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外管理
日韓相恨相殺,中國如何發揮「磁吸效應」?
日韓是亞洲科技競爭高地,這個高地的構築也基於日韓兩國的長期互相協同,而日韓政治交惡撕裂了兩國在諸多領域的產業鏈協同,也將通過產業鏈,把負效應傳導給整個東亞地區乃至全球相關領域。
文:本刊記者 任慧媛
不久前,60年罕見強颱風「海貝思」登陸日本,據日媒報導,日本多家超市貨物被一掃而空,唯獨韓國泡麵無人問津,而這也被視為當前日韓關係緊張的縮影。
2019年的日韓衝突,從2019年8月7日起計劃,當時日本安倍政府公布:將韓國移出貿易優惠「白名單」。原本韓國是日本貿易「白名單」上唯一的亞洲國家,這回也成了第一個被移除的國家。日本此舉即意味著不再視韓國為「友好國家」。
出於反制,韓國也同樣採取了「拉黑」措施,並於9月份生效。並且,韓國針對日本的「限制出口」向WTO提起了訴訟。由此,日、韓關係開始進入一個冷凍、對立時期。
發展到2019年11月的當下,雖然日韓雙方都在做出一些緩解局面的姿態, 例如:幾天前,韓國政府決定有條件延長《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雙方也決定重啟對話磋商解決貿易限制問題。但是,兩國關係中的最大問題:強徵勞工賠償問題懸而未決,延長軍情協定雖為日韓關係緩和帶來轉機,但前景並不明朗。
日韓民間的對抗也在增強,隨著韓國飛往日本的航班不斷取消,去日本旅遊的韓國遊客人數驟減。同樣,日本去韓國的旅遊者人數也在驟減。兩國旅遊者,尤其韓國旅遊者大批轉向到中國旅遊。
在企業投資方面,兩國間的企業投資也在大幅減少,資金轉而投向了中國、東南亞……政治的角逐直接影響經濟的動蕩。日韓這兩個在東北亞,乃至整個東亞都有舉足輕重地位國家關係持續交惡,已經導致東北亞商業環境的惡化,而且對東亞的產業鏈架構造成相當程度的波及。
日韓水火不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應該說,日本對美國真是有樣學樣。此次日本對韓國的「斷供」手法,與美國之前將中國華為作為打擊對象的做法,如出一轍,同樣都是對科技尖端產業進行打擊,首當其衝的也都是韓國半導體產業。
7月1日,日本宣布對韓國加強顯示面板和半導體晶片所需的關鍵材料的出口管制,矛頭瞄準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三星電子和世界排名第三的SK海力士。
要知道,韓國有約60%的高純度氟化氫(對半導體材料生產至關重要),91.9%的光刻膠,以及93.7%的氟化聚醯亞胺各來自於日本企業。但在日本加強出口管制之後,日韓兩國半導體廠商以後無法再順利地合作。
根據韓國經濟研究院試算,日本的管制措施將造成韓國GDP下降2.2%。
而韓國被日本剔除出「白名單」,也意味著除食品、木材等商品外,幾乎所有產業的1100多種產品對日出口將受影響。包括各種高科技材料、電子元器件、IT設備、工具機械等。因此,日本此舉也被外界比喻為掐住了韓國科技企業的「喉嚨」。
不得不說,雖然韓國在全球高新技術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但這種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日本」,正是這種「外部依賴」給日本乘虛而入的機會,也為如今韓國遭受日本貿易管制導致的大損失埋下了伏筆。
當然,損失並非單方面的,日方加強對韓出口管控也將波及日本本身。公開數據顯示:9月日本乘用車在韓國銷量下降60%,韓國進口日本汽車份額從15.9%下降到5.5%;韓國9月日制啤酒進口額僅為6000美元!實質上是暫停了進口;而數位相機、高爾夫、藥品等商品進口同比2018年也減少了約20%-50%。
如此看來,日韓關係的惡化,正在倒逼兩國經濟、產業鏈走向「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窘境。
美日韓「鐵三角」不穩,東亞格局生變
原來日韓兩國也出現過大的矛盾,但絕大部分都被美國從中調停,甚至直接「喊停」,但今年發生了什麼?
對川普治國政策稍有了解的就知道:這屆美國政府並不願意在沒有「好處」的情況下維持美國盟友體系。
另外,雖然人們都知道美日韓同盟是「鐵三角」同盟關係,日韓擁有共同的盟國美國,但雙方並未相互結盟,這是一種典型的以美國為中心的軸輻式體系。如今美日韓鐵三角關係出現破裂,短期看美國沒多大損失,但從長遠看,長此以往,美國在東北亞的同盟體系將大大削弱,美國在東亞的存在也會有邊緣化趨勢。
行業聲音比較認可的是,缺乏第三國尤其是美國的協調,日韓關係短期內是不大可能回歸正常的。而對此,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專家委員、《供應鏈為王》一書作者楊達卿在接受《中外管理》專訪時談道:日韓在無線通信、晶片、汽車等諸多產業領域的產業鏈協同較深,但日韓之間地緣政治複雜,當美國作為合作戰略中軸時,日韓產業鏈還能比較穩定。而當前在「美國優先」的利己主義原則下,美國作為美日韓戰略合作的中軸和基石作用正在坍塌,這或讓日韓之間的政治交惡更深更廣地影響了產業鏈合作。
楊達卿進一步談道:日韓是亞洲科技競爭高地,這個高地的構築也基於日韓兩國的長期互相協同,而日韓政治交惡撕裂了兩國在諸多領域的產業鏈協同,也將通過產業鏈,把負效應傳導給整個東亞地區乃至全球相關領域。比如:韓國存儲器和面板生產受阻,將波及下遊客戶,包括中國的華為、OPPO、vivo,日本的索尼,以及美國的蘋果。
所以,即便是中國有望獲得漁翁之利,但也同樣面臨要承受日韓大戰帶來的負面效應。
下一步,如果日韓關係持續惡化,不僅給東亞經貿格局帶來不確定性,也將殃及中日韓自貿區談判。
全球性數字產業鏈轉型,中國已現「磁吸效應」
顯然,日韓貿易摩擦不僅使韓國深受其害,也打擊了日本出口企業,同時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影響,全球相關產業價值鏈也將大概率重新洗牌。
實際上,全球產業鏈已經在向數位化產業鏈演變,在演變過程中,順應數字產業鏈新規則,並擁有需求側優勢或佔據供給側優勢的國家及區域或將先勝。
其中,中國、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因為有更龐大的需求基礎和應用場景,必然憑藉需求側優勢吸附全球資源集聚。
楊達卿告訴《中外管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是,中國首倡並推進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價值觀,更符合扁平化的數字產業鏈世界所需要的價值觀。中國推進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需要數字產業鏈做支撐,也將為數字產業鏈提供土壤,而奉行「美國優先」原則的美國所秉持的單邊主義,及其構築的鏈主至上的傳統產業鏈,將被逐漸摒棄。同時,中國擁有目前全球最完善的全產業產業鏈體系和最豐富、最開放的數字產業鏈試驗場,必然吸引全球各類優勢生產要素集聚中國,形成影響全球產業鏈的「磁吸效應」。
未來,推進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一方面擁有龐大需求帶來的「訂單話語權」,可以影響日韓產業鏈,另一方面作為諸多高端領域的領跑者,也將影響日韓產業鏈,從而成為修復日韓產業鏈戰略合作的「新中軸」。
「齒輪效應」下,中國企業的機會
日韓相爭,中國得利。短期來看,中國的確可以迎來一些轉單利好。事實上,目前看日韓兩國也都很默契的瞄準了中國的科技市場,尤其日本對韓國「斷供」,給中國產品進入韓國市場提供了機會。比如:韓國三星等公司開始在中國尋求替代廠家,而且已經正式將中國氟化氫材料納入生產線。部分日本供應商也在想辦法規避管制,意圖將中國當做中轉站,以實現向韓國半導體企業出口原材料。
楊達卿表示:數字經濟環境下的全球產業鏈合作,因為更深入更精細,形成相互咬合互動的「齒輪效應」,無視商業規則的政治操作,不只是造成相互的傷害,還可能帶來自身部分產業齒輪的逆轉。
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是動態發展的,日本單方面阻斷與供給韓國的產業鏈,雖然給韓國造成短期陣痛,但隨著韓方企業在全球與新合作夥伴,形成新的齒輪互動,日本的行為就會淪為產業鏈上的「自殺性襲擊」。因為沒有韓國企業高端需求側的拉動,日本在半導體供給側的持續升級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
所以,在日韓交惡影響全球產業鏈的環境下,新的經濟局勢正在形成,兩國若想實現互惠,指望強大對手施捨一個最惠國待遇白名單,終究是靠不住的。
楊達卿認為:中國企業要佔據數字產業鏈高地,要秉持符合大勢的義利觀。因為產業鏈合作最終目的是「降本、增效、提質」,其實現路徑要靠「整體協同、全局優化」。而要推進產業鏈上下遊整體協同,一是要靠義的驅動。美國推行「美國優先」恃強凌弱,做了錯誤的示範,不僅失守了義的高地,而且被日本錯誤效仿。二靠利的驅動。中國企業是要堅持利他主義,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推進產業鏈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