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福建省官方發布消息,王波同志任中共上杭縣委書記,不再擔任上杭縣人民政府縣長職務。這條消息引發了不小的熱議,議論的主體基本上是成千上萬體制內整日為國家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中年人。
引發熱議的原因很簡單,王波有著特殊的「身份加持」,他生於1987年5月,現年33歲,清華大學博士畢業。
這樣的年齡和縣委書記的職務,讓過了35歲的坎、卻連解決副科都沒有希望的老大哥們無比的羨慕嫉妒恨,因為大家同在體制內,有的人遊手好閒卻平步青雲,自己為了工作拋棄所有、各種職業病纏身卻晉升無望,巨大落差帶來的失落感其實也能夠理解。
其實向王波同志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如已任貴港市商務局副局長(副處級)的「90後」王少平(1990年12月生)、曾任周至縣副縣長(副處級)的「90後」女副縣長鄭睿臻(1990年12月生)、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人事處處長(正處級)蔣仁正(生於1990年10月)、共青團杭州市委副書記(正處級)羅孫一鳴(1990年1月生)等。
總的來看,這些同志都十分年輕,並且都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即是基本都有全日制碩士或博士的學歷,且畢業學校大都是知名高校,基本上都在「985」、「211」之列。
那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年青且擁有高學歷的人提拔就快?答案:其實也不盡然。年齡、學歷縱然是組織上選拔幹部要考慮的條件,除此之外,組織更多的是看重幹部自身的素質和突出的業務能力,年齡、學歷達標的情況下,還要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要有「德」。一位組織部的老領導曾經說過:「有品德有才能是優品,有品德無才能是良品,無品德無才能是次品,無品德有才能是要提防的危險品,所以品德上有問題的幹部堅決不能用,哪怕能力再突出」。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說過,幹部提拔講究的是「以德為先」,所以,具備過硬的思想品德及作風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要有「才」。這個才不僅僅是指能夠處理日常工作的能力,而是指綜合才能。組織要把幹部提拔成領導,特別是提拔成主政一方的地方領導,更看重的是如領導力、決策力、對接溝通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能力、毅力、抗壓力等等。領導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決策方針等都關乎著國家、群眾的利益,所以要具備較為出色的綜合能力,才能夠帶領單位黨員幹部做出利國利民的大事、好事、實事。
三是要有「人」。幹部自身有德有才,能夠幹出工作實績來,只能證明你自己行,但是還要有分量的人看到你的亮點和成績,說你行,然後向組織和領導推薦,幹部才能走上領導之路。
四是要有「運」。「人和」至關重要,但是「天時地利」也同樣重要,要各方麵條件都有利時,才能逢兇化吉,左右逢源。
總結起來,其實被提拔走上領導之路是一個系統工程,能夠當上領導的要更加運用好手中的權力為國為民做實事,沒當上的領導的也沒必要氣餒,職務不一樣,但還是要全力服務好群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