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新社2月12日報導,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預測,在2050年,太陽將變得越來越冷,越來越暗。文章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科學家們認為,該變化是由太陽周期活動——極大期和極小期引起的。當太陽磁場減弱時,太陽黑子的形成及紫外線強度都將削弱。
專家們在研究中指出,根據過去20年紀錄的類日恆星的輻射數據,預測21世紀中葉,即太陽的下一個極弱期產生的能量將比以前更少,因此會更暗,地球會更冷。
研究表明,太陽活動以11年為一周期,分為極大期和極小期。根據計算,到2050年,太陽溫度可能下降到「蒙德極小期」時的水平。據記載,「蒙德極小期」發生於1645年至1715年間。當時的低溫一度造成倫敦泰晤士河凍結。同時,波羅的海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凍結,以至於瑞典軍隊能夠在1658年步行穿越冰面入侵丹麥。
根據著名英格蘭天文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的統計,當時太陽只形成了50個太陽黑子。而在通常情況下,太陽表面有4至5萬個太陽黑子。
歷史上,「溫度極低期」通常與「迷你冰河期」相聯繫。不過,也有科學家對此持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即使太陽活動大大降低也不可能導致全球變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