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一般都是完美的獵手:腳步輕盈,行動迅捷,流線型的身體與完美的姿態能讓他們迅速追上獵物。然而有這樣一種貓科動物長相卻很另類——它就是兔猻。
兔猻(Pallas's Cat)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於1776年歸入了貓屬,並命名為Felis manul,其中「manul」一詞源於蒙古語的「小山貓」,所以也被稱為「蒙古山貓」。雖然兔猻重量、大小和家貓相仿,但是看起來卻顯得更大(也許說更胖更為貼切),尤其是兔猻的額頭寬闊,兩耳的距離較遠,並且位置很低,這也使兔猻成了知名的「表情帝」。
兔猻和家貓有著顯著的區別,豐富的毛量讓兔猻能夠適應嚴寒環境。
成年兔猻的體重約4千克,看似圓滾滾的體型是因為其濃密的毛髮,有數據顯示兔猻的毛髮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釐米9000根之多。如此豐富的毛髮密度,能夠讓它們輕鬆適應嚴寒環境,甚至可以讓它們生活在零下50度的高寒地區。
如圖可見兔猻的犬牙很長,表情也很豐富。
兔猻在最初被發現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兔猻雖然長得和貓類似,卻有很多特徵又與貓不同,於是在「歸屬猞猁屬」還是「歸屬豹貓屬」上搖擺了近百年。直到現代遺傳學的出現,才給出了最終結論:
「兔猻不屬於以上的任何屬,它屬於獨立的兔猻屬,而且目前在這一屬之下只有兔猻一種動物。」
但兔猻和猞猁最為相近都有很長的犬齒,然而它們的祖先在約590萬年前因為種種原因踏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其中一支成了今天圓滾滾的兔猻。
圓滾滾的兔猻看起來有些呆萌,其實卻是一種性格暴躁的動物,會像大型貓科動物豹虎一樣主動出擊,並且兔猻在收縮瞳孔時也像猛獸一樣會收縮成點,有別於貓咪。
兔猻的瞳孔收縮。
兔猻在我國的活動區域是高山荒漠,核心區域是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左右的草原上。兔猻的毛髮不止起到保溫效果,在捕獵方面兔猻的毛色還是很好的保護色,小短腿,「低底盤」,能夠幫助兔猻更好地隱藏身形。
兔猻的利用斑紋毛色將自己隱藏於草原中。
兔猻是否可以人工飼養?
曾經在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一隻兔猻寶寶誕生在一節廢棄的火車車廂裡,而工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拖走了這節車廂,導致兔猻寶寶和它的媽媽從此「失聯」。
根據當時參與救援兔猻寶寶的科研人員介紹,當時可憐的小兔猻在車廂中等待了媽媽幾天之後飢餓難耐,爬出了車廂在草地上哀鳴,這才引起了人們注意,最終動物保護區的野生動物學家們收養了這隻兔猻寶寶,並為它起名「Dasha」。
工作人員用特製的奶瓶給Dasha餵奶。
起初野生動物學家們很擔心無法養活這隻兔猻幼崽,因為它當時很小也很虛弱。而且兔猻本就是一種孤僻的獨居動物,十分怕生。雌性兔猻的領地平均為23km,雄性兔猻則為98km。
而讓當時的動物學家感到高興的是Dasha還是開始吃奶了,在吃奶之後,工作人員給Dasha按摩腹部幫助它消化……Dasha在科學家們的悉心照顧下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據介紹相比於野生兔猻的壽命(最長可達12年),人工飼養兔猻的壽命更短,這歸因於其免疫系統欠發達,因為它的自然棲息地是孤立的,通常不會受到感染。所以最終動物學家們還是選擇將這隻小兔猻放歸野外,讓它在自然環境中更好地生活。
日本動物園中可以和遊客互動的兔猻。
野生兔獼在我國西藏地區有相對健康的種群存在,數量約為2000-2500隻左右,但很多年前其數量遠比現在龐大得多。
野生兔猻經歷過嚴重的種群數量下將,亂捕濫殺是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西部地區每年收購兔獼毛皮量約達10000張。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西藏東部的一些縣,每年每縣收購兔猻毛皮多達500-700張,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每年每縣僅能收購到幾十張,這也側面證明了其野生種群數量正在逐年減少。(資料來自 兔猻WCS CHINA 拯救野生生物網)
兔猻作為一種數量很少的貓科動物和藏狐等構成了高原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野外兔猻的減少可能會導致高原生態系統失衡,所以對兔猻及其他高原生物保護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