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葉建明
19日,習近平主席展開五日的英倫之旅,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十年來中國國家元首再度訪問英倫。也是習近平訪美之後近一個月內的再次國事訪問。
英國對習近平的訪問高度期待,準備以「史無前例」的高規格來接待。習近平此行是應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邀請,並將作為貴賓下榻白金漢宮,為此,白金漢宮提前「梳妝打扮」,衛兵團也就歡迎儀式進行了全套的綵排。王室重要成員也紛紛做好準備,在各個環節分別陪同習近平夫婦。英國女王近日更是連發四個推特,為習近平訪英加溫。英國《金融時報》說,倫敦將為中國領導人鋪上最鮮艷的紅地毯。
相比上月習近平訪美的荊棘叢叢,此次氣氛完全不同。習近平英國之行即便說不上鮮花處處,但至少是道路平坦,以中英各方智庫的分析來看,加強彼此合作,拉近雙方關係,開啟兩國關係的「黃金十年」將是沒有疑問的。這也與近年來美國對華疑慮重重,試圖以「亞太再平衡」戰略來制衡中國形成鮮明對比。就連美國媒體也不得不肯定:此次訪英,習近平將面臨的衝突更少,經濟成果更多。
英國一向被稱為美國的忠實盟友,對美國的立場也亦步亦趨。但近年出現一些微妙變化。特別是今年,英國不顧美國的臉色,在歐洲國家中率先表示將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媒體報導說,一位匿名的美國高級官員表示,這一決定「幾乎沒有徵詢」美國的意見。
英國不看美國臉色,為什麼?
隨?中國崛起,世界一些國家對中國態度也產生變化。本來,中國崛起的溢出效應明顯,會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各種機會。但是,習慣了數十年無人挑戰的美國面對中國體量不斷長大,一躍而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憂慮和猜忌之心不斷上升,把中國當?假想敵。「亞太再平衡」乃至最近籤署的TPP都是對?中國而來。歐巴馬總統不久前在TPP籤署後講話: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主導國際貿易規則,足見美國對華態度。
英國視中國崛起為機遇
但英國不同,英國更關注自身經濟復甦,把中國崛起當作機遇而不是威脅。英國外交一向崇尚務實主義。2008年全球的金融風暴重創了歐洲也重創了英國經濟。因此,中國13億人口的大市場,和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對英國實現經濟穩定非常重要,加強與中國開展全方位經貿合作,成為英國政商界的戰略選擇。
順?這個思路,這幾年,中英關係日漸緊密。2010年前,英國對華出口金額不僅遠遠遜於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甚至還遜於非洲一些國家。但如今,英國已成為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成為英國第四大貿易夥伴,2014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達808.7億美元,同比增長15.3%。過去五年,中國在英國投資年複合增長率達到85%,英國成為中國在歐洲投資的首選,佔投資總額的近三成。在英國最擅長的金融領域,中英雙方的合作也日益深入,去年十月英國成功發行了30億元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成為發行人民幣的第一個西方國家,倫敦還成立了亞洲以外的第一個人民幣清算銀行,成為了除香港之外的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
中國對英國的投資與貿易對英國經濟起到顯而易見的效果。舉個個案:今年六月,英國智庫牛津經濟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在2012至2014年三年期間,中國知名企業華為對英國經濟的貢獻為9.56億英鎊,其中包括2.31億英鎊的直接經濟貢獻、4.35億英鎊的間接貢獻以及2.90億英鎊的伴生經濟貢獻,另外產生約4.11億英鎊的英國稅收。華為對英國技術研發投入也以年均60.2%的速度增長,從2012到2014年由三億英鎊增長到7.8億英鎊。
而這只是中國對英國經濟貢獻的一個個例。
2015年5月,英國舉行大選,執政黨保守黨大勝。不少分析家認為,近幾年英國經濟形勢的好轉是其取勝的主要因素之一。曾對1964年以來英國大選與經濟因素的關係進行過深入研究的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大衛.桑德斯認為,如果選民對經濟形勢的看法是正面的,而且現政府擁有善於治理經濟的聲譽,那麼,在野黨取勝的可能性很小。
中英雙方會面恰逢其時
雖然英國經濟在強勁地復甦,但在這一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債務負擔沉重、通貨緊縮的風險開始顯現。此次習近平訪英,將帶去包括高鐵、核電站建設等專案,這對於正在尋求基礎設施改造,老工業基地改造的英國來說,恰逢其時。
中國發展帶給世界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需要考量,而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必然要考慮國家利益也就是國民利益。這或許就是英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