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正當數學在代數、幾何和函數理論上經歷重大革命之際,物理學同樣也在經歷一場重大的革命。物理學發展到這個時候,牛頓的力學與引力理論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體系。然而,僅依靠力學和引力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困惑,在物理學中仍然存在著對大部分科學家來說完全神秘的三個課題——電現象、磁現象和光現象。在1800年時,沒有任何人覺得這三種現象之間會存在本質上的緊密聯繫,就連一點蛛絲馬跡也沒有。
先說光吧,從17世紀起人們就對光的本質爭論不休。牛頓當時認為,光是由極小的微粒組成;而羅伯特·胡克則堅持認為光是由波動構成。1801年,託馬斯·楊發現了光波的幹涉現象;1818年,奧古斯丁·菲涅爾首次提出光是一種橫波,並成功地用這個理論解釋了光的幹涉、衍射和折射這三種現象。此後一直到1830年左右,光的波動理論佔據了明顯的上風,人們由此開始尋找推測中的光的波動介質——以太,但任何努力都失敗了。
與此同時,關於電現象與磁現象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加深。1799年,伏特發明了電池,物理學家第一次得到了穩定的電流用以實驗;1820年,漢斯·克裡斯蒂安·奧斯特在做實驗時,發現電流能使指南針偏轉,很明顯電與磁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有了這一線索,1831年,麥可·法拉第成功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磁可以感應電,而這其實正是奧斯特所發現現象的逆現象。到這時,人們依然不認為這一切與光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到了1865年,這一切突然發生了劇變,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找到了一個能把電、磁、光三者緊密聯繫起來的理論:磁場是由電流產生的、電場是由變化的磁場引發的,而光就是傳播中的電磁波。如果將光比作是振動中的磁場與電場相互交織的一塊紡織品,那麼磁場與電場就如同紡織品上的經線與緯線。麥克斯韋隨後寫出了看似簡簡單單地一套四個偏微分方程,後人稱之為「麥克斯韋方程」。
這裡要著重說明的是,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麥克斯韋的大部分方程並非他自己首創,這些方程分別叫做「高斯定律」、「法拉第定律」和「安倍定律」。麥克斯韋的新貢獻是當考慮電流時加入了安倍定律的修正項。但很重要的一點是,麥克斯韋認識到這些方程可以放入同一個系統,並且,發現這些方程中唯一的物理常數光速c是一個不變的基本物理常數,這確實是麥克斯韋的最大功績。《物理世界》雜誌在2004年通過讀者投票評選,麥克斯韋方程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公式,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為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