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打井發現120斤金餅,專家勸其上交國家後,道:還差了200噸

2020-12-05 江南朝史

我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優秀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下,擁有數不盡的財富,祖先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直到今天,有些文物能夠在博物館中受人瞻仰,有些文物被私人收藏,而有些文物還埋在地下,不為人所知。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位老農打井,不小心挖出120斤金餅。本想變賣,卻被阻止。專家勸其上交國家後,道:還差了200噸。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這件事情要從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北郊區一個小山村的農戶說起。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老農民張某在自家菜園裡準備打一口井,當他剛剛打到四五米深時,他的鋤頭突然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發出非常清脆的「乓乓」聲。隨即,張某很快就意識到這塊地下面有東西。

張某拿起鏟子著實挖刨了一番,負不負有心人,他在下面接二連三地,挖掘出黃顏色的圓餅物塊,看上去很像銅塊。張某以為不值錢,但是他還是決定把它們全部挖掘出來。當張某把這辛辛苦苦挖掘出來的銅塊,帶回家洗乾淨時,這些銅塊發出了更耀眼奪目的光芒,看上去並不像銅塊那麼簡單。懷著忐忑的心情,張某用牙咬下一塊試探,感覺無論是從質感還是硬度都非常像黃金,這下可把張某嚇了一大跳。

張某開始著手清點這些金餅,整整清點出了108塊,重量高達120餘斤。隨後,張某一家開始細細籌謀,如何將這些金餅儘快變現。盤算幾天後,張某就帶著兒子來到縣城的一家銀行裡,準備在銀行裡將這些金餅變現,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一看到這些金餅後就嚇壞了,他們直覺認為這些金餅不簡單,並且迅速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局。

當地的文物局很快就聞訊趕來,經過鑑定,發現這些金餅來自於西漢時期,非常珍貴。在文物局的勸說和教育之下,張某和他的兒子不得不將這些金餅上交給國家。為了表彰他們的做法,文物局贈予500元現金和一面光榮錦旗,上面寫著:保護國家出土文物。

文物局在得到這些金餅後馬上開始聯繫專家研究,進行鑑定。原來這些金餅是西漢時期的產物。王莽繼位時,他為了復興國家經濟,下令民間禁止流通黃金,並且將黃金整體收歸國庫。專家們又稱,當時王某搜刮民間的黃金約200噸,至於這200噸黃金到底在哪兒?至今依然是個謎。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宮3噸重「龍床」現世,專家勸其上交,男子:先給我10個億
    清朝時期,因閉關鎖國而導致國家各方面都十分落後,令西方列強欺壓百年,但清朝流傳至今的文物數不勝數,而今有眾多被收藏於各大博物館當中,但也有眾多時至今日依舊不知所蹤。而今天要說的就是一位鞋廠老闆所收藏的一件古董。
  • 村民種樹挖出一頭大象,專家趕來後勸其上交,國內唯一非常珍貴
    這件文物的發現也非常有趣,它是被村民在種樹時意外發現的。 1975年2月的一天,湖南省醴陵縣仙霞公社獅形山大隊村民張立林扛著一捆樹苗,打算在村子旁邊的獅形山種樹。當他在山坡上挖坑時,卻意外的挖出了一頭青銅大象。當時的人都比較樸實,挖出了東西也不敢據為己有,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向上級報告。所以張立林挖出這頭大象後,連樹也不種了,扛著大象急急忙忙去找駐村的公社幹部。
  • 農民挖出一口古井,發現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如今價值30億
    1974年7月,農民孫本立扛著把鐵鍬走到了老宅的地基裡。孫本立是扶溝縣古城村人,家裡準備建新房子,於是他必須在今天挖好一個裝石灰的大坑。幾分鐘後,孫本立累得汗流浹背。突然趙根旺發現了一口塞滿泥土的古井口,在古井裡有一個像水壺一樣的銅罐子。孫本立聽到後趕緊過來幫忙,一起將這個水壺抬了出來。挖出水壺後,孫本立又挖出了一個香爐一樣的銅罐子。隨後,孫本立端著「水壺」快速往家裡跑去,趙根旺抱著「香爐」緊跟在後。
  • 打井3天3夜不出水,準備放棄時發現古墓,村民就此發財了
    眾所周知,考古就是考古專家們對我國的古墓進行發掘,出土古文物並且上交國家,文物就得以在博物館中進行珍藏,在歷史長河中,我國有著非常多埋葬著珍貴文物寶藏的古墓,在我國考古專家們的努力下也出土了不勝枚舉的珍貴文物,但文物其實不只埋葬在古墓裡,民間同樣也流失著眾多珍貴的文物,它們被人們以各種形式發現
  • 貴州喀斯特巖溶地區科技抗旱 打井集雨節水(圖)
    中午11點半左右,在距離村道幾百米以外的山間裡,祁家寨組的打井工作已接近尾聲,正準備進行抽水試驗。機臺旁,圍滿了翹首盼水的村民們。  機長陳剛蹲在出水管前,目不轉睛地看著譁譁湧出的水。隨後,陳剛拿出一把尺子在出水口測量了幾遍。「這叫三角堰,這個可比水錶還準確呢。」他一邊測量一邊計算數據。
  • 農民打井30多米不出水,卻發現一些碎片,專家聽後馬上趕來!
    1974年3月,上級號召打井抗旱,西洋村決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是柿樹林畔,在他們挖到30多米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繼續往下打,在五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卜終十露出瓦王爺的面容,這時恰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到井底仔細觀察後急忙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後來考古學家發現,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 農民發現7千多年前的文物,上交後轟動考古界,如今已被禁止展出
    河南有一農民,叫李建安,他雖說幹農業,但對於文物卻有著強烈的保護意識。他曾經發現了一件7千多年歷史的文物,這件文物名叫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由於這個陶器產於黃帝時期,因此意義之巨大,價值之珍貴可想而知。清理一番後,當即上交給國家文物館,但還是被文物館擱置許久。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這些陶器被考古學家發現了,隨即引起考古界一次不小的轟動。專家們把這些文物一件一件地護送回研究所,開展了一系列的文物研究與談論之後,認為這批陶器已距今好幾千年了,如今這批文物已被禁止展出。因此李建安這次算是立了大功,為了表彰,博物館獎勵了他五雙白手套。
  • 發現巨大蟻穴,老外將10噸水泥灌入,凝固後直接上交博物館
    發現巨大蟻穴,老外將10噸水泥灌入,凝固後直接上交博物館每一個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規律,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但是對於他們而言,除了要適應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之外。在有些時候還要面對人類的某些行為, 發現巨大蟻穴,老外將10噸水泥灌入,凝固後直接上交博物館
  • 印度發現吃人水怪,怪物重達200斤,專家:只怪自己造孽!
    印度發現吃人水怪,怪物重達200斤,專家:只怪自己造孽!印度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物種多樣,加上印度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自然海洋資源豐富,這也成就了它物種的多樣性。印度人在河水洗澡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能夠吃人的水怪,怪物也是相當的龐大,重量能夠達到200斤,比一個普通的成年人還重了不少,這件事迅速在印度傳播開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印度人也是告訴他們的孩子,儘量不要在河水裡面洗澡,免得遭遇危險。
  • 山東:辛卯山丘區找水打井圖
    這些山村常年缺水,去年春旱,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國土資源系統發起抗旱找水打井行動,為缺水村打井1492眼。一年後,喝上甘泉水的農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一個個打井故事,描述著那些感人的細節。樸實的話語,聽來讓人怦然心動。記者還採訪了50多位找水專家、鑽井隊員,60多名公務員。參與打井,成了他們美好的回憶;打井,激發出他們為民服務的情懷和能量。
  • 重慶老農挖出寶貝,距今1.5億年歷史,上交後獲得獎狀
    如今,我國許多文物深埋於地底,等待有緣人的發現。許多農民幸運地挖出了國家珍貴文物,最後主動上交給國家。家住重慶市綦qí江古南街的一位老農,名叫蔡長銘。他與自己的兒子扛著鋤頭下地幹活,田地坐落於一個荒山的山腳下,蔡長銘決定挖一條池塘準備養點鱔魚。蔡長銘一鋤頭下去挖出了一個奇異物體,他將物體表面的泥土清理乾淨後,發現這個物體是一節牛脛骨。
  • 一地主打井,打了3天3夜沒出水,正準備放棄卻發生意外古墓
    雖然說考古仍然是我國文物的主要發現來源,但實際上,在民間也一樣流傳著許多珍貴的文物。河南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地主在打井的時候,連著三天三夜都沒能打出水,而正當他準備放棄時,卻發現了許多珍貴的寶物,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農婦河邊撿到「金烏龜」,放火烤後被要求上交,專家:掉價1000萬
    許多珍藏在博物館內的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這眾多的文物並不全是專家挖掘研究得來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間的百姓發現並上交的。這些文物原本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卻因為百姓的無知而導致它掉價。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家住在重慶觀音橋的農婦劉某正在家附近的河裡翻找魚蝦,在河中摸索的時候無意間竟然摸到了一塊正方形的石頭,河裡的石頭大多都是圓形的,正方形的還是比較少見的。
  • 殘疾農民養奶牛銷路不暢 每天200斤鮮牛奶餵魚
    賀文兵 攝  本報訊(記者 賀文兵 實習生 李理)「希望有好心人能幫幫他,為他的鮮牛奶找找銷路,畢竟他是殘疾人,做點事不容易……」昨日,望城區喬口鎮荷葉湖村劉村長撥打晚報熱線96333求助,為自己村的眼殘農民劉再德的鮮牛奶找銷路。
  • 日本侵華期間,為什麼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專家表示只差200米
    據史料記載,1959年9月,地質專家在進行石油普查時,第一次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發現了石油存在的證據。很快,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建設完成了。到1963年底,大慶油田共開發出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油田,原油產量從此呈井噴式增長。到70年代時,大慶油田已經能年產原油5000萬噸了。至此,我國算是徹底脫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 世界上最大金礦石,重45噸價值120億,常年放路邊,後來怎樣了?
    根據資料顯示,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盛產金,世界上已經查明的黃金資源量為8.9萬噸,儲量為4.8萬噸,其中我國佔7%的黃金產量。別看現在全世界有幾萬噸黃金,其實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據估計,19世紀之前數千年歷史中,全世界出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18世紀整整100年只產出200噸黃金。
  • 鼠王邱滿囤:一次滅35萬隻老鼠,重達80噸,卻被5位專家批判
    在少年長成後他曾被送到大部隊的熔爐裡鍛鍊了幾年,回來後本可以找個工作或者在村子裡掙個工分啥的,有手有腳隨便一個工作也能養得起正值壯年的人,邱滿囤還是「不務正業」,回到村裡照樣還是和老鼠打交道。經過多少次研究感覺總是那麼一點點,乾脆他還養老鼠以便隨時觀察老鼠的一舉一動。
  • 重慶發現「怪魚」長2.18米重120斤 號稱「水中大熊貓」
    【男子長江岸釣上「怪」魚:身長2.18米重120斤,號稱「水中大熊貓」】#重慶發現2.18米長江鱘#?其實是達氏鰉!11月21號,重慶江津一男子在長江釣起一條長2.18米,重量超百斤的大魚。經相關專家鑑定該魚為達氏鰉,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流域較為罕見。
  • 專家仔細勘測未發現寶物,農民隨手挖出國寶,其價值無法估量
    專家仔細勘測未發現寶物,農民隨手挖出國寶,其價值無法估量。1966年的時候,河北省易縣的村民們十分的忙碌,但是他們十分的開心,因為他們正在修建新的房子。只是令農民們比較頭疼的是,他們修建新房是需要獲得專家批准的,專家勘探完成之後確認沒有影響才可以修建,即使在修建的時候也要十分的小心。翻修新房為什麼要經過專家們的勘測呢?因為專家們在這裡發現了一處極為古老的燕國遺址,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燕下都遺址,這處遺址的面積非常大,在戰國遺址當中這是最大的一處了。
  • 陝西村民挖出11斤金箔,上交半年後卻只剩8斤,專家:水分蒸發了
    工人連忙定睛一看,發現居然是一個陶甕!西安作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古都之一,在城市腳下不知道埋了多少寶貝,比如在1962年專家對秦始皇陵進行系統考察的時候,發現整個陵園的面積廣達56.25平方千米,也就是說在這麼一大片區域內的土地裡,隨處都可能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寶貝。因此,工人不敢怠慢,把周圍的工友都招呼過來之後,就下去打開了甕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