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首個「即插即用」大腦假體已經出現

2020-09-09 簡單工作集

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演示一個由癱瘓者控制的「即插即用」大腦假體。

該系統使用機器學習來幫助個人僅用大腦控制計算機界面。與大多數腦機接口(BCI)不同,該AI無需大量的日常培訓即可工作。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Karunesh Ganguly,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病學系副教授,在一項聲明中描述了這一突破:

近年來,BCI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必須每天對現有系統進行重置和重新校準,因此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這就像要求某人從頭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學習騎自行車。適應人工學習系統以使其與大腦複雜的長期學習模式平穩配合,這在癱瘓的人中從未出現過。


該系統使用大小約為便籤紙的皮質腦電圖(ECoG)陣列。該陣列直接放置在大腦表面上,在此處監視來自大腦皮層的電活動。

神經植入物將電極放置在大腦表面上。

研究人員聲稱該系統可以長期,穩定地記錄神經活動。相對於 由穿透大腦組織的尖銳電極組成的BCI而言,這具有優勢,因為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或丟失信號。

該團隊在一個四肢癱瘓的人身上測試了該系統,並用它來控制屏幕上的計算機光標。首先,他們要求用戶在觀看光標移動時想像自己的脖子和手腕運動。這導致算法逐漸進行自我更新,因此可以使光標的移動與大腦活動相匹配。

但是,此耗時的過程限制了用戶的控制。因此研究人員嘗試了另一種方法:允許算法無需每天重置即可繼續更新。

Ganguly說,這導致了系統性能的持續改進:


我們發現,通過確保算法的更新速度不超過大腦的更新速度,可以每10秒一次,從而進一步改善學習。我們認為這是試圖在大腦和計算機這兩個學習系統之間建立夥伴關係,最終使人工界面成為用戶的延伸,就像他們自己的手或手臂一樣。


這種大腦渲染顯示了驅動BCI控制的電極的權重。

隨著試驗的進行,用戶的大腦開始放大移動光標的神經活動的模式。最終,他們開發了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型」來控制界面。研究人員隨後關閉了算法的更新,因此參與者無需每天進行調整即可使用該系統。


當系統在未經培訓或日常練習的情況下將其性能保持44天時,研究人員開始向BCI添加其他功能,例如「單擊」虛擬按鈕,而不會降低性能。

Ganguly現在希望在更複雜的機器人系統(包括假肢)中使用ECoG記錄。

他說:「可以說,我們一直都在設計一種技術,這種技術並沒有出現在抽屜裡,但是實際上可以改善癱瘓病人的日常生活,」。「這些數據表明,基於ECoG的BCI可能是這種技術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癱瘓患者演示首個「即插即用」的大腦假體
    (圖片來自pixabay.com)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項重大研究進展表明,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幫助癱瘓患者學習使用大腦活動來控制計算機的光標而這種訓練,對於過去所有腦機接口技術(BCI)是必須的。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7日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文章作者、醫學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副教授Karunesh Ganguly說:「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現有系統每天都要重新設置、校準,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
  • 首個即插即用腦機接口系統誕生,不再擔心「記憶」被格式化
    「即插即用」腦機接口系統,圖源Noah Berger撰文|王一葦[4] 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腦機接口系統,癱瘓者的大腦可以記住操控電腦光標的感覺,即使不再進行日常訓練,這部分記憶力可以留存一個半月甚至更久。腦機接口設備因此可實現 「即插即用」 效果。
  • 首個腦機接口即插即用設備誕生
    腦機接口設備因此可實現 「即插即用」 效果。一枚小小的植入晶片可以讓癱瘓的人恢復觸覺 、操控假肢 、使用平板電腦 。近年來,多項植入式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統研究給了癱瘓者便利生活的希望。但以往實驗中,癱瘓者的操控能力往往隔一段時間就會 「格式化」,需要重新訓練大腦來習得這種能力。
  • 首個即插即用、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這項可以讓大腦和機器學習系統隨著時間推移建立穩定「夥伴關係」的「即插即用」技術的成功,正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研究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因為掌握設備的控制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有時參與者甚至不得不完全放棄。
  • UCSF開發全球首個即插即用腦機設備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Weil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s),在本周披露了基於皮質腦電圖(ECoG)數組的腦機接口(BCI),宣稱它能夠長期且穩定地記錄腦部神經活動,無需每天重置,堪稱是全球首個即插即用的腦機設備,可用來操縱滑鼠指標
  • 陳根:腦機接口突破限制,即插即用?
    其中,將腦機接口設備以各種形式植入大腦,在先進算法的支持下,將其電信號轉化為各種設備的控制輸入以控制體外裝置,從而治療一些疑難疾病,這被視為腦機接口一個極具潛力的前景藉助於腦機接口和機械臂,讓他們能實現生活自理。儘管腦機接口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現有系統每天都要重新設置和重新校準,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
  • Nature子刊發布腦控假肢領域進展:「即插即用」的腦機接口
    今年以來,腦機接口領域取得了很多進步。這項技術能捕捉到人所無法感知的微弱神經信號,並通過發回受試者大腦的人工感覺反饋來增強這些信號,從而極大地優化受試者的運動功能。漸漸地,計算機算法會自我更新,使光標的運動與由此產生的大腦活動相匹配,有效地將光標的控制權轉交給用戶。然而,每天都開始這個過程,掌握設備的控制可能需要幾個小時,那麼參與者有時就不得不完全放棄。
  • Neuralink 與大腦的神奇未來·第三部分:腦機接口
    這就是腦機接口這個新領域如此可望不可即的原因。腦機接口是神經工程學下的一個分支,後者是生物技術下的一個分支。我們已經藉助技術的力量多次徵服了這個世界,但是當涉及到我們的大腦——我們最核心的工具時,技術世界總是畏縮不前。
  • 靠腦機接口「隔空探物」,大腦植入晶片可實現「心靈感應」
    這一次,科學家們找到了另一條有足夠的因果鏈條的解決方案,通過讀取大腦中的特定神經信號,建立起與人類認知和行動相關的聯接,從而實現直接用大腦來「操控外物」。關於腦機接口,最近看到一句非常打動人的比喻:「腦機接口是人類往大腦宇宙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非常有詩意吧。科技狂人馬斯克已經把Neuralink研製的第一代腦機接口安裝到豬的大腦上了,目前來看這些豬還活蹦亂跳地活著。
  • 轉向使用即插即用的分層 DFT 的好處
    二、為什麼即插即用是合理的?即插即用這種方法帶來的一個重要好處就是,在設計過程中你可以在內核層面提前完成所有工作。這降低了許多類型的風險,因為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前解決,讓最終晶片測試架構和結果變得更可預見。在內核層面做更多的測試工作還能讓各單獨的開發團隊獨立工作,然後向做晶片集成工作的同事交付標準的 DFT 操作和測試圖案等數據。
  • 什麼是「腦機接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能幹啥?
    他表示:「腦機接口可以解決失明,可以解決癱瘓,可以解決聽力,控制智能設備,僅通過與皮層接口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不過這個「腦機接口」並沒有那麼神奇,這個技術早就出現了,腦機接口的研究根據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兩種。
  • 世界首個雙邊植入腦機接口!四肢癱瘓者用意念吃蛋糕
    2020年8月,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曾向世界展示了在豬腦中植入晶片並讀取豬活動時的大腦信號波動。如今,來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和該校應用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已把更強力的腦機接口技術用在了人身上。他們將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在一位四肢癱瘓的人身上,讓他能夠用自己的「大腦意念」同時控制兩支機械臂,拿起餐刀、餐叉切下一塊蛋糕,然後把蛋糕送到自己的口中。什麼是腦機接口?所謂腦機接口,就是在大腦和假肢等外部設備之間建立一條直接傳輸大腦指令的通道,實現在脊髓及運動神經通路損壞但大腦皮層功能尚健全的情況下,腦部的信號也能通過計算機解讀,直接控制外部設備。
  • Seaborough推出通用型即插即用LED燈管解決方案
    Paul van Doorn先生表示,OneTLed 電子迴路技術兼容各類電子或磁性驅動器,可直接改造傳統的螢光燈管,也可安裝於所有直管LED產品上,有效解決目前LED燈管改造的不兼容問題,並消除燈具驅動器在使用時產生的安全隱患,是市面上唯一一款真正意義上即插即用的LED燈管解決方案。
  • H3C 全埠供電的POE交換機 即插即用
    H3C 全埠供電的POE交換機 即插即用 2019-05-16 05:23:00   [  中關村在線二層背板帶寬336Gbps/3.36Tbps包轉發率51Mpps/108Mpps電源電壓額定電壓範圍:100V~240V埠結構暫無數據埠描述24個10
  • 腦機接口真的來了嗎,距離《猩球崛起》會有多遠?
    不過由於這部電影的黑科技太多,因此腦機接口在當時沒有給我們留下太深的印象。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研人員就啟動了一個腦機接口的項目,這個項目的贊助方來自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ARPA被譽為美國「科技的核心引擎」,如我們廣為熟知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就是在該機構孕育下出現的。腦機接口只是DARPA孵化眾多黑科技中的其中一項技術。
  • 腦機接口迎來新進展:一千個新材料電極直接植入大腦,可使用數十年
    一方面,腦機設備可以將大腦信號轉化為機器可識別的信號,實現對機器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接收來自機器的反饋,從外部實現對大腦的幹預。神經矩陣中包含1008個電極傳感器和高清晰的影像設備,電極用來連接大腦皮層進行反饋和檢測,影像設備可讓研究人員詳細查看大腦活動情況。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科研人員開啟了實驗流程。他們在動物大腦區域的數千個位置進行採樣,將「晶片」(電晶體)直接放置在每個採樣位置,使用多路復用技術來擴展、增加感應密度和覆蓋範圍,實現了多達1000個通道的腦機接入。
  • 從科幻到現實再到生活,腦機接口那些年
    儘管腦機接口在近年來才成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但著眼更長的時域會發現,腦機接口研究的整體歷史更漫長且複雜得多。首先,腦機接口的第一階段為腦結構的理論理解。1924年,德國神經科學家漢斯·伯傑(Hans Berger)首次記錄到了人類大腦的電活動,並於1927年發表了關於人類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即EEG)的開創性著作。
  • 腦機接口重大進展,人腦全面升級,擁有無限可能
    ,我們通過腦電波,我們通過大腦意識,就能完成這種輸入操作,那是不是,就能更加輕鬆了,反正我個人覺得,用手指,刷手機,真的很累,所以我一般,用手機,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如果用人腦控制,那還有什麼體驗感可言,玩遊戲,我們就要動來動去才有意思,用人腦控制的話,一動不動,跟個傻子似的,相信不會有人願意這樣玩。
  • 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儘管腦機接口在近年來才成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但著眼更長的時域會發現,腦機接口研究的整體歷史更漫長且複雜得多。首先,腦機接口的第一階段為腦結構的理論理解。1924年,德國神經科學家漢斯·伯傑(Hans Berger)首次記錄到了人類大腦的電活動,並於1927年發表了關於人類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即EEG)的開創性著作。
  • 人腦即電腦之腦機接口的實現,什麼是爬行腦?基因的本質是懶惰
    爬行腦由四個部分組成,相當於是四個不同的工種。第一個是延髓:這個部分就是控制大夥來幹苦力的,他得主要作用就是讓你活著,控制你的心跳,呼吸,血壓等這些機械性重複的,一刻都不能夠停下的工作。第四個是小腦:這相當於是技術專員,主要用於保持平衡,手腳協調和正常行走等。爬行腦的結構與功能大家都一樣,因為這些事大家都不能少,要是你不一樣就代表你的身體要發生功能障礙了。雖然如此,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每個人的大腦開放程度是不一樣的,這與大家的基因教育和後天成長環境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