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點想不通,這麼好看的書為什麼不火呢?
甚至在我滿心歡喜的想給這篇文章寫一個評價時,搜索框裡敲上「極光」兩個字也足足翻了四頁才找到本書。
《極光》(Aurora)這本書的劇情非常正統,妥妥的一個星際旅行的題材,在母星遭遇危機之時,被送往未知宇宙的「先遣隊」2200個地球人搭載著巨大的飛船,朝目標星球飛去……
沒有插科打諢,沒有勾心鬥角,書裡滿滿的都是硬核而有趣的設定,對於真正的科幻迷來說,這樣的文章讀起來一定酣暢淋漓。
相似劇情的科幻巨著或者科幻電影我們隨手就能排出一列,無論是幾年前大火的《火星救援》、《星際穿越》,或是漫畫改編的《火星異種》,甚至是二十多年前的《星河戰隊》,我們都能在其中找到與本書相似的元素。
畢竟與外星文明接觸,最經久不衰的兩個題材便是「外星人入侵地球」與「星際旅行殖民外星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火星救援》)
書中有大量生動有趣且考究的細節,讓我不禁讚嘆作者深厚的知識儲備,美國科幻大家金·斯坦利·羅賓遜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夾雜了海量的地理知識、量子力學知識、數學知識、以及語言學知識,讓我感到身臨其境,切身的感受到飛船上的日常生活與他們即將面臨的危機。
這些細節,並不是無用的的堆砌,而是對後續劇情埋下了一個又一個的伏筆。
以文章開頭為例,主角菲婭和她的爸爸巴丁去風浪鎮上的長湖裡划船,作者用細膩的筆觸一步步給我們揭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這個看似普通的湖畔小鎮實際上並非坐落於地球,而是飛船上仿照地球生態圈搭建的居住區的一部分!
好的作品總能輕易的調動起讀者的共鳴,寫好的科幻作品需要靈感,讀好的科幻作品需要畫面感!
我讀到這一段瞬間想起了「西部世界」的設定,偌大的人造景觀,人們每日生活在這虛幻的環境中,令人不時以為這就是人類的母星——地球。
而在之後的划船過程中,父女倆險些被勁風吹翻到湖裡——這裡也埋下了一個伏筆,飛船在越靠近極光星時,所受的科裡奧利力就越明顯。
這種力會顯著的影響水流,所以風浪鎮的長湖上水流激蕩的越發明顯了,而對由70%水分構成身體的人類來說,這樣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之後的劇情開始分為兩條主線,一面講飛船的首席工程師——同時也是菲婭的母親黛薇與飛船AI的交流。
這些段落包含了大量有趣的關於教授AI學習人類語言的描寫,從一個我們讀者從未深思的角度,感受了人工智慧在學習人類語言以及使用人類語言與人類交流時可能會面對的問題。
是啊,科幻小說,不就是應該把不可能化作可能,而把習以為常的設定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展現給我們讀者嗎?
在《極光》裡,教給AI學會類比,比喻,隱喻,也許同《三體》裡給「三體人」解釋欺騙是什麼意思一樣難吧……
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一時,菲婭的媽媽黛薇去世了,在她臨死前,仍有許多難題還沒有解決,而陷入「均值回歸」困境的飛船上的人類還渾然不覺。
踏上新殖民星球的「船民」還沉浸在興奮與憧憬中,一種神秘的病毒卻突然在人群中爆發……
在我看來,星際殖民問題就像是用身體圍住世界的大蛇烏洛波羅斯,它既是答案,也是問題。
對於我們的母星,我們終究是要離開,但是誰又能保證,新的星球會比地球更好呢,哪怕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但同樣不要忘記,我們的地球也只有一個,在衝出太陽系之前,這裡是我們唯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