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發源於休寧縣,被譽為黃山人的「母親河」。近年來,休寧縣眾多志願者依託「新安源」生態保護志願服務項目,開展多種活動,守護新安江源頭綠水青山。該項目被評為今年8月省學雷鋒志願服務優秀典型——
新安江畔的「紅馬甲」
新安江休寧縣段,岸邊樹木紅綠相間,樹葉五彩斑斕。
近日,眾多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沿新安江岸邊清理垃圾。志願者們麻利地拿著掃帚、垃圾夾,沿著新安江河岸仔細搜索垃圾和廢棄物,一個角落都不放過。撿滿一袋垃圾,志願者即送到清運車上,拿起新的袋子開始新一輪清運。志願者的舉動也吸引了部分新安江沿岸居民參與。在休寧縣橫江公園,來自萬寧社區的志願者吳玉英主動加入,用鉗子夾景觀樹上的垃圾,「大家都該用實際行動來守護和美化我們的幸福家園。 」
這是休寧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 「落實河長制,守護新安源」志願服務活動的現場,也是「新安源」生態保護志願服務項目開展的眾多活動之一。當天,休寧縣組織發動近萬名黨員幹群和志願者,集中清理新安江及其支流的河道、沿岸的淤泥、漂浮物等垃圾。
休寧縣是新安江的源頭。 2014年,休寧縣誌願服務聯合會抓住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這一契機,推出新安江源頭生態保護志願服務項目,圍繞「守護青山、守護碧水、守護淨土、保衛藍天、美化城鄉、創建文明」六大方面內容,成立6支專業志願服務隊,吸納新安江源頭流口、汪村、鶴城三個鄉鎮17支志願服務隊和生態環保局等縣直單位6支志願服務隊,至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3800餘場次,服務時長40餘萬小時,共同守護新安江源頭綠色美好家園。
年過八旬的李權生是流口鎮的退休教師。2015年以來,休寧縣誌願服務聯合會積極發揮「五老」志願者餘熱作用。李權生組織該鎮36名退休教師,成立「夕陽紅」環保宣傳志願者隊伍,對青少年進行環保知識宣傳教育。他們進行了「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推進綠色發展」「非法採砂對河床的影響」等主題宣講,召開座談會15次,設計宣傳牆報64期,發放《生態與環境保護知識宣傳冊》2600餘份。
林、河長制是江水保護的重要抓手。為全力保護好新安江源頭水質,休寧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志願者參與林長制和河長制日常工作,在流口、汪村、鶴城3個鄉鎮和17個行政村均成立河長制、林長制志願服務小分隊,聘請身體健康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等人員為專職護林員和巡河員,由黨員志願者帶領,分片進行上山巡查和河道巡查,宣傳生態環保政策,提高群眾生態環保意識。環保部門數據顯示,新安江源頭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且逐年向好。
「生態美」引領鄉村美
「飲料瓶45個、塑膠袋150個,換得肥皂2塊。 」日前,在流口鎮流口村「生態美」超市,村民李仙海抱著一箱飲料瓶和一袋廢棄的塑膠袋前來兌換。志願者迅速地清點垃圾數量,然後在登記冊上記下積分,按照相應的積分將2塊透明皂遞給了李仙海。 「我現在每天出門都要帶著一個垃圾袋,看到地上有菸頭或者礦泉水瓶等廢品,就會撿起來,積攢一個星期後拿到超市來兌換。 」李仙海說。
如今,收集、撿拾廢舊垃圾已經成了流口鎮居民的習慣,而在以前,亂扔垃圾曾是新安江治理的一大難題。流口鎮副鎮長汪振民告訴記者,過去該鎮村民沒有垃圾清運的習慣,生活垃圾全往河裡丟,垃圾清理全靠河水衝。
2016年7月,流口鎮依託「新安源」生態保護項目,探索建立「生態美超市」,採取「積分換物」模式,村民可將收集的礦泉水瓶、菸蒂、塑膠袋等垃圾分類,按數量標準兌換食鹽、黃酒、牙刷、肥皂等日用品。
「『生態美超市』極大地改變了村民的衛生習慣,促進了鄉村環境美化和村民良好風尚養成。 」流口鎮黨委書記程偉介紹,通過垃圾兌換物品,讓村民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初步實現了村民從「要我收集」到「我要收集」的轉變、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從「末端清理」到「源頭減量」的轉變,形成了群眾主動參與、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流口村「生態美超市」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周二「生態美超市」開業時,超市裡外人頭攢動,村民們拎著大包小包從家中趕來,變垃圾為實惠。幾年來,該超市共回收塑料瓶77.8萬個,塑膠袋近400萬隻,香菸殼39萬個。
「生態美超市」還在不斷增強功能,強化鄉風文明建設。現在,「生態美超市」增設扶貧e站和土特產展銷櫃檯,建成垃圾兌換、便民服務、文明宣教的「三合一」窗口,建立超市會員制、積分管理制、生態紅包獎勵、扶貧濟困激勵、生態文明教育等工作機制,將垃圾兌換量、門前三包、志願服務、好人好事、參與環境整治活動等納入積分範疇,評選季度、年度「生態美之星」或「生態衛士」,給予一定「生態紅包」或實物獎勵。目前,休寧縣共開設了100家「生態美」超市。
好山水滋養「致富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2011年,每採摘一斤鮮葉只能賣到40元。現在,一斤鮮葉收購價是150元,價格翻了3倍多。 」在黃山新安源有機茶開發公司董事長方國強看來,茶葉價值的倍增歸功於家鄉的生態環境變好。
方國強是鶴城鄉漁塘村農民,也是休寧縣誌願服務聯合會的志願者。 1998年,他創辦黃山市新安源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從事有機茶開發生產。當時,當地大多數茶農還走著滅蟲靠農藥、豐產靠化肥的老路子,大量的農藥、化肥殘留,成為了新安江汙染源之一。因為農殘,好茶葉賣不上價,這讓方國強感到痛心。
隨著「新安源」生態保護項目的開展,方國強倡議茶農禁用除草劑,並陸續在新安江源頭產茶區建立16個服務中心,為茶農免費提供有機茶種植技術,配送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有機種植模式帶來了茶葉品質的明顯改善,茶葉畝均效益從過去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去年的8000多元,直接受益茶農2380戶。
青山種綠茶,甘泉養泉魚。休寧縣有一種特殊的泉水養魚模式,在純淨水質與清涼氣候的共同作用下,養出來的魚肉質緊實,口感鮮美。休寧縣青年志願者餘欣榮原先從事木材生意,隨著新安江源頭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深入推進,餘欣榮決定由木材生意轉型發展泉水魚養殖產業。 2014年,餘欣榮在汪村鎮嶺腳村建立了當地第一個規模化的泉水魚養殖基地,同時,不忘帶動一方鄉親,帶頭成立了黃山休寧泉水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社員共有152戶,其中貧困戶9戶。優質的泉水魚受到市場歡迎,銷往上海、杭州、合肥等大城市。去年,合作社銷售泉水魚5000斤,帶動社員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青山披翠,碧溪環繞。好生態不僅孕育了好茶、好魚,也促進了當地鄉村旅遊事業的發展。遊客們紛紛前來體驗生態遊、品味「農家樂」。白際、祖源、木梨硔、石屋坑等地成為網紅,新安源村的農家樂發展到10多家。該村黨總支書記李發權告訴記者,不少村民因為開辦「農家樂」嘗到了甜頭,常年都留在家中,不再外出務工。村民方元昌在江蘇開飯店20多年,見家鄉鄉村旅遊日慚興旺,於今年5月回鄉開了一家「農家樂」。「現在城裡人喜歡回歸自然。家鄉有好山好水,我非常看好這裡的旅遊前景。 」方元昌高興地說。(來源: 安徽日報 作者: 李浩 李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