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優秀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下,擁有數不盡的財富,祖先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直到今天,有些文物能夠在博物館中受人瞻仰,有些文物被私人收藏,而有些文物還埋在地下,不為人所知。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位老農打井,不小心挖出120斤金餅。本想變賣,卻被阻止。專家勸其上交國家後,道:還差了200噸。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這件事情要從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北郊區一個小山村的農戶說起。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老農民張某在自家菜園裡準備打一口井,當他剛剛打到四五米深時,他的鋤頭突然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發出非常清脆的「乓乓」聲。隨即,張某很快就意識到這塊地下面有東西。
張某拿起鏟子著實挖刨了一番,負不負有心人,他在下面接二連三地,挖掘出黃顏色的圓餅物塊,看上去很像銅塊。張某以為不值錢,但是他還是決定把它們全部挖掘出來。當張某把這辛辛苦苦挖掘出來的銅塊,帶回家洗乾淨時,這些銅塊發出了更耀眼奪目的光芒,看上去並不像銅塊那麼簡單。懷著忐忑的心情,張某用牙咬下一塊試探,感覺無論是從質感還是硬度都非常像黃金,這下可把張某嚇了一大跳。
張某開始著手清點這些金餅,整整清點出了108塊,重量高達120餘斤。隨後,張某一家開始細細籌謀,如何將這些金餅儘快變現。盤算幾天後,張某就帶著兒子來到縣城的一家銀行裡,準備在銀行裡將這些金餅變現,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一看到這些金餅後就嚇壞了,他們直覺認為這些金餅不簡單,並且迅速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局。
當地的文物局很快就聞訊趕來,經過鑑定,發現這些金餅來自於西漢時期,非常珍貴。在文物局的勸說和教育之下,張某和他的兒子不得不將這些金餅上交給國家。為了表彰他們的做法,文物局贈予500元現金和一面光榮錦旗,上面寫著:保護國家出土文物。
文物局在得到這些金餅後馬上開始聯繫專家研究,進行鑑定。原來這些金餅是西漢時期的產物。王莽繼位時,他為了復興國家經濟,下令民間禁止流通黃金,並且將黃金整體收歸國庫。專家們又稱,當時王某搜刮民間的黃金約200噸,至於這200噸黃金到底在哪兒?至今依然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