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古代稱為拋射兵器。弓和弩都是發射箭的工具。弓箭是原始社會人們從打獵的實踐中發明的。開始他們用石塊、木棒投擊野獸,但扔的距離近,不容易打著。後來他們逐漸積累了經驗,將樹枝彎起來用繩子繃緊做成弓,將木棒的頭部削尖了做成箭,利用繩子的彈力將箭射出去,這就是最原始的弓箭。
後來自從有了戰爭以後,弓箭就成了軍隊作戰的主要兵器了,製作弓箭的技術也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嚴。據說到春秋時期,做一張好的弓有的需要3年時間才能完成。戰國時期有個叫楚琴氏的人,他為了使弓在發射箭時具有相對的穩固性,就在弓上加上了一個臂,並將這種弓取名叫「弩」,做得很精巧,它的外面有個匣子,匣內的前面有掛弦的鉤,匣的下面有扳機。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對準目標後,一扣扳機,箭就射出去了。這樣射得既遠又準。
弩出現後,各個朝代都不斷地進行改進。三國時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原來弩的基礎上,製作了一種新式連弩,叫做「元戎」,發射的箭是用鐵製成的。這種連弩是在一個弩槽裡, 1次可放進10支箭,由1個孔向外射出。只要把十支箭都裝好了,張好弓,扣一下扳機就射出1支箭,大大提高了發射速度。諸葛亮曾經用這種新式連弩,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蜀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帶領人馬第四次北伐魏國,前進到祁山(今甘肅東南部)。魏國派大將司馬懿帶領大軍迎戰。諸葛亮就派兵在上邦(今甘肅天水)打敗了魏國將領郭淮的部隊,搶收小麥,充實了軍糧。接著就向東進軍,找機會和司馬懿決戰。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不敢和他交戰,只是將兵馬駐紮在險要的地方堅守。諸葛亮又以假退兵,引誘司馬懿出兵。結果司馬懿帶著兵馬只是跟在諸葛亮的後面,並不主動進攻。張合見司馬懿這樣怕諸葛亮,不耐煩了,一再請求要與諸葛亮決戰。司馬懿說服不了他,就硬著頭皮決定和諸葛亮交戰。結果,先鋒人馬一出擊,就被諸葛亮的部將魏延打得一敗塗地。
諸葛亮正準備乘勝大舉進攻司馬懿,因運糧官李嚴失職,糧食供應不上,只得停止進攻,撤退回師。張合帶了人馬緊緊追擊。諸葛亮退到木門(今甘肅天水南)後,派一部分連弩手埋伏在要道處,大隊人馬仍繼續撤退。待張合的人馬進入伏擊圈後,連弩手們在一聲號令下,萬箭齊發。張合是魏國的著名戰將。他使用雙刀,武藝高超,將刀舞起來,能使周身上下、前後左右連成一團白光,水潑不進。作戰時,敵方的冷槍暗箭都傷不了他。可是這次他遇到了諸葛亮的連弩手伏擊,卻招架不住了,開始還從容自如,將射來的箭叮叮哨齧地一一擋落在地。但因連弩的發射速度快,又集中對付他,因此只要他的雙刀稍出一點空檔,箭就會鑽進來。最後終因體力不支,顧得前面,顧不上後面,顧得上面,顧不了下面,連中數箭而死亡。張邰的部下見主將死了,爭相奔走逃命了。諸葛亮帶著人馬,從容地退回了漢中。
由此可見弓弩字在古代殺傷力有多大!可是明朝以後,火器取代了弓弩在部隊中的位置,相對的弓弩的發展也陷入了停止狀態。隨著世界發展,曾經領先世界的中國的弓弩,也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