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英語:從粗俗到優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李亞麗 語言與安全

李亞麗,女,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出版專著《英語帝國:從部落到全球1600年》、譯著《真實世界的紙牌屋》。

16世紀初,英國文人用英語寫作時通常都會以致歉開篇,因為當時人們普遍覺得英語是一種粗鄙、惡俗、野蠻的語言。16世紀末,英國文人用英語寫作時,心中充滿了民族自豪感,筆下流淌著對英語的溢美之情。後世文人把16世紀視作英語的黃金世紀,後人認為當時流通的英語版《聖經》以及英國聖公會《公禱書》(Prayer Book)的語言質量非常高,使用的英語韻律優美,節奏鏗鏘,比今天的英語質量還略勝一籌。用威廉·廷代爾的話說,在他那個時代,英語是田間犁地農夫的語言,50年後英語就完成了華麗轉身,變成「英明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Good Queen Bess)的語言。而英語當之無愧成為英格蘭的國家語言,這門語言和這個國家一樣,都是以伊莉莎白女王及其朝廷和首都為中心的。

標準英國英語可以用君主英語來表示,如果當時是國王在位,就說「國王英語」(King’s English),如果是女王在位,就說「女王英語」(Queen’s English)。這種指代方式最早出現在16 世紀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統治時期,因此最早的標準英語是「女王英語」。從伊莉莎白一世到維多利亞,英國兩任女王開啟的「女王英語」時代,涵蓋了英國英語迅猛發展的關鍵時期,期間安妮女王時代英語語言文學掀起高峰。

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的木版肖像畫,繪於1588年,以紀念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背景再現了海戰場景,伊莉莎白衣著華貴,王冠珠寶生輝,右手放在地球上,顯示英國的全球力量。該肖像畫來自沃本庄園(Woburn Abbey)。目前共有三幅相同主題的畫,統稱為女王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肖像畫」(Armada Portrait)。

莎士比亞是英國歷史上的國寶級人物,他把通俗英語推廣到極致,其作品也提到了「女王英語」。在《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朱生豪譯) 中,「快嘴桂嫂在講到她家老爺回來後會有的盛怒情形時說,『…… 少不了一頓臭罵,罵得鬼哭神愁,倫敦的官話 (即「King’s English」) 不知要給他糟蹋成個什麼樣子啦』。」顯然,當時的「倫敦的官話」(即國王英語)不僅僅代表了「標準」,還是階級、身份和修養的象徵。這就是為什麼「國王英語」在最初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英國人嘴中總是帶有調侃、譏諷和反抗的意味,從「英語就應該這樣」,變成了「什麼!國王的英語!國王在哪裡?」無論是「女王英語」還是「國王英語」,這個名詞顯然反映了一個正本清源的概念,反映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語言革命,令人想起英國早期與其他民族、國家之間複雜的聯姻史、戰爭史,以及這個詞出現時英國文壇上正在進行的文藝復興,伊莉莎白女王一世長達 45 年的統治時期,堪稱英語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這位伊莉莎白女王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可以說、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在那個女子不受正規教育的時代實屬罕見。即便不為強調民族與霸氣的需要,僅憑莎士比亞、培根、哈維的文字和思想,以及當時英格蘭無敵的艦隊、商隊和英文版《聖經》,「女王英語」也會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灑遍全球。至於為什麼「女王英語」被「國王英語」取代了呢?因為1603 年,伊莉莎白一世死後登上王位的是個男人——詹姆士一世(James I, 1566-1625),他一人統治兩個王國,實現了兩個王室的聯合,但兩國議會的聯合要等到1707年,他曾孫女安妮女王時代才能實現,自此英國進入了大不列顛王國時代。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改名號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他的私人王室紋章也換了新顏:同一頂王冠下,左邊是紅白二色的英格蘭玫瑰,右邊是紫色蘇格蘭薊花,代表英格蘭、蘇格蘭都在他統治之下。

16世紀英語詞彙量大增,是英國文藝復興的產物,英國宗教改革為伊莉莎白英語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是莎士比亞,他通過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為英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華人社會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時間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該劇團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他退休返鄉,3年後逝世。

約翰·莎士比亞故居,位於英國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這裡是他兒子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誕生之地。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的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這裡是威廉·莎士比亞出生受洗的地方,也是他死後安葬的地方。

1590-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中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接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7歲時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裡讀了六年的書,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因父親破產,他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幹過各種職業,社會閱歷豐富。1586或1587年,他到倫敦發展,當時戲劇正迅速地流行起來。他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

莎士比亞用詞高達兩萬個以上。他廣泛採用民間語言(如民謠、俚語、古諺語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來詞彙,還大量運用比喻、隱喻、雙關語,可謂集當時英語之大成。莎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現代英語中的成語、典故和格言。相對而言,他早期的劇作喜歡用華麗鏗鏘的詞句,晚期作品則顯得更加得心應手,既能用豐富多樣的語言貼切而生動地表現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樸素自然的詞句傳達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現代英語是由中古英語演變發展而來,莎士比亞作為使用早期現代英語進行文學創作的傑出代表,在傳承中古英語、促進早期現代英語的形成和發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莎士比亞不僅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文學大師,更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語言大師,其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和貢獻很難超越。

莎士比亞生活在中古英語向現代英語演變的時期,因此他在創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中古英語的影響。其文學作品體現了對中古英語在詞彙和語法上的繼承。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正是早期現代英語的形成時期,他對於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特徵是樂於接受的,並大膽創新英語詞彙,用作品將新創的詞廣泛傳播開來,最終對促進早期現代英語詞彙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使用的許多單詞都是由他首次使用之後而進入英語詞彙的,或是因為他的使用使原來的詞義或詞性發生了變化。此外,他還創造出相當數量生動活潑、簡潔精闢、色彩鮮明的短語或習語,極大地豐富了英語的表現力,也使其作品更富有情趣、詩意和魅力。

他使用過的單詞和句子都被後來的作者有意無意地引用,許多單詞和句子在反覆引用中固定下來。有些作者在使用方式中再進行引申,使詞意或句意得到了擴大。他作品的語言豐富多彩,他不但是遣詞造句的高手,而且是善用修辭的能手。作品中比喻、笑謔、擬人、雙關語等別開生面,許多佳句音韻美妙,或表現鮮明形象,或表達深刻哲理,有利於作品用詞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傳播。

語言大師莎士比亞睿智雋永的文字,是「女王英語」皇冠上的明珠,推動英語從孤島之言登上歐洲文壇,成為堪與當時歐洲主要語言媲美的重要文學語言,400多年後依舊熠熠生輝,魅力十足。

《仲夏夜之夢》

Things base and vile,holding no quantity,love can transpose to form and dignity: 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but with mind.(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1)

卑賤和劣行在愛情看來都不算數,都可以被轉化成美滿和莊嚴:愛情不用眼睛辨別,而是用心靈來判斷/愛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皆大歡喜》

As you like it,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As You Like It)

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

《威尼斯商人》

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The Merchant of Venice 2.7)

閃光的並不都是金子。

《特洛伊勒斯與克裡希達》

Beauty! Where is thy faith? (Troilus and Cressida 5.2)

美貌!你的真誠在何方?

《羅密歐與朱麗葉》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Romeo and Juliet 2.2)

名字中有什麼呢?把玫瑰叫成別的名字,它還是一樣的芬芳。

《哈姆雷特》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Hamlet 2.2)

世上之事物本無善惡之分,思想使然。

《哈姆雷特》

The rest is silence.(Hamlet 5.2)

餘下的只有沉默。

《麥克白》

What』 s done cannot be undone.(Macbeth 5.1)

做過的事情不能逆轉。

《麥克白》

The night is long that never finds the day.(Macbeth 4.3)

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裘力斯·愷撒》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Julius Caesar 2.2)

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Hamlet 3.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本期責編 | 盛靜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

本公眾號推送文章均為學術交流使用。

若作者或版權機構存有異議,請及時聯繫。

【主編】盛靜教授 國際關係學院

【投稿郵箱】yuyan_anquan@aliyun.com

原標題:《英格蘭英語:從粗俗到優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