習,一年後轉學到埃朗根大學,18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到巴黎,常聽J.-L.蓋-呂薩克和P.-L.杜隆等著名化學家的講演。不久就在蓋-呂薩克的實驗室中工作。1824年回到德國,任吉森大學化學教授,創立了著名的吉森實驗室。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地進行化學訓練的教學實驗室。1852年李比希任慕尼黑大學教授。184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4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1830年,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將碳氫分析發展成為精確的定量分析技術,並對許多有機化合物進行分析,獲得了相當精確的結果,寫出了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他最早使用銀(Ⅰ)滴定氰離子,開創絡合滴定法。但1945年施瓦岑巴赫發明了氨羧配位劑(乙二胺四乙酸,EDTA)之後,絡合滴定法才迅速發展起來。

  李比希在有機化學領域內的貢獻多得驚人。他作過大量的有機化合物的準確分析,改進了有機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學式,發現了同分異構現象。他在化學上的重要貢獻還有:發現並分析馬尿酸(1829);發現並製得氯仿和氯醛(1831);與F.維勒共同發現安息香基並提出基團理論(1832),為有機結構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提出多元酸理論(1839)。1840年以後的30年裡,他轉而研究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他用實驗方法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碳酸、氨、氧化鎂、磷酸、硝酸以及鉀、鈉和鐵的化合物等無機物;人和動物的排洩物只有轉變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這些觀點是近代農業化學的基礎。他大力提倡用無機肥料來提高收成。他還認為動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數量,還需要各種不同的種類,或有機物或無機物,而且須有相當的比例。他又證明糖類可生成脂肪。還提出發酵作用的原理。李比希一生共發表了 318篇化學和其他科學的論文。著有:《有機物分析》(1837)、《生物化學》(1842)、《化學通信》(1844)、《化學研究》(1847)、《農業化學基礎》(1855)、《關於近世農業之科學信件》(1859)等。他還和維勒合編了《純粹與應用化學詞典》。1831年創辦《藥物雜誌》並任編輯,1840年後此雜誌改名為《化學和藥物雜誌》,他和維勒同任編輯。

  14.本生, R. W. Bunsen, (1811~1899)

  化學家。1811年3月31日生于格丁根,1899年8月16日卒於海德堡。曾在霍爾茨明登學院肄業,不久考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化學,183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到德、法、奧地利、瑞士等地作科學研究旅行 3年。後在哥廷根、馬爾堡和布雷斯勞等地的大學任教。1852年任海德堡大學教授,直到1899

  年退休。他1842年當選為倫敦化學會會員。185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5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859年與G.R.基爾霍夫一起發明了第一臺以光譜分析為目的的分光鏡,創立光譜分析法,並通過實踐使其成為分析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本生提出每一化學元素具有特徵光譜線,為元素髮射光譜分析奠定基礎。並用以研究太陽的化學成分,證實了太陽上有許多地球上常見的元素,由此說明其他天體和地球在化學組成上的同一性。他和基爾霍夫藉助於光譜分析,發現兩個新元素銫(1860)和銣(1861)。

  本生的科研成就很多,重大的有:他離析出二甲胂基氧,測定所有易揮發的二甲胂基化合物的蒸氣密度,得出正確的化學式。本生這一研究工作,被J.J.貝採利烏斯用來證實他的理論: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類似,只是後者的元素被前者的基所代替。1841年本生發明鋅-碳電池,後稱本生電池。1853年發明本生燈,利用此燈檢定出許多礦物的組分,這種燈一直沿用至今。1855年發明吸收比色計。他1860年獲科普利獎章,1877年獲戴維獎章,1898年獲英國工藝協會的艾伯特獎章。著有《氣體測量方法》(1857、1877)、《光譜化學分析》(1860年與基爾霍夫合著),1892年與H.E.羅斯科合著《光化學研究》。

  15.弗雷澤紐斯, C. R. Fresenius,(1818~1897)

  C.R.弗雷澤紐斯是19世紀分析化學的傑出人物之一,1841年發表《定性化學分析導論》一書,提出「陽離子系統定性分析法」,其陽離子分析方案一直沿用。該書於十九世紀中葉被譯成中文,書名《化學考質》。他創立一所分析化學專業學校,至今此校仍存在;並於1862年創辦德文的《分析化學》雜誌,由其後人繼續任主編至今。他編寫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兩書曾譯為多種文字,包括晚清時代出版的中譯本,分別定名為《化學考質》和《化學求數》。他將定性分析的陽離子硫化氫系統修訂為目前的五組,還注意到酸鹼度對金屬硫化物沉澱的影響。在容量分析中,他提出用二氯化錫滴定三價鐵至黃色消失。

  16.馬格裡特,F. Margueritte

  1846年,首次應用高錳酸鉀法測定鐵。此後將該方法擴展,應用於測定其它可被還原為低價化合物的金屬

  17.勒克, E. Lunk

  1877年,首次人工合成酸鹼變色指示劑-酚酞。

  18.貝侖特,R. Behrend

  1893年,發明了電位滴定法,並且首先畫出了電位滴定曲線。

  19.奧斯特瓦爾得

  1894年,以電離平衡理論為基礎,第一次對酸鹼指示劑的變色機理進行了解釋。

  20.高貝爾斯萊德, F. Goppelsroder

  1901年,研究發現,利用混合物溶液的各組分在濾紙上擴散速度的不同所形成的色層,可以定性分析溶液的成分。

  21.茨維特,С.Tswett (1872~1919)

  俄國植物生理學家和化學家。1872年 5月14日生於義大利阿斯蒂,1919年6月26日卒於蘇聯沃羅涅日。1896年獲日內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全家移居俄國。1901年獲喀山大學植物學學士學位。1902年任華沙大學講師,1907年任獸醫學院教授,1908年任華沙理工大學教授。

  他最重大的貢獻是發明分析化學中極重要的實驗方法──色譜法。他的第一篇關於色譜法的論文發表在1903年華沙的《生物學雜誌》上。1906~1910年的論文都發表在德國的《植物學雜誌》上。由於他的論文發表在不大知名的期刊上,所以當時沒有引起化學界的注意。在這幾篇論文中,他詳細地敘述了利用自己設計的分離裝置,分離出胡蘿蔔素、葉綠素和葉黃素的過程,即將植物葉子的萃取液放在裝填碳酸鈣的玻璃柱中,用石油醚淋洗,組分在柱中分離形成色帶。他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色譜法,開創了色譜分析的先河。色譜的英文一詞即來源於俄文。1931年,R.庫恩才發現茨維特所發明色譜法的重要性,才使此法得到普遍的推廣和應用。

  茨維特應用化學方法研究細胞生理學。1900年他在樹葉中發現了兩種類型的葉綠素:葉綠素a和葉綠素b,後來又發現了葉綠素c,並分離出純的葉綠素。

  22.埃米希,F. Emich(1860~1940)

  分析化學家。1860年9月5日生于格拉茨,1940年 1月22日卒於同地。1878~1884年,在格拉茨工業學院學習化學,1888年任該學院的講師,1889年任副教授,1894~1931年任教授。埃米希還是維也納科學院院士。

  埃米希是公認的近代微量分析奠基人。他設計和改進微量化學天平,使其靈敏度達到微量化學分析的要求,改進和提出新的操作方法,實現毫克級無機樣品的測定,並證實納克級樣品測定的精確度不亞於毫克級測定。他主要研究無機微量分析化學。19世紀90年代用顯微鏡觀察各種沉澱反應,進行定性分析。20世紀初,他研究成功細線反應。他把一根很細的線浸在反應物的溶液裡,然後觀察顏色變化,進行定量分析。例如,從用石蕊浸潤過的絲線上發生的顏色變化,就能檢出3×10^(-10)克氫氧化鈉或5×10^(-10)克鹽酸;從浸潤過硫化鈉的細線上的變化,可以檢出10^(-9)克的多種金屬離子等。他還製成了一整套微量分析儀器,為發展無機微量分析奠定了基礎。著有《微量化學教程》,已譯成英、法、俄、意文本;還著有《微量化學實驗》,已譯成英、俄文本。他發表的論文在100篇以上,並曾獲維也納科學院的李本獎。

  23.理查茲,T.W. Richards (1868~1928)

  美國物理化學家。1868年 1月31日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日耳曼敦,1928年4月2日卒於麻薩諸塞州劍橋。1882年入哈弗福德大學,先學天文學,後改學化學。1885年畢業後入哈佛大學深造,1888年獲博士學位。後獲哈佛大學的旅行獎學金,到過歐洲一些大學訪問,接觸到V.邁爾和瑞利等著名化學家。1889年回國,任哈佛大學助教,同時進行原子量的測定工作。1894年升為講師,1901年任化學教授,兩年後任化學系主任。1907年任柏林大學教授。1912年任吉布斯實驗室主任。他是美國科學院和法國科學院院士。曾兩次當選為美國化學會會長。

  他發展了涉及銀和氯的重量法分析技術,發明了濁度計,引用了石英玻璃儀器等。

  理查茲從1883年開始研究原子量的測定。他大大改進了重量法測定原子量的技術。他的試驗極為精細,首先測定了氧的原子量,然後重新測定了銅、鋇、鍶、鈣、鋅、鎂、鎳、鈷、鐵、銀及碳和氮的原子量。他還最先發現同一個元素的原子量隨來源不同而可能出現差異。他仔細測定了不同來源的放射性礦物中鉛的原子量,測得由鈾衰變生成的鉛的原子量是206.08,從釷衰變而來的鉛的原子量是208,普通的鉛的原子量是 207.2。由此於1913年證實了同位素的存在,並進一步證實了放射性衰變理論。理查茲因精確測定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而獲1914年諾貝爾化學獎。1910年獲戴維獎章,1911年獲法拉第獎章,1912年獲吉布斯獎章,1916年獲富蘭克林獎章。

  24.普雷格爾,F. Pregl (1869~1930)

  分析化學家。1869年9月3日生於萊巴赫(今南斯拉夫盧布爾雅那)。1930年12月13日卒於奧地利格拉茨。1893年畢業于格拉茨大學醫學院,1899年任該校生理化學和醫藥化學助教。1910年任因斯布魯克大學化學系主任兼藥物化學教授。1913年任格拉茨大學藥物化學系主任。

  普雷格爾是有機微量定量分析奠基人,他所領導的實驗室成為世界聞名的有機微量分析中心。1904年普雷格爾在研究膽酸時,曾從膽汁中離析一降解產物,其量尚不足作一次常量碳氫分析,在聽了埃米希於1909年所作的有關微量定量分析的講演並參觀其實驗室後,促使他研究有機物的微量分析技術,決意將常量燃燒法改為微量法(樣品數毫克),並獲得成功。他和W.H.庫爾曼共同設計的可以稱量到微克級的微量天平和其他微量分析技術,只用1~3毫克試樣就可以進行比較迅速和準確的定量分析。1912年他又建立了一整套有機物中碳、氫、氮、滷素、硫、羰基等的微量分析方法,對於發展有機化學非常重要。普雷格爾因發明有機物的微量分析法而獲得1923年諾貝爾化學獲。主要著作有《有機微量定量分析》(1917)。

  25.阿斯頓,F.W. Aston (1877~1945)

  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1877年9月1日生於伯明罕,1945年11月20日卒於劍橋。曾在梅森學院(後改為伯明罕大學)學習化學,1898~1900年學習有機化學。1900年畢業後在釀造公司工作 3年。1903年回伯明罕大學研究氣體放電現象。1910年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擔任J.J.湯姆孫的助手。1920年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1921年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第一次實現同位素的部分分離。1919年阿斯頓設計製成第 1臺質譜儀。

  阿斯頓1913年在卡文迪什實驗室和湯姆孫研究放電管的陰極射線,在電磁場的作用下測量帶正電的氣體離子的荷質比時,發現了質量數為20和22的氖穩定同位素。阿斯頓又對天然氖進行擴散分離,□確證了□Ne的存在,同時也是第一次實現同位素的部分分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離開劍橋。戰後返回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1919年阿斯頓設計製成第 1臺質譜儀。他利用這臺儀器研究了50種以上元素的同位素,並測定了許多核素的質量。1925年他改進了原有的質譜儀,使準確度達到1:10 000。1927年設計的第3臺質譜儀的準確度為1:100 000。質譜儀的改進,導致更多同位素的發現。阿斯頓因發明質譜儀和發現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及其整數定則而獲1922年諾貝爾化學獎。著有《同位素》(1922)、《質譜和同位素》(1933)、《元素的合成》(1936)等。

  26.法伊格爾,F. Feigl (1891~1971)

  化學家, 1891年5月15日生於維也納,1971年1月26日卒於巴西的裡約熱內盧。曾就學於維也納工業大學,1919年任維也納大學助教。1927年任該校講師,1935年任教授。1939年遷居瑞士、比利時;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起定居巴西。在巴西農業部礦產研究室任職,繼續研究點滴試驗。他曾為奧地利科學院和巴西科學院院士。他還是奧地利、巴西、英國、瑞士、日本等國化學會的榮譽會員。

  分析化學中點滴試驗的奠基人。1921年和1923年分別發表了《點滴反應在定性分析中的應用》和《作為微量化學操作法的點滴分析和呈色反應》,被公認為系統討論點滴試驗的最早論文。

  法伊格爾在分析化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①系統地研究了無機物及有機物的點滴分析。將有機試劑用於無機定性分析,使檢出下限達到微克以至納克級,並創立官能團效應學說。②將一些新的概念引入點滴試驗,例如催化及誘導反應、毛細現象及表面效應、螢光現象、固相反應、隱蔽和解蔽,以及有機點滴試驗中的各種熱解法等,擴大了點滴試驗的領域,對新分析方法的發展影響很大。曾獲奧地利科學院的普雷格爾獎和巴西科學院的愛因斯坦獎章等。他的大部分工作載入他所寫的兩部著作中:《使用點滴反應的定性分析法》和《專一性、選擇性和靈敏性試劑的化學》,後者被譽為「近代分析化學發展的裡程碑」。

  27.科爾託夫,I.M. Kolthoff (1894~  )

  美國分析化學家。1894年 2月11日生於荷蘭阿爾墨洛。1918年獲烏得勒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8~1927年任講師。1927年移居美國,任明尼蘇達大學化學系教授。1958年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27年他研究沉澱的生成條件和晶型與純度的關係,創造了從濃溶液中獲得具有大的內表面積結晶的方法,這種結晶很容易用重結晶法提純。此法可用於重量分析。1937年他研究利用碘離子來催化鈰(Ⅳ)離子與砷(Ⅲ)鹽的反應,其反應速率與碘離子的濃度成正比。1955年後,研究非水溶劑中的酸鹼平衡和非水滴定。所著的《無機定量分析》被廣泛採用為高等學校化學系教科書。其他著作有《綜合分析化學》、《指示劑的用途》、《電導滴定》等。

  28.海洛夫斯基,J. Heyrovsk (1890~1967)

  捷克斯洛伐克分析化學家,1890年12月20日生於布拉格,1967年3月27日卒於同地。1914年獲倫敦大學理學士學位,1918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1926~1954年,任布拉格大學教授。1950年為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創辦極譜研究所,並任所長。1952年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院士。1965年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外國會員。曾任倫敦極譜學會理事長和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副理事長。

  1922年海洛夫斯基以發明極譜法(見極譜法和伏安法)而聞名於世。1924年與志方益三合作,製造了第一臺極譜儀。極譜法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分析技術,通過測定電解過程中所得到的電流-電位(或電位-時間)曲線來確定溶液中欲測成分的濃度。這種分析方法具有迅速、靈敏的特點,絕大部分化學元素都可以用此法測定。此法還可以用於有機分析和溶液反應的化學平衡和化學反應速率的研究。1941年海洛夫斯基將極譜儀與示波器聯用,提出示波極譜法。海洛夫斯基因發明和發展極譜法而獲1959年諾貝爾化學獎。主要著作有《極譜法在實用化學中的應用》(1933)和《極譜學》(1941)等。

  29.馬丁,A.J.P. Martin (1901~  )

  分析化學家。1910年3月1日生於倫敦。1932年獲劍橋大學學士學位,1936年獲博士學位。1933年在劍橋營養學研究所工作時,專門從事食物營養成分的分析,並於1934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維生素E的吸收光譜》一文。1936年任利茲羊毛工業研究所化學師,從事毛織物的染色研究。1946年在諾丁漢制靴研究所研究生物化學,發表了論文《複雜混合物中的小分子多肽的鑑定》,介紹了利用電泳和紙色譜鑑別小分子多肽。1957年在國家醫學研究所任職,1973年任舒塞克斯大學教授。

  馬丁和R.L.M.辛格共同發明分配色譜法,用於分離胺基酸混合物中的各種組分,還用於分離類胡蘿蔔素。此法操作簡便、試樣用量少,可用於分離性質相似的物質以及蛋白質結構的研究,是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由於這一貢獻,馬丁和辛格共獲1952年諾貝爾化學獎。1953年馬丁和A.T.詹姆斯發明氣相色譜法,利用不同的吸附物質來分離氣體,廣泛用於各種有機化合物的分離和分析。

  30.沃爾什

  澳大利亞物理學家。1955年,沃爾什發表了著名的《原子吸收法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設計製造了簡單的儀器,使利用原子吸收原理進行多種痕量金屬元素的分析獲得成功,他被公認為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的創建人。

  31.蒂塞利烏斯,A.W.K. Tiselius (1902~1971)

  瑞典生物化學家。1902年 8月10日生於斯德哥爾摩,1971年10月29日卒於同地。他 4歲時隨家移居哥德堡。1921年入烏普薩拉大學,就讀於物理化學家T.斯韋德貝裡。1924年獲化學、物理和數學三個碩士學位,1930年獲博士學位。後任烏普薩拉大學化學講師、副教授。在此期間曾先後兩次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和進修,1938年任教授。同年任新建的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1946年任瑞典全國自然科學研究會主席。194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國院士。

  蒂塞利烏斯1925年從事膠體溶液中懸浮蛋白質的電泳分離研究。曾自製超速離心機測定蛋白質分子的大小和形狀,並與斯韋德貝裡合作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報導了測定蛋白質淌度的新方法。1930年他進一步改進實驗手段和裝置,發表了關於色譜法和吸附的論文。1935年從美國回國後,重新改建原有電泳裝置,發展了區帶電泳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解析度。1940年他用自己設計的新電泳裝置成功地分離了血清中蛋白質的4個組分,分別命名為:白蛋白、□、β和γ球蛋白。該法迅速應用於分離和鑑定各種複雜蛋白質及其他天然物質的混合物的組成。

  他因對電泳分析和吸附方法的研究,特別是發現了血清蛋白的組分而獲得1948年諾貝爾化學獎。

  32.施瓦岑巴赫 G.Schwarzenbach

  1945年,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發明利用氨羧配位劑的配位滴定劑法。該方法很快引起各國分析化學家的重視和廣泛實驗。迅速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容量滴定方法。

相關焦點

  • 傳記電影推薦 高分人物傳記名人傳記電影好看影片排行榜
    傳記電影顧名思義就是根據真實人物事跡改編的電影,通常是因為這個人本身有比較值得紀念的價值,有哪些好看的傳記電影呢?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傳記電影推薦  1.《林肯》  2.《漢娜·阿倫特》  3.《萬物理論》  4.《辛德勒的名單》  5.《鋼琴家》  6.
  • 美國小學圖書展的首推書:人物傳記Who Was系列
    這套書是美國各大書店推薦的兒童傳記讀物暢銷經典;出版物榮獲亞馬遜全球少兒歷史人物傳記類榜首;同時也是目前兒童傳記讀物中最全最多最豐富的一套。研究名人,了解名人的目的並不是要製造名人,而是從名人的成長中我們會獲得更多的看待成長的視角,能夠抓住名人這類人的成長個案,得到具有普遍性價值的啟示。「所以讀人物傳記,就是能讓孩子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人生;在真實的人物經歷中悟到一些經久不衰的歷史規律。尤其是這套Who was系列,它是人物傳記類叢書的佼佼者,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 白春禮:中國科學家在化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於化學的進展,我國古代在化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體現在冶金、造紙、陶瓷和中草藥方面。這是中國第一篇化學文章,是光緒26年11月初八,講的是橡皮的替代物,是翻譯的日本物理學校的雜誌。這是中國的首張元素周期表,1901年3月13日,這是近代化學傳入到中國。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中國化學會,這張照片是32年8月在南京教育部召開化學研討會期間化學會的發起人合影。
  • 四部高分人物傳記類劇集帶你遊覽歷史長河,請迅速上車
    《約翰·亞當斯》此劇是由HBO電視臺出品,由BBC電視臺提供英式服裝的歷史迷你劇,此劇是根據同名人物傳記改編,劇情聚焦了以美國第二個總統約翰·亞當斯在任期間的美國發生的讓人盪氣迴腸的美國獨立史和約翰·亞當斯波瀾壯闊的一生。
  • 倡導對歷史人物進行審美人格分析
    這就是說,歷史並不是一具呆板僵滯、毫無意味、缺乏詩意的死屍庫,歷史人物也不是索然寡味、無血無肉、透明無比、按年譜排列的死屍,歷史人物在處理人類事務的過程中,既具有個性色彩又有集團精神;既有喜劇情調,又有悲劇氣氛;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既有倫理精神,又有崇高行為,歷史人物是一個多面體。這多面體中有審美意味。儘管不是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審美意味,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歷史人物那裡,審美意味或多或少地存在著。
  • 簡析近年來傳記圖書熱銷現象及其原因
    傳記是非虛構類圖書中分量最重、影響最廣的一個成員,近年來傳記更是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筆者對2015年2月—2020年6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進行了綜合性分析,發現上榜非虛構類好書中傳記圖書保持穩定的比例,最好成績出現在2020年,2—6月共上榜傳記圖書24部,與同樣上榜24部的虛構類圖書持平;其次在2016年,2—11月共上榜傳記圖書38部,這年虛構類圖書上榜39部,二者基本持平;其他年份傳記圖書也保持穩中上升的良好發展趨勢。
  • 50年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
    就理論而言,人們都承認歷史人物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在研究中究竟如何看待和分析歷史人物的局限性,則又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只有把歷史人物的活動放到全部歷史發展的進程裡考察,不僅跟前代比,也要跟後代比,才能作出全面的、公正的評價。
  • 百集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文化工程在京啟動
    文化部部長蔡武致辭  2014年3月28日,由中央電視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民生銀行共同主辦,銀谷藝術館、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新聞發布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
  • 盤點50部經典的人物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一個傳奇!
    前段時間跟朋友聊起電影【第一夫人】,講到根據人物傳記或者真實經歷改變而成的電影很多。本期,南胖紙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經典的人物傳記電影!  何鴻燊,個性堅毅,風度翩翩,魅力四射,重情重義,是個性情中人。他是澳門博彩史上權勢最大、獲利最多、名氣最響、在位最長的賭王,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同時他還在澳門回歸祖國歷史進程中的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外經典傳記電影政治家1、斯巴達克斯   斯巴達克斯,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侵入北希臘時,他被俘虜,並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參訓。
  • 12本人物傳記推薦,來自各行各業的不同經歷,強大你的內心
    人物傳記是了解一個牛人非常好的途徑。從古到今,歷史上出現了無數令人敬佩的人物,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了名流千古的耀眼明星,讓後世的人們只有仰望和崇拜的份。我們閱讀他們的人生經歷,雖然可能最終不會變的都像他們那樣令人敬佩,但是總能從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指引我們更好的往某個方向努力,進而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一些建樹。本期將為大家推薦12本精彩的人物傳記,相信看完,一定能夠像打了雞血一樣,給自己以激勵,努力向前,衝破人生的枷鎖和瓶頸,獲得更大的成功!01.
  • 14本傳記經典,給孩子非同尋常的職業啟蒙
    「讓孩子學會判斷同一個人身上值得讚揚的地方、讓人不齒的地方,不因其『偉人光環』就盲目崇拜,不因其歷史過錯就盲目貶低。」是的,在這個過程中,獨立思考力的養成也非常重要。今天,我們推薦14本適合孩子觀看的經典傳記好書,各對應一種職業裡的一位大人物。這是一場不一樣的職業啟蒙之旅,也是一個為孩子夢想注入力量的好機會。
  • 傳記小說的特色和價值是什麼?
    傳記小說是由紀實傳記與虛構小說構成的混雜文體,融合了寫實與虛構兩種寫作模式。作者一方面受到所述歷史人物與史實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歷史事實的罅隙中自由地虛構和想像。傳記小說是小說家表達個人願望訴求的重要媒介。傳記小說表面上是在寫他人實際則是一幅作者的自畫像。「所有的傳記小說都是寫作主體以他者的名義,實施的強追性告白或啟示。」
  • 五部必看的傳記電影:認識這些了不起的人物!
    最近上映了兩部傳記類型的電影,一部是關於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至暗時刻》,一部是關於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的《至愛梵谷》。兩部電影都很不錯,前者聚焦邱吉爾應對關鍵問題時所展現出來的非凡魄力與決策力;後者則通過一幅幅油畫為我們呈現了梵谷多彩又悲情的一生。
  • 《科學家列傳 壹》——在科學發展和歷史時空中遊刃有餘地穿梭
    《科學家列傳》是一部讓人大開眼界的科學家傳記著作,作者寫作的視角新穎、敘述方式新穎、敘事立場客觀公正,把科學家的成長和貢獻融入到時代大背景之中,而且這個時代背景不局限於我們以前從歷史課本中獲取的科學家所在的國家和地域背景,而是站在更廣闊的全球視角,讓讀者可以綜合掌握東西方的科學發展進程。
  • 這14部高分人物傳記電影,讓孩子找到一生的前進動力
    觀看人物傳記電影,孩子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各種人生,這能豐富他們的視野,潛移默化地激勵他們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物故事,不說教,不枯燥,能給孩子樹立積極的榜眼,激勵孩子克服苦難,不斷成長 ...
  • 美麗心靈:優秀的人物傳記電影,劇情流暢,不乏味
    《美麗心靈》是一部傳記電影,同時也是一個數學家的愛情故事!對於這種題材的電影,我覺得好看的地方是在感情塑造上,雖然說是一部傳記故事,但是他的愛情元素是比較感人的,也是令人羨慕的地方!從電影的評分上來說,本身是十分出色的,也有很多精彩的劇情和臺詞交流,也算是認真觀看可以感動你的作品!
  • 「十二五」化學學科優先發展領域確定 分析儀器位列其中
    2010年10月19日,在「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上,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員向與會代表們介紹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化學學科發展戰略及11項優先發展領域。
  • 《街霸對決》人物技能匯總分享 全人物技能評測
    流派:波動流空手 人物傳記: 作為街頭霸王系列zhi第一男主角dao,隆的形象就是「孤高的求道者」。 12、飛龍(FEI LONG) 稱號:來自香港的功夫明星 流派:飛天流格鬥術+截拳道 人物傳記: 武術天賦極高的飛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武,在學習了高超的截拳道之後,飛龍從自身的習武經驗中得到了啟發,於是開創了「飛天流」。
  • 《索末菲傳》:不僅是一本科學家傳記,也是一部「大歷史」
    在翻譯過程中,方先生同時參考了德文版和英文版,最後根據德文版譯校定稿。  該書作者米夏埃爾·埃克特(MichaelEckert,1949-),現任德國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DeutschesMuseum)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 作家理察·霍姆斯:傳記是照射出我們自身熱望和焦慮的鏡子
    而我認為,為世人還原真相,幫助他們以公平公正的態度重新審視歷史人物,也是傳記作家的職責所在。Q:那麼回過頭來看,你職業生涯中的許多要素似乎都是在創作那篇文章的過程中形成的,比如身體力行地追尋某個人的足跡,比如同理心,比如當世人對於像查特頓這樣的少年天才懷有膚淺的認知時,你去盡力挽救這些神童的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