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雖然目前正處於內部核聚變比較穩定的主序期,但是在太陽的表面也並不是風平浪靜的,就像近年來,人們在太陽表面觀察到的黑子數量明顯減少。
而且最近的四個太陽極小值中,每一個都要比前一個更弱,我們稱之為「四連降」。
太陽對於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兩方面,而太陽活動主要包括太陽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陽風等類型。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簡單來說,太陽黑子就是太陽的光球表面出現的一些暗區域,是由磁場聚集所形成的,以周期的一種形式出現的太陽黑子活動現象,屬於太陽的一種「生理現象」。
通過長期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的極大期(最活躍期)之間或者極小期(最不活躍期)之間有著一定的周期性規律,大約11年就會出現一個對應的極大期或者極小期,我們把太陽黑子數量少的時候稱為太陽活動低峰年。
而黑子數量多的時候稱為太陽活動高峰年,按照這個周期性規律,由於1998年是太陽活動低峰年,那麼2020年也是一個太陽活動低峰年。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黑子,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竟然和我們地球的大小差不多大小!
冰期可劃分為大冰期和小冰期,在地球曾經歷過四次大冰期時代與四次小冰期時代,最近一次大冰期時代距今有260萬年。
而大冰期指的是全球氣溫普遍極低,且持續時間較長,另外,在大冰期中間會穿插時間短、溫度較低的小冰期。
以前主要是根據明朝小冰河時期的歷史性的數據來進行說明的,因為地球上出現了極寒的天氣,那個時候太陽活動也是處於最低活躍時期,所以才有太陽黑子活動減弱進入小冰河時期的說法。
但事實上,地球進入小冰河確實與太陽的活動並無太大的關係。也有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黑子進入最小期,僅比最大期的輻射強度減弱0.5%左右。
而地球溫度不僅與太陽活動有關,也與太陽的輻射強度有直接關係,而太陽黑子最大期與最小期之間0.5%的幅度變化,對地球表面溫度造成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針對「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地球進入小冰期」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而且太陽黑子活動進入極小期,指的是太陽比較穩定,沒有那麼活躍,但如果要想達到冰期,這還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指南針可能會出現顫動的現象,甚至會無法正確地指認方向;比如導致一些生物失去方向感,最典型的就是鴿子,大家都應該知道鴿子是通過感受磁場來進行移動的。
所以如果太陽黑子進入極大期,就會導致鴿子失去方向感;還有可能導致一些現代工具受到幹擾,就像無線電受到阻礙,甚至還會突然失聯一段時間等等。
有一位瑞士天文學家還研究發現,太陽黑子的變化還有可能導致地球上氣候的變化,比如太陽黑子活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地球氣候變的乾燥,農作物生存減少;而當太陽黑子活動低迷的時候,會使氣候變的潮溼,暴風雨頻繁等問題。
實際上,目前我們的地球還處於正常狀態,關於小冰期出現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如今地球還面臨著全球變暖,而且全球變暖的效應還遠遠高於了所謂的小冰河時期。
因此相對來說,地球上的溫度並不會出現非常大的差異,大家不必過於擔心,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未來有一天地球真的進入到了小冰河期,大家也不用驚慌失措。
因為現代文明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危害了,比如小冰河期導致糧食減產的問題,現在已經可以通過科學技術來減少損失。
至少不太會再像歐洲那個時候面臨小冰河期那樣,部分地區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人死於饑荒的這種情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