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蒲長城。
■ 訪談人物
蒲長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在質檢部門工作的近13年裡,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曾是其主管領域。
全國兩會期間,蒲長城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談及各種質量安全問題時,他表示中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一夜之間、一睜眼就把所有質量問題徹底解決了,還需要歷經一個很長的過程。
●我國當前質量問題還是嚴峻,從國際標準制定情況來看,目前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只有179項,僅佔國際標準總量的0.7%。質量競爭力上,我國雖有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
●從質量競爭看,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缺乏話語權也是導致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部分企業不得不採用低價策略,甚至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參與競爭,致使我國產品因質量問題頻遭國外召回和媒體炒作。
——蒲長城
質量現狀
初級階段問題不可能一夜就解決
新京報: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說,食品安全考驗黨的執政能力,李克強總理也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作為人大代表,你怎麼看待中國當前的現狀?
蒲長城:事實上,近年來我國質量水平總體是呈穩定提高的狀態,從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檢出率來看,2014年為7.7%,比2013年的11.1%下降了3.4%。
但像現在不少網民都在說國外東西好,春節期間不少人跑去日本買馬桶蓋,這的確能說明問題,中國產品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和國外產品有差距,這是不可迴避的,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然後提升質量。
新京報:對製售各種假冒偽劣食品、產品的行為一直在打擊,為何依然問題頻出?
蒲長城: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是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技術裝備水平低,經營管理粗放;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不高,人員素質偏低;有的企業片面追求產量和速度,忽視技術創新和質量改進。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重速度輕質量,對當地假冒偽劣搞地方保護,甚至默許制假售假的存在,嚴重影響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同時,低收入人群仍佔據相當比重,消費水平和檔次偏低,質低價低品還有較大市場;而高收入群體一些消費者盲目追求名牌、進口,也使制假售假行為有可乘之機。
新京報:那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的核心癥結在哪裡?
蒲長城: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這些不可能徹底解決,不可能一夜之間,一睜眼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車沒有美國人好,為什麼手機沒有美國、韓國好?不要總是問為什麼自己家裡沒有地主家的桌椅碗筷。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個不需要更多解釋,如果現在中國沒有這麼多質量問題,中國就不是發展中國家。
新京報:發展中國家就必然伴隨質量問題嗎?
蒲長城:當然。產品質量其實和國家經濟發展是相關的,當年歐美國家也出現過這樣的階段,英國倫敦曾經汙染很嚴重,成為霧都。當年西方國家有先發優勢,把一些重汙染產業轉移到不發達國家。
我們國家必須加快發展,不能放鬆,差距不能再拉大,但也不能過於求快,冒進會犯錯誤。而質量問題,必須三位一體解決,加強監管,完善法律。
新京報:有媒體報導稱,加強反腐有望改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你怎麼看腐敗和食品安全的關係?
蒲長城:腐敗並不是大潮流,也不是中國獨有的。腐敗對食品監督工作是有影響,但並沒有大家說得那麼大。
質量治理
對各級政府實施質量工作考核
新京報:這幾天人大發言人傅瑩以及很多代表委員都在談食品安全,你這次是否帶來相關議案建議?
蒲長城:我有一個關於制定質量促進法的建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都強調過質量問題,要求「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用質量提升對衝速度放緩,把經濟發展推向質量時代」。
質量促進法的核心是形成質量共治格局,讓質量治理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也是對我國質量法律體系的有益補充,應當是質量領域的普通法。中國經濟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質量極為關鍵。只有質量提升,才能更好地激活消費需求、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因此我們在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的同時,更要注重質量發展,把提升質量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內生動力。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借鑑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推動質量促進立法。
新京報:該如何借鑑,具體闡述一下?
蒲長城:質量都在大國崛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德國的「以質量推動品牌、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國策、日本的「質量救國」戰略等等。所以,應該重點明確政府在質量促進中的責任,對各級政府實施質量工作考核,引導地方政府從追求速度數量轉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發展方式。
同時強化質量激勵,完善國家和地方質量獎勵制度,加快培育知名品牌。也要界定好其他社會主體的質量權利和義務,比如企業要強化質量主體作用、質量技術機構要開放檢測市場、行業組織自覺抵制「行業潛規則」、消費者要提升質量意識,參與質量監督。
新京報:中國質量該怎樣做才能與國際標準看齊?
蒲長城:個人認為很簡單,要有長遠眼光,要能沉下心,踏踏實實地做些基礎性工作。質量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人們太浮躁。制定標準、完善制度、改善工藝、加強管理,這都是厚積薄發的工作,不可能馬上給他們帶來光彩亮麗的花環,就像企業不能馬上上市,官員不能馬上提升一樣。大家不願意在這上面下工夫,有點走偏了。我認為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大目標一定要有,要真正增強核心競爭力,就得在基礎工作上下工夫。
另外,企業管理制度也得改進。我們國家的航天技術,航空飛機發射是世界安全水平最高的,他們每個崗位都要籤字,出了事就要追責,當事人付出嚴重代價。我們現在有多少企業願意花成本培訓員工,真的了解質量法規?現在這個風氣浮躁得不行。
記者 林其玲 實習生 李昊陽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