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發布腦控假肢領域進展:「即插即用」的腦機接口

2020-09-11 brainnews

今年以來,腦機接口領域取得了很多進步。


比如,今年3月26日,Cell上發布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報導了他們將微電極列陣植入兩組人腦,從而將運動功能定位到了低至單個神經細胞的水平上。揭示了被認為只控制某一身體部位的某一區域實際上操控著廣泛的運動功能,並闡明了不同神經元如何彼此協調首次發現先前被認為只與胳膊及手部關聯的大腦區域有著整個身體的信息。

今年4月23日,Cell上發表文章,研究人員成功利用腦-機接口(BCI)系統幫一位脊髓嚴重損傷的受試者恢復了手部觸覺。這項技術能捕捉到人所無法感知的微弱神經信號,並通過發回受試者大腦的人工感覺反饋來增強這些信號,從而極大地優化受試者的運動功能。


這項技術在於捕捉人感知不到的觸覺刺激,把它加強至人能感知到的強度


2020年9月7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UCSF)的研究人員在腦控假肢取得了重要進展: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癱瘓者通過大腦活動來學習控制電腦光標,而不需要大量的重複訓練



「雖然BCI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由於現有的系統每天都要重置和校準,它們還不能融入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這就像讓一個人從頭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學習騎自行車,」UCSF神經學系副教授、研究資深作者、醫學博士Karunesh Ganguly說,「讓人工系統適應人大腦複雜的長期學習模式,這在癱瘓患者身上是前所未有的。」



ECoG陣列是一個約便利貼大小的電極墊,通過手術放置在大腦表面。它們可以長期、穩定地記錄神經活動,並已被批准用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監測。過去的BCI技術使用的是「針墊」式的鋒利電極陣列,這種陣列穿透腦組織獲得更敏感的記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號往往會轉移或丟失。在這個案例中,作者獲得了在癱瘓患者中長期的、慢性植入ECoG陣列的研究批准,以測試其作為長期穩定的BCI植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Fig. 1 | ltCLDA drive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BCI算法,利用機器學習將ECoG電極記錄的大腦活動與用戶所需的光標移動相匹配。最初,研究人員需每天重置算法。參與者首先想像特定的脖子和手腕動作,同時看著光標在屏幕上移動。漸漸地,計算機算法會自我更新,使光標的運動與由此產生的大腦活動相匹配,有效地將光標的控制權轉交給用戶。然而,每天都開始這個過程,掌握設備的控制可能需要幾個小時,那麼參與者有時就不得不完全放棄。


Fig. 2 | Emergence of a refined decoder map for cursor control.


然後,研究人員切換到允許算法繼續更新以匹配參與者的大腦活動,而不用每天重置它。他們發現,大腦信號和機器學習增強算法之間的持續相互作用導致了許多天的性能的持續改善。最初,每天都有一些需要彌補的損失,但很快參與者就能夠立即達到最好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者的大腦能夠放大神經活動模式,它可以利用ECoG陣列最有效地驅動人工界面,同時消除不太有效的信號,這一「修剪過程」很像大腦學習任何複雜任務的過程。經過幾周的持續學習,當界面重置時,參與者迅速重新建立了相同的神經活動模式,從而有效地控制設備,將算法訓練到原來的狀態。在沒有再訓練的44天裡,表現力沒有下降。參與者甚至可以連續幾天不練習,表現也幾乎沒有下降。


這種「即插即用」的BCI性能一直是該領域的目標,但一直達不到,因為大多數研究人員使用的「針形」電極易隨時間而發生位移,改變每個電極所檢測到的信號。而且,由於這些電極穿透腦組織,免疫系統往往會排斥它們,逐漸削弱它們的信號。ECoG陣列比傳統植入物的敏感度低,但其長期穩定性似乎彌補了這一缺陷。ECoG記錄的穩定性對於更複雜的機器人系統(如假肢)的長期控制可能更為重要,這是Ganguly團隊 研究下一階段的關鍵目標。


參考資料:

1. Plug-and-play control of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hrough neural map stabilization,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0). DOI: 10.1038/s41587-020-0662-5

2.https://www.ucsf.edu/news/2020/09/418396/first-plug-and-play-brain-prosthesis-demonstrated-paralyzed-person

編譯作者:CholeFu(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陳根:腦機接口突破限制,即插即用?
    其中,將腦機接口設備以各種形式植入大腦,在先進算法的支持下,將其電信號轉化為各種設備的控制輸入以控制體外裝置,從而治療一些疑難疾病,這被視為腦機接口一個極具潛力的前景事實上,早先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項目就提出了「腦控機械臂」
  • 首個即插即用、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這項可以讓大腦和機器學習系統隨著時間推移建立穩定「夥伴關係」的「即插即用」技術的成功,正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研究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即插即用」的腦機接口「我們認為這是試圖在大腦和計算機這兩個學習系統之間建立夥伴關係,最終讓人工界面成為用戶的延伸,就像他們自己的手或手臂一樣。」
  • 首個即插即用腦機接口系統誕生,不再擔心「記憶」被格式化
    「即插即用」腦機接口系統,圖源Noah Berger撰文|王一葦>責編|葉水送 一枚小小的植入晶片可以讓癱瘓的人恢復觸覺 [1]、操控假肢 [2]、使用平板電腦 [3]。近年來,多項植入式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統研究給了癱瘓者便利生活的希望。但以往實驗中,癱瘓者的操控能力往往隔一段時間就會 「格式化」,需要重新訓練大腦來習得這種能力。實際應用中,大量的日常訓練會磨損癱瘓者的耐心,腦機接口設備的實用性也大打折扣。
  • 首個腦機接口即插即用設備誕生
    與非網 9 月 15 日訊,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腦機接口系統,癱瘓者的大腦可以記住操控電腦光標的感覺,即使不再進行日常訓練腦機接口設備因此可實現 「即插即用」 效果。一枚小小的植入晶片可以讓癱瘓的人恢復觸覺 、操控假肢 、使用平板電腦 。近年來,多項植入式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統研究給了癱瘓者便利生活的希望。但以往實驗中,癱瘓者的操控能力往往隔一段時間就會 「格式化」,需要重新訓練大腦來習得這種能力。
  • 國產「腦控機器人」走向家用,填補腦機接口商業化應用空白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直接連接通路,使得人可以直接通過腦來表達想法或操縱設備。目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日益成熟,曾經只存在於科幻作品當中的「腦控機器人」正在走出實驗室,進入尋常百姓家。
  • 癱瘓患者演示首個「即插即用」的大腦假體
    (圖片來自pixabay.com)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項重大研究進展表明而這種訓練,對於過去所有腦機接口技術(BCI)是必須的。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7日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文章作者、醫學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副教授Karunesh Ganguly說:「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現有系統每天都要重新設置、校準,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
  • 馬斯克和他發布的腦機接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Vidal首次提出了「腦機接口」的概念。腦電圖(EEG)被認為是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第一個接口。90年代,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和發明家Phil Kennedy研發了「侵入式」人腦-計算機接口,即在大腦中植入線路並將其與電腦連接。2004年,Kennedy將電極植入一位年僅16歲因車禍導致腦幹中風的志願者的大腦中。
  • 腦控萬物,BrainCo發布腦機接口人類智能作業系統BrainOS
    美國東部時間8月26日晚上10點,北京時間8月27日早上10點,哈佛創新實驗室的華人腦機接口創業企業BrainCo在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展示了BrainOS人類大腦智能作業系統的初步成果,這一發布,宣告了人機互動領域進入到了一種裡程碑式的新階段。過去不到十年間,手機作為人類的新器官似乎已經成為現實,我們迅速習慣了用手機社交、購物,紛爭和打發無聊時光。
  • 腦控萬物 BrainCo發布腦機接口人類智能作業系統BrainOS
    美國東部時間8月26日晚上10點,北京時間8月27日早上10點,哈佛創新實驗室的華人腦機接口創業企業BrainCo在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展示了BrainOS人類大腦智能作業系統的初步成果,這一發布,宣告了人機互動領域進入到了一種裡程碑式的新階段。過去不到十年間,手機作為人類的新器官似乎已經成為現實,我們迅速習慣了用手機社交、購物,紛爭和打發無聊時光。
  • 腦機?首個「即插即用」大腦假體已經出現
    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演示一個由癱瘓者控制的「即插即用」大腦假體。該系統使用機器學習來幫助個人僅用大腦控制計算機界面。與大多數腦機接口(BCI)不同,該AI無需大量的日常培訓即可工作。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Karunesh Ganguly,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病學系副教授,在一項聲明中描述了這一突破:近年來,BCI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必須每天對現有系統進行重置和重新校準,因此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
  • UCSF開發全球首個即插即用腦機設備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Weil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s),在本周披露了基於皮質腦電圖(ECoG)數組的腦機接口(BCI),宣稱它能夠長期且穩定地記錄腦部神經活動,無需每天重置,堪稱是全球首個即插即用的腦機設備,可用來操縱滑鼠指標
  • 陳根:腦機接口是與非,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
    事實上,「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2017年,馬斯克成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兩年後,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團隊發布了其首款產品,即「腦後插管」新技術,通過向大腦植入電極的方式來讀取大腦信號,並宣布了他們進一步開發腦機接口的計劃。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這得益於「腦機接口」技術的創新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腦機接口」技術誕生以來,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能實時捕捉大腦複雜神經信號,並用來直接控制外部設備,使得人和機械可以作為一個生命不同組成部分而共存。人腦思維控制外部物體不再是幻想,電影中的科幻情景已開始大步走進人們的生活。
  • 什麼是「腦機接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能幹啥?
    與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相比,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優勢在於精準控制、必要的用戶接受度,還有對體表感覺的修復:假體(如假肢、假眼或假牙)將被高緯度腦機接口的輸出信號精確控制,同時腦機接口的輸入信號,即傳感器的信號 ,將送達到皮層感覺區。
  • 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四肢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這項可以讓大腦和機器學習系統隨著時間推移建立穩定「夥伴關係」的「即插即用」技術的成功,正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研究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即插即用」的腦機接口「我們認為這是試圖在大腦和計算機這兩個學習系統之間建立夥伴關係,最終讓人工界面成為用戶的延伸,就像他們自己的手或手臂一樣。」
  • 給身體裝個「USB接口」,讓截肢人士能夠用上「即插即用」的假肢
    CBAS在YC Demo Day上所演示的就是他們所做的關於假肢方面的創新——PID(Prosthetic Interface Device )方案,用兩個創始人的描述來說,就是用於人類身上的一種「USB埠」,用數位技術來解決假肢與人體連接的問題。
  • 用意念控制假肢不是夢,斯坦福腦機交互研究新突破
    用意念控制假肢不是夢,斯坦福腦機交互研究新突破 2020-08-11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哈佛專家披露:馬斯克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三個進展與三大局限
    而對於馬斯克發布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進展和局限,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康譜睿啟腦科學負責人楊錦陳進行了獨家解讀。美國時間 8 月 28 日下午,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公司 Neuralink 的創始人、科技英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舉行了他戲稱為「三隻小豬」的發布會。
  • 被馬斯克吹上風口的腦機接口:「人機共存」是在玩火?
    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腦機接口。腦機接口,字面意義其實很簡單,它是連接「大腦」和「機器「之間的一套媒介系統。那大腦指的是什麼呢?腦(Brain)指的是有機生命形式的腦或神經系統」,而並非僅僅是抽象的心智,例如你吃火鍋時的腦花吃的就是這個「腦」。
  • 用意念控制假肢與鋼琴大師郎朗合奏 BrainCo是誰?
    原標題:用意念控制假肢與鋼琴大師郎朗合奏 BrainCo是誰?   11月18日晚,央視一套《加油向未來節目》播出了一位右手安裝假肢的女孩林安露,通過意念控制假肢與鋼琴大師郎朗表演鋼琴合奏的節目。意念操作假肢彈奏鋼琴,是腦機接口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標誌著腦機接口技術向實際應用又邁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