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廣播中的AM、FM有什麼區別?兩者又為什麼都要存在呢?
沒錯,科普時間到了,所以又是略燒腦的一集,不過放心,我已經先燒了自己的腦然後輸出成比較簡單直白的內容了,也儘量減少那些對非相關科目出身的人來說比較艱澀的專有名詞,讓我們輕鬆的來了解廣播吧!
一、你了解廣播嗎
當然還是花一點篇幅介紹廣播的歷史囉,以下討論的都是電臺廣播。電臺廣播靠的是無線電波來傳遞聲音,而無線電的技術最早是在1896年由義大利物理學家古列爾莫馬可尼所發明,但當時的無線電只能拿來傳電報,還沒有聲音。首次由透過無線電播送音訊,是在1906年由發明家範信達所傳送的。
(香港的範信達道就是以他命名的,附近的廣播道過去有很多電視臺跟電臺設立)
但這套技術開始成熟就要再過幾年,直到1919年荷蘭才成立第一個商業電臺,所以說廣播這項發明其實已經有百年歷史啦。
大家現在對廣播的存在還有感覺嗎?你們每天都會聽廣播嗎?雖然因為科技的進步,廣播的市場漸漸式微,但根據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CS)的臺灣民眾媒體使用行為變遷初探報告:
可以發現收聽廣播的民眾每日平均使用時間近五年內並無太大變化(讀報時間倒是嚴重下滑)。大學時聽過一場配音員的演講,講者指出一個廣播為何在多屏幕時代尚未被淘汰的關鍵點:因為廣播是唯一不需用眼睛看的媒體。
因為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分心做很多事的時候,靠耳朵接收信息。舉例來說,你如果邊看電視邊開車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但聽廣播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二、廣播是如何傳遞聲音的
前面那段是高中歷史課就有介紹的,現在來複習一點點初中物理的部分~(提起精神!)
大家想像一下,你下課在走廊閒晃,發現一公裡外的同學小明要去上廁所,但是今天停水呀如果小明是要大號怎麼辦呢(今天輪到你掃廁所),所以要告訴小明才行,你大聲怒吼,但無奈距離太遠了聲音傳不到,登愣,這是因為聲頻能傳播的距離很短。
那到底要怎麼把聲音傳給遠處的小明呀,這時你想起了老師上課教的內容,大概有兩種方式。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把振幅放大,所以拿擴音器可以把聲音傳得更遠,可是振幅越大響度也越大,這樣一來整條走廊上的人都知道小明要去大便了,不好不好。還有一種方式,跟廣播的原理有點關係了。
人的聲頻容易被幹擾,而高頻的電磁波不一樣,它可以把訊號傳到很遠的地方,咦,那把聲音「載」到電磁波上面,靠電磁波傳遞就好了嘛~這個就是所謂的高頻載波技術(科學家好棒棒)。
所以你拿出發射器,發出廣播訊號對小明說「今日停水,大便不可」這八字箴言,而遠處的小明這時恰巧從口袋掏出收音機,轉頻道打算享受一個人的大好時光,剛好轉到符合你發出的頻率,低調的接收到停水的消息,打消了大便的念頭,完美的計劃通(最好是有這麼巧的事啦)。
好的,總之,電臺廣播的方式大概如下:把聲音傳到放大器,經過「調變器」,再用天線發射出去,然後用收音機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