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博士 王一樵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位畢生步行全日本測繪全國高山原野的科學家,腳下行走四千萬步的商人,卻也是開展江戶時代科學思想的開拓者。江戸時代的伊能忠敬(1745-1818)在當時開始採用了西洋技術進行了國土測量的初始工作,他不只曾經在1803年測量過富士山的高度,也步行到了日本的最南端進行地理測繪。伊能先生對於富士山的測量結果非常精準,即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參謀本部的再度測量,得到的科學數據也和他原始的測量數據所差不多,倆者的技術原理也相當類,應用了「三角測量法」。伊能的一生中,前半生一直在經營商業,從事酒品與醬油釀造,以及金融借貸的業務。事業成功,發家致富的人生到了五十歲卻有了本質的轉變,伊能的後半生轉向了科學研究。他離開商業買賣,來到江戶讀書隱居研求學問,展開了他的讀書生活。此後,伊能從寬政十二年(1800)到文化十三年(1816)之間,總共用了十七年的時間走遍全日本,一步一腳印的完成相關測量數據。前前後後,伊能付出了二十年的光陰,終於繪製出《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使得江戶時代的人們得以了解自己國家的真實樣貌。透過這一位商人科學家的故事,讓人感動之餘,也深深覺得有心自學的研究者無論條件如何,只要不放棄,依然可以有所成就。
繪圖:王一樵
時間上稍稍晚於伊能忠敬,還有一位德國博物學者菲利普.法蘭茲.馮.西博德(Philipp Franz Balthasar von Siebold,1796-1866)曾來到幕府時代的日本,進行各式各樣的田野考察與地理測量。據說當時菲利普說著一口怪腔怪調的荷蘭語,明顯與其他荷蘭商人不同。然而鎖國政策下只有荷蘭人得到特許可以進入日本。菲利普無法見容於當時的法律規定,為了取信幕府官員,他只好說自己是出身荷蘭山區,所以口音不同。幕府官員對於荷蘭的具體情況並不明了,所以地勢平坦低漥的荷蘭怎麼會有山區住民一事,自然也就無法深究了。也因為菲利普的情急生智,所以才有了日後歐洲地區日本學研究的開創。
文政12年(1829)的9月25日,當時在荷蘭商館擔任醫師的菲利普卻被幕府官員查出非法持有幕府禁止攜出的日本地圖,而被判處驅逐出境,並禁止再度渡航入境。菲利普也曾在1826年運用了「六分儀」科學方法對富士山進行測量工作,並記錄下極為精確的科學數據。只要不放棄,堅持下去,雖然外在條件不合適,有著各種各樣外力的幹擾與阻礙,菲利普依然逐一克服,並且完了他的理想。
感謝王一樵老師授權轉載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