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際網路+」時代,在線學習是網絡學習者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研究網絡學習者學習力,開展在線學習力測評,對提升他們的在線學習水平具有重要價值。為了對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發展測評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結合理論研究、專家論證以及實證檢驗的多輪迭代,構建了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模型,並通過項目分析、探究性因子分析及信效度驗證,研製了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評量表。綜合多輪驗證與檢驗,驗證基於此模型開發的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為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為我國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發展與測評提供依據。
關鍵詞:網絡學習者;學習力;發展模型;測評
學習力是人發展的核心內驅力,學習力決定發展力(Kirby,2005)。研究網絡學習者的學習力,開展在線學習力測評,提升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能力,使其成為有意識、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對網絡教育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前「網際網路+」時代,針對成人學習者,網絡教育的目標不應僅限於關注讓學習者學會,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支持讓學習者成為會學習、有主動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從「學會」到「會學」,是從關注結果走向網絡教育育人目標的發展性與開放性,兼顧過程與結果,幫助網絡學習者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並適應學習型社會發展的人,是網絡教育育人目標的重要訴求(李寶敏等,2017)。國際很多知名大學將學習力發展作為促進學習者學習與發展的重要目標,比如哈佛大學將培養人的目標定位於:哈佛人=學會學習的人。英國開放大學不僅重視在線學習者「學會」,並且將學習能力發展作為重要目標,通過靈活的遠程教學設計,促進在線學習者「會學」,將學習能力發展作為重要目標。美國鳳凰城大學將如何開展高效能的網絡學習做成專題課程,為在線學習者提供支持。在我國,許多開展網絡教育的高校及機構,如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也特別重視在線學習方法的指導與支持,以促進學習者順利適應網絡學習。然而,對學習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培養,需要科學的測評工具提供支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瑞斯特(Jay Forreste)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首先提出學習力構想,成為管理學領域學習型組織的核心話語,八十年代後學習力研究在教育領域興起。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力作為學習型社會與信息化社會必要的生存能力,正成為學習科學、教育技術學等學科領域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學習是人的發展的最重要的品質和能力,對學習力內涵的研究,經歷了從關注單個要素到強調複合體的轉變。例如,杜門(Dopmen,1997)關注自主思考力;裡斯尼克(Risnik,1987)關注高級思維能力;英國有效終身學習編目(簡稱ELLI)通過學習的連續性因子分析,提出學習力的七大維度:改變與學習、意義建構、探究意識、創造力、學習關係、戰略意識和心理彈性;澳大利亞加強有效學習項目(簡稱PEEL)中,魯思•迪肯•克瑞克(Crick,007)將學習力視為塑造個體參與學習機會的價值觀、傾向、態度和能力的複合體。
學習力的構成要素中,目前有影響力的觀點主要包括:1)「四要素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克拉克斯頓(Claxton,2007)首先提出學習力構建的四個要素,即通過四種行為表現出來的四種力量「4R」:順應/順應力(resilient/resilience)、策應/策應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反省/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互惠/互惠力(rcciprccal/Rela/onships)。2)「六要素說」。餘建祥基於長期的學習力研究,認為學習力主要包括學習方法、學習動力、時間管理、學習習慣、學習心智、學習意志六個要素,這六個要素互相關聯又相對獨立,任何一個要素的改善,都會促進學習能力的改善和提升(餘建祥,2018)。3)「七要素說」。英國ELLI項目豐富了學習力的構建要素,並在語言表達上做了精確定義,它們分別是:變化和學習(Changing and Leeming)、關鍵好奇心(CriticalCuriosity)、意義形成(Meaning Making)、創造性(Creativity)、學習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策略意識(Strategic Awareness)、順應力(Resilience),認為七個要素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屬於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要素獲得發展,其他要素及個體的學習力水平亦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4)「綜合體說」。美國哈佛大學柯比(Ki Ay,2005)基於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為,學習力應該是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綜合體,指出學習力還包括興趣、好奇心和創造等非智力因素。此外,國際經合組織認為,學會學習的能力包括有效管理個人時間,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善於處理不同的程序性事件,評價和吸收新知識,並把新知識及技能應用到家庭、工作、教育等情境的能力(Rychen,2007)。
本文基於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特徵,認為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是指在線學習環境下,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學習動力、認知能力、學習策略與方法、學習結果相互作用的動態能力系統,它能激發學習者的在線學習動力和潛能,推動學習者順利完成在線學習目標,最終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完善與終身發展。基於這一認識,本文結合網絡學習者學習力研究和實踐探索,通過構建在線學習力發展模型,分析在線學習行為特徵和學習力結構內容要素,研製學習力測評工具,並通過相關驗證,診斷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能力,為學習力提升與培養提供科學依據。
借鑑國內外學習力研究的有關成果,本研究形成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整體框架,包括網絡學習者情意、認知、自我與人際四個領域,涉及學習驅動力、學習順應力、學習策應力、學習反省力、學習互惠力五個維度、20個能力項(見圖1)。學習驅動力、學習順應力、學習策應力、學習反省/管理調節力、學習互惠力分別體現學習的五大系統,即動力系統、情意系統、認知系統、調節系統、社會及自我互動系統,體現通過在線學習行為所表現出來的五種力量:驅動/驅動力、順應/順應力、策應/策應力、反省/反省力、互惠/互惠力。
學習驅動力是激發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的動力系統,是引發與激發網絡學習者持續學習的關鍵,包括學習需要、興趣、信念、成就目標等,直接影響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具體包括:1)學習需要:指網絡學習者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對目前水平與期望達到水平之間差距的感知與認識,對學習期望達到的目標與需求;2)興趣:對在線學習充滿積極的傾向,將在線學習作為促進自我發展的源泉和力量;3)信念:堅信在線學習對職業發展、能力提升及所追求的發展目標的正確性,具有為之付出努力的意向;4)成就目標:對在線學習活動和及其目的具有一定知覺,能感知參與在線學習活動的理由及目標。
學習策應力是網絡學習者熟知信息內容表徵的方式,能夠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或策略,如提問、建立聯繫、想像、推理等進行學習。具體包括:1)提問:具有好奇心,善於提出問題,能潛心思考與鑽研,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2)建立聯繫:能利用自身經驗將不同知識或事物建立聯繫,建立認知圖式,形成認知網絡圖;3)想像:利用想像與知覺獲取新經驗,在新情境下探究新的可能性;4)推理:運用推理能力,嚴謹、有序地進行推理,建構觀點,且不斷修正完善。
學習順應力指網絡學習者能夠保持耐性與專注精神,排除內外幹擾,集中精力投人學習,具體包括引發並保持注意,管理分心、毅力與持久力等。1)專注力:網絡學習者全神貫注投人學習;2)管理分心:網絡學習者能認識並管理分心,知道什麼時候容易走神,並能及時克服幹擾,提起精神,創造最佳學習狀態;3)注意:引發並保持注意,能聚焦學習重點與關鍵;4)毅力:在面臨困難時仍堅持不懈。
學習反省/管理調節力是指網絡學習者的規劃管理、反思與調節能力,網絡學習者不僅要能感知學習目標,而且能科學制定計劃、預計結果、選擇策略、預見問題及解決方法,及時評價、反饋學習活動過程及結果,根據問題採取相應措施及時作出修正調整,具體包括:1)計劃:思考到哪裡去,採取什麼行動,所需時間、資源等,預見結果及將會遇到的困難等;2)調整:根據不同情境靈活調整計劃,監視學習進展,發現新的機會,調整學習狀態與進展;3)提取:知道在需要時提取所需信息,能將相關方法策略運用於後續學習,做自己學習的教練;4)元學習:知道自己作為網絡學習者,如何才能學得更好,思考如何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學習互惠力是網絡學習者能以有效、負責任的方式建立學習關係,既能學習他人的成果,也願意與他人共享自己的學習成果。網絡學習者不僅應知道如何進行自主學習,也知道何時與如何開展合作學習,討論問題時能表達個人觀點,也願意傾聽他人觀點,具體包括:1)自主性:知道何時自主學習,何時相互學習,討論問題時能堅持自己的立場;2)合作性: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尊重他人觀點,願意分享自己的觀點;3)傾聽:傾聽他人時能理解他人意圖,具有同理心;4)觀察:通過觀察他人,能建設性調整方法、習慣和價值觀。
本研究先通過文獻研究、專家諮詢、問卷調查、多輪研討及修訂,構建了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模型,並在此模型基礎上開發能力測評問卷。問卷驗證修訂過程採用迭代方法,展開兩輪小樣本測評,依據反饋信息及數據分析結果,修訂測評工具。為了保障測評工具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每個題項的修訂均經過專家組的研討論證與學員的試測。綜合上述分析過程,確立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的核心能力項及測評工具。
調查對象為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在讀學員,目前已接受兩輪測評,第一輪測評對象為1080人,其中有效測評問卷1023份,有效測評率為94.77%;第二輪測評對象為1986人,其中有效測評問卷1890份,有效測評率為95.21%。
本次測評調查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為了增強樣本的代表性,儘量選擇不同專業(23個)的樣本進行抽樣測評。
數據收集採用集中填寫與分散填寫相結合的方式,研究者對測評數據進行嚴格篩選,剔除無效數據,然後利用SPSS對數據展開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利用AMOS工具對數據結構展開驗證性因素分析(吳明隆,2017)。
本研究根據兩輪預調研的數據以及專家意見對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進行了結構調整,刪除無關題項,調整各維度的題項內容,最終形成了正式的測試版量表並通過正式測試完善量表結構,形成正式的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
本研究首先根據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的五個維度對問卷題目進行分類編碼,對量表題項進行臨界比檢驗,用以檢驗單個題項的鑑別度,從而確保量表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研究者將核對後的數據進行高低分組,取前27%為高分組,組別為1;後27%為低分組,組別為2。臨界比檢驗指通過T檢驗檢驗高低組每個題項的差異,即求出高低組受試者各試題平均數的差異顯著性,刪除未達到顯著性的題項。數據分析顯示,該測評工具所有題項臨界比值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高低分組差異顯著,具有較好的鑑別度,可以保留。
本研究首先根據一二輪的預調研數據,對量表的題項進行探索與驗證,調整量表各題項所在維度與刪除不適當題項,形成最終的正式量表。為檢驗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的潛在結構及其對在線學習力的影響,本研究將正式測驗結果一分為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對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中的五個維度進行探索性因素研究,揭示各維度間的潛在結構。五個維度的KMO值均大於0.8,達到「良好的」標準,表示變量間有共同因素。此外,量表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達到0.05顯著水平,表示總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每個題項的MSA值也大於0.50,且各成分抽取主成分後的共同性均大於0.20,變量均具有一定影響力,說明量表的五個維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本研究採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並對因素負荷矩陣直交旋轉,將特徵值大小以及前期理論研究基礎預設的能力項作為因子提取標準。通過因素分析,研究者篩選出因子負荷過低(小於0.40)和多重負荷的(兩個及以上因子負荷同時大於0.4)題項,專家根據篩選結果進行研討,決定是否刪除異常題項。研究者根據同一維度提取的因子以及各題項的分布,進一步對該測評工具的潛在結構進行解釋。
1)學習驅動力
根據理論研究成果,學習驅動力維度劃分為4個因子,研究者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對其進行歸類,但歸類後通過模型檢驗發現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的「驅動力」未達到擬合優度模型水平。研究者進行了相應調整,重新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3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測量題項79.7%的變異量),分別為個人發展、目標興趣、價值證明(見表一)。其中A1-A5分別考察的是學習者對在線學習可促進自身職業發展、能力提升以及自我完善的信念,專家組將這五題歸為「FA1個人發展」要素。A6、A7考察學習者對學習本身和所學內容的興趣,以及是否將在線學習作為促進發展的積極力量,這兩題歸到「FA2目標興趣」要素。A8和A9兩題考察了學習者對在線學習自我價值證明方面的期望,歸到「FA3價值證明」。
2)學習順應力
依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學習順應力維度原有13道題目,B11在因素2和4上雙重負荷,經專家討論確實存在語意模糊,故刪除該題項。研究者對剩餘12個題項再次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4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測量題項81.6%的變異量),命名為專注力、管理分心、注意、毅力(見表二)。其中,B1、B2考察網絡學習者對在線學習的投入狀態,B3、B4考察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專家組認為這四道題目均屬於「FB1專注力」範疇。但由於B3「排除外部幹擾」表述可能會產生歧義,誤認為是管理分心,專家組研討後,將B3的表述調整為:網絡學習時,我能夠集中注意力,不受外部幹擾」。B5屬於及時調整狀態、創造最佳學習狀態,B6、B7題在兩個因子上負荷過高,為謹慎起見,專家組對該題項進行研討。專家一致認為,B6考察的是學習者克服幹擾、持續學習的狀態,B7描述的是學習者是否能開展深度學習,表意明確,屬於管理分心範疇。因此B5-B7題歸到「FB2管理分心」要素。B8-B10題均屬於聚焦學習重點與保持注意範疇,應歸到「FB3注意」要素。B11-B13表意清晰,指學習者面臨困難時仍堅持不懈的態度,歸到「FB4毅力」範疇。
3)學習策應力
學習策應力維度原有13道題,本研究依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刪除了第13題與第11題,對剩餘11個題項進行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的4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測量題項85.9%的變異量),分別為推理、建立聯繫、想像、提問(見表三)。C2在2和4兩個因子上負荷較高,雖應優先選擇因子2,但專家研討認為C2屬於提問範疇,因此C1、C2兩題歸到「FC1提問」要素。C3屬於思考現象與本質的聯繫,C4屬於探究已知與未知、理論與實踐間的聯繫,這兩題均歸於「FC2建立聯繫」要素。C7題項敘述清晰,指運用想像策略進行在線學習,C5、C6兩道題雖未直接指出想像,但表達了利用知覺獲取新經驗的含義,且因子歸類結果也屬於想像範疇,專家討論認同將這三道題歸到「FC3想像」範疇。C8考察的是建構觀點,C9考察的是推理演練,C10和C12考察的是修正和完善觀點,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這4個題項均歸到「FC4推理」。
4)學習反省/管理調節力
學習反省/管理調節力原有19道題,研究者依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刪除了第9題,對剩餘18個題項再次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4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測量題項81.4%的變異量),分別為計劃、調整、提取、元學習(見表四)。D1-D3屬於學習者在線學習時的計劃工作,歸到「FD1計劃」。D4、D5題在兩個因子上負荷均過高,為謹慎起見,專家組研討認為D4預測學習收穫與成果不屬於學習計劃範疇,而是對學習過程的把控,應歸到「調整」。D5題項表意明確,屬於調整學習計劃,也歸到「調整」。D6、D7表意明確,屬於調整學習計劃與進度,專家組將D4-D7四道題項歸到「FD2調整」要素。D8、D10兩題屬於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提取所需信息,D11屬於利用資源獲取信息,D12、D13表達了思考何種方法策略適用於學習。這五道題項均屬於學習者在線學習中利用學習策略改進學習、做自己學習的教練,專家組將其歸到「FD3提取」。D14-D16表達了學習者在線學習中思考如何學習的過程和方法,D17-D19描述了學習者對自身學習的態度,這六道題項表意明確,均屬於「FD4元學習」範疇。
5)學習互惠力
學習互惠力維度原設定4個因子,但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者發現提取2個公共因子時量表呈現最佳結構。專家經研討,將學習互惠力原定的4個要素調整為兩個:)自主與合作,即在討論問題時願意分享自己的觀點,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尊重他人觀點,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2)觀察學習,即通過觀察他人,向他人學習,建設性調整方法、習慣和價值觀。調整後的2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測量題項83.3%的變異量(見表五),其中E1-E3屬於在討論中交流互惠,歸到「FE1自主合作」要素;E4-E6屬於與他人學習過程中習得知識,歸到「FE2觀察學習」要素。
2.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運用Amos軟體對隨機分半的另一半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對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能力模型進行檢驗。通過進一步調整,能力模型達到擬合優度模型水平(見表六)。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的五個能力維度的CMIN/DF、RMR、GFI、TLI、CFI、PGFI指標均達到標準範圍,順應力和反省/管理調節力的RMSEA指標略高於判斷標準,AGFI指標略低于于判斷標準,但均在誤差允許範圍之內,均可視為模型擬合良好。各項指標檢驗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建立的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模型有良好的擬合性,模型合理。
1.信度檢驗
量表各維度的克隆巴赫Alpha係數(內部信度一致性係數)均大於0.85,且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係數為0.988,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2.效度檢驗
1)內容效度
本研究針對量表內容效度確立的兩個階段進行了嚴格把控。在量表制定階段,研究者以相關研究為基礎,對量表的維度進行定義,同時邀請專家對量表結構和題項進行調整修訂。在量表內容效度的評價階段,研究者針對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的學員開展了多輪測試,對量表的項目進行驗證審查,同時專家組對量表項目反覆審閱和修訂。「分析一修訂一驗證」多次迭代,確保量表的各個項目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能比較準確地測量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水平。因此,本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
2)結構效度
本研究採用項目分析法、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驗證性因素分析法,對量表各題項的區分度及數據結構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檢驗,並通過多輪測試、反覆迭代,不斷修正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模型。以上措施較好地保證了量表的結構效度。
本研究針對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測量工具的開發,經過「文獻研究一模型建構一量表開發一量表及模型檢驗一修訂完善」五個階段,並由多位專家的修改建議,保障了研究過程的規範性與嚴謹性,確保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綜合理論分析、專家論證及數據分析檢驗,本文首先構建了在線學習力模型,並針對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進行探究式因子分析,最終得到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力量表,由學習驅動力、順應力、策應力、反省力、互惠力五個維度組成,共56個題項。在這個量表中,學習驅動力、反省力、互惠力是一般性維度,順應力、策應力是特殊維度。這個框架與編制的學習力量表結構一致。學習內驅力是網絡學習者在線學習的動力系統,順應力是在線學習的方法系統,策應力、反省力是在線學習的調節系統,互惠力是在線學習的激發系統。基於上述能力模型開發的在線學習力自評量表,經過多輪迭代與試用驗證,證明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可以作為網絡學習者的在線學習力測評工具。(本文原載於《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作者筒介:李寶敏,博士,副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宮玲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系碩士研究生;祝智庭(通訊作者),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開放教育學院。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MOOC」,作者李寶敏、宮玲玲、祝智庭。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MOOC;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