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大獎。同在奧斯卡的待遇一樣,《神奇動物在哪裡》又獲得了「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這部電影的服裝由ColleenAtwood負責設計,她曾多次獲得奧斯卡和BAFTA的垂青。1970年代,她曾在華盛頓任時尚顧問,搬去紐約後,她進入了電影行業工作。在她遇到導演TimBurton後,她負責為電影《大魚》、《斷頭谷》、《決戰猩球》等多部電影設計服裝。
她最著名的作品要算《芝加哥》、《藝妓回憶錄》和《愛麗絲夢遊仙境》。後兩部電影都分別為她贏得奧斯卡和BAFTA的「最佳服裝設計獎」。
我們綜合了Colleen Atwood在Swarovski組織的「戲服設計大師班」的演講和她在2016年11月接受J.K.Rowling採訪並發表在她的網站Pottermore上的一篇專訪,一些有意思的重點如下。
ColleenAtwood本人
1.傾向於極簡主義的設計
「我更傾向於極簡主義的設計,所以19世紀20年代的紐約的原始感就是《神奇動物在哪裡》這部電影服裝設計的靈感。」
2.她理解的紐約的1920年代是這樣的
「對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紐約來說,『現代性』正變得可能。這座城市正在逐步擴大,比如增加了下東區、哈萊姆區和布朗克斯區,移民也湧向紐約。這也正是《神奇動物在哪裡》的故事背景。」
「我讀了劇本,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我看到的世界逐漸變得栩栩如生。我也重新研究了紐約的這段歷史,包括(我說到的)城市的擴張、移民、紐約的貴族等等。」
「我對1920年代很熟悉,當年我為《芝加哥》設計服裝時就做過研究,《神奇動物在哪裡》和《芝加哥》差不多發生在同一時代。我讀了很多菲茨傑拉德的書,這個過程很愉快,因為作者擅長描寫那個瘋狂又浪漫的年代。」
3.「從時尚的角度來看,美國比歐洲更好地擁抱了1920年代」
「給《神奇動物在哪裡》設計服裝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我剛開始有點抓狂,因為從1920年代留下來的真正的『復古存貨』很少了。所以,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聯繫了全球的戲服公司,在一些助理的幫助下,找出那些存貨。我從洛杉磯開始了這個搜尋工作,一方面是因為洛杉磯在這方面的資源更多,另一方面,我認為從時尚的角度來看美國比歐洲更好地擁抱了1920年代,我也想讓這些服裝更有美國的味道。」
4.「你得稍微置身事外一點,然後再借用那個時代」
「我很喜歡超現實和魔幻主義的題材的題材,這也是我選擇和《神奇動物在哪裡》合作的原因。我喜歡這種挑戰,比如要把魔幻主義需要的想像力加入到現實背景中。在為這類電影設計服裝時,你得稍微置身事外一點,然後再借用那個時代。其實這也正是電影的一個社會功能之一:它們讓時間永流傳。」
5.只給主演設計一套服裝,如何讓觀眾盯著看一個半小時都不煩?
不過,在給主演設計服裝時,ColleenAtwood則必須要處理另一個問題:《神奇動物在哪裡》的主演只有一套服裝。(如果你仔細回憶一下,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確都沒有換過衣服,最多是脫個外套,再脫個夾克,只有魔法協會的「女領導」換了一個造型)
「在電影裡,主演們基本不會換衣服,所以我要做一套觀眾連續盯著看一個半小時都不會煩的衣服。還必須得有趣,但又不能做得太過了,我的材料就只有不同的面料和顏色。」Colleen Atwood說。
為了讓主演們能和群眾演員融入但又顯得有些與眾不同,ColleenAtwood只在主演戲服的細節上下了功夫,比如誇張了外套的褶子。
6.為什麼小雀斑的衣服要看起來「有點短還要有點緊」?
Colleen Atwood回憶道,在為小雀斑Redmayne扮演的魔法師Newt Scamander設計服裝時,做了無數次試衣,為的是確保他的外套要看起來「有點短還要有點緊」,這樣才能表達這個人物有點離奇又有點古怪的特點。
7.為了這部電影,Colleen Atwood看了3500套戲服的試裝
「我總是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事。我會檢查每一個試裝,不管是誰的服裝,都要經過我的同意。如果我想要一切看起來都是我想要的那樣,我就會做每一件事。這很重要,因為很多事最後都會超出你的控制範圍。在很早之前我就學會了這個道理——那就是,對於你關心的事你需要事必躬親。」
8.「我做概念和創意部分的工作,給出建議,然後草圖藝術家來作畫」
「當然專門有人製作這些服裝。我的工作只是設計,我和草圖藝術家合作。我做概念和創意部分的工作,給出建議,然後草圖藝術家來作畫。我有裁縫和其他的工作人員來完成剩下的事,如果每個草圖我都自己畫,工作就做不完了。」
來源:好奇心日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