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何家村中,工人們正受命建造一個收容所,大家為了賺工分都格外賣命,有的是為了讓老母親吃上一頓好的,有的是為了讓家裡的小孩換一身新穿的,有的甚至就只是因為閒不住,乾脆就來幹活了。
造房子最重要的就是地基了,只有基礎牢固了,樓房才能蓋得更高更牢固,因此在打地基上,工人們花了很多時間。就在午後時,一個民工正在挖地基,挖下去差不多0.8米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震響。
工人連忙定睛一看,發現居然是一個陶甕!西安作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古都之一,在城市腳下不知道埋了多少寶貝,比如在1962年專家對秦始皇陵進行系統考察的時候,發現整個陵園的面積廣達56.25平方千米,也就是說在這麼一大片區域內的土地裡,隨處都可能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寶貝。
因此,工人不敢怠慢,把周圍的工友都招呼過來之後,就下去打開了甕蓋。一時間金光透射,把開蓋工人的臉都映得金光閃閃,在甕罐裡頭,居然是一壇滿滿當當的金子!
那時候所有人都受到過集體教育,一切發現都上報組織,集體榮譽感相當之強,加上發現如此文物是大功一件,獎勵不少,此外更是一份巨大的榮耀,在那個時候,這才是人們最為看重的。
因此,工人們立即上報組織,沒多久之後,專家就趕到了文物出土現場。單獨一個陶甕出現在土裡是十分罕見的,因此專家立即將周圍保護了起來,並且開始小心發掘周圍土地。
結果在不遠處,他們用洛陽鏟又找到了一個大陶甕。考古專家們大喜,也顧不得什麼了,圍過去就開始用小鏟子加手直接刨土,最後在這個坑道裡發現了總共兩個大陶甕和1個銀罐,被稱之為「何家村遺寶」。
專家們將三個大罐發掘出來之後,便開始清點起了文物,發現文物總計超過了1000件!而且其中還有好幾件十分珍貴的國寶!比如「獸首瑪瑙杯」的工藝就十分精細美麗,杯頸以牛首為形,鑲金以為牛嘴,現在已經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另外就是讓所有古錢幣收藏家都會瘋狂的金開元通寶。在「何家村遺寶」被發現之前,金開元通寶一直都只存在於史料之中,從來沒有真正的金開元通寶面世。但在此陶甕之中,卻發掘出了30枚金開元通寶,雖然收藏家們無法購買收藏,但是能夠在博物館中一睹其姿,對他們而言就已經相當滿足了。
此外,就是在一個叫做「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中,發現了四塊浸水的金箔,將水瀝乾之後,金箔稱重居然高達11斤之重,令人十分咋舌。而最神秘的是,金箔被轉入博物館珍藏之後,經過半年的時間,居然毫無徵兆地減少了3斤的重量。
博物館裡的安保工作是十分完善的,對金箔的保護措施也是非常完備,而且存放金箔的展室展間都沒有受到過任何破壞,究竟是什麼原因才導致出現了這種現象呢?
在博物館內的工作人員始終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好不斷招賢,不僅請了好些個考古專家,甚至還從西北大學中請來了物理專家和化學專家,來專門為他們揭開這個現象的謎底。
最後經過物理專家的檢查之後,得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論——這3斤的重量是因為蒸發而損失的,只是蒸發的不是金子,而是水而已。
原來在這4塊金箔內部存在許多空腔,但是進水口卻十分細小,在一千多年的浸泡之下,水分慢慢由小孔進入並填滿了空腔,但是在專家瀝水之時,空腔內的水分卻無法經小孔排出來,就像我們將一個裝滿水的瓶子突然倒過來的時候,因為水膜將瓶口堵住致使空氣無法進入,水也就因為氣壓的原因而無法流出了。
但金箔離開提梁銀罐轉到博物館中之後,水分就開始慢慢蒸發,而水蒸氣完全可以經由小孔拍出,因此也就出現了金箔的質量不斷減小的原因,而這個原理,其實是相當簡單的,因此當專家們聽到原來是這個原因之後,一時之間都哭笑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