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對「製造之外」的狂想,都是對人類現今境遇的反思。期待在這裡,你能逃離一切,看到自己。你是「製造之外」的觀者,是藝術的參與者,也是藝術品本身。
現代人的生活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場巨大的消費遊戲。欲望升騰,人類、消費品、製造美學在當下的世界建立起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製造之外」試圖通過藝術的方式逃離這段關係。
2019年11月1日火爆京滬的當代藝術大展WAVELENGTH:製造之外在深圳雅昌藝術館盛大開幕。28個藝術空間,30位國際藝術家為深圳完美呈現了他們的最新作品。2200+平的超大展區,為觀眾帶來超值的當代藝術體驗。
(上)「克裡斯託世界Crystal World 羅葦 中國 」當你行徑在真實與虛構交匯克裡斯託的世界中,能看到藝術家不斷的自我探索與多元的創作;你的到來也帶來了新的能量,連結你成為了它的一部分。
(下)「貪食蛇的寓言 The Fable of the Snake 徐振邦 中國」「貪食蛇的寓言」用錫箔管模擬貪食蛇的軀體在空間中及平面上不斷地延伸。「貪食蛇」將自身的長度延伸到極致,充滿整個畫面,最後頭尾相接通關。
展覽分為「危險品」存放區、「返工」區、「廢料」區、「不良品」區四大主題展區,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通過裝置、雕塑、繪畫、新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充分發揮物質、材料的反敘事力,重塑習以為常的生活場域及生態系統,並藉此探討消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社會議題。
她的工作是基於裝置,每件作品都是自發的空間幹預。通過黑光燈照明與細繩的結構組織,將虛擬化視野落地實現;通過光線結構搭建描繪初步的數位化渲染。呈現屏幕背後的虛擬世界,試圖呈現當代虛擬結構並探討是什么元素讓虛擬的幻象成為現實。
以解離知覺為工具,Aysha的作品將呈現通過透視法所產生的變形矩形。三維的、二維的幻象,跟隨觀眾的動作,分解和重組、轉換並推進。
「The First Analogue 第一模擬」艾莎·哈姆達。艾莎·哈姆達(Aysha Hamouda)1991年出生於瑞士,錫拉丘茲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她曾在德國、瑞士和美國展出過她的作品。
本次展覽的作品「第一模擬」是關注「身體」的裝置。「第一模擬」利用紅色作為隱喻框架來考慮科技如何在人類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上進行交互,整合和轉換人類感知。
作品跟隨觀眾的移動而分解和重組、轉換並推進。這種感知網絡也會激發出一種方向感迷失的體驗。觀眾無法控制自己的視野,個人在缺乏深度感的環境中的移動也受到挑戰。
本次是TUBE第一次在中國呈現,由藝術家Rejane Cantoni在現場參與搭建完成。
Rejane Cantoni,生於1961年,是來自巴西聖保羅的一位藝術家。她擁有兩個聖保羅大學的藝術領域博士後,聖保羅天主教大學的傳播學和符號學博士學位以及日內瓦的信息系統高級研究計劃的碩士學位。
「TUBE管」瑞簡·坎託尼。瑞簡·坎託尼(Rejane Cantoni)和萊奧納多·克萊森緹(Leonardo Crescenti)自2005年以來就一直以藝術家組合的身份合作。他們在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舉辦過多次展覽。
自1987年以來,Rejane Cantoni一直使用設備和技術研發沉浸式裝置,用於在自然和自動化環境中獲取和處理數據。TUBE作為雕塑旨在將訪客浸入景觀中。
在TUBE的一端,投影屏幕顯示了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深圳的城市天際線。訪客們可以同時進入雕塑並進行互動。參觀者在充滿反射的世界中遊走、定位、穿過TUBE。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藝術家都有連接兩個氣球的想法。他在其他當前運行的項目之間找到了空閒時間,購買了兩個氣球,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它是如此樸實而又神奇!由兩個非常簡單且好玩的物體相互對立帶來了一種獨特的童趣般的發現感。這個經歷讓藝術家越來越意識到,「簡單即神跡」。
「Black ballons 黑色氣球」塔道瑟恩(Tadaocern)出生於1982年,工作生活於立陶宛維爾紐斯。維爾紐斯格迪米納斯技術大學的建築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其裝置關注對空間和物體的內在關係,並用視覺藝術的形式表達。
被放置在特定的空間中後,氣球會將其分成許多相等的部分,並讓觀眾感覺到他們正在觀看增強現實的渲染。人們此前也許只能想像由數百個氣球組成的雕塑將如何對一個人走路時產生的風產生反應。一秒鐘後,構圖恢復到其先前的狀態,形成了看起來不現實的完美網格,這樣的視覺效果更像是由計算機生成的圖像,而非我們身處的現實。
Le Riche擁有開普敦大學米歇爾斯美術學院(優等生)的美術碩士學位。他主要從事雕塑和裝置作品,不局限於任何特定的媒介或藝術製作技能。
「彩虹屋」裝置是一個典型的南非白人家庭的起居室的奇異再現,1995年橄欖球世界盃決賽正在電視轉播中,這場比賽中南非的跳羚隊獲得了著名的勝利。家具上覆蓋著粉紅色的線,牆壁也由彩虹線組成,天花板密布上有150個覆蓋彩虹線的橄欖球。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同時通過彩色作品呈現一個明媚的彩虹世界。
「The Rainbow Room 彩虹屋」皮埃爾·李·裡奇(Pierre le Riche)出生於1986年,是一位來自南非的概念藝術家,現工作生活於開普敦。
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同時通過色彩繪畫作品「全息圖P1」「全息圖P2」「全息圖P3」,裝置作品「全息圖H12」和一萬針的刺繡作品「光譜」,與「彩虹屋」結合,呈現一個明媚的彩虹世界。
這個作品是藝術家接受男子氣概的一個比喻。「我小時候被迫去打橄欖球,我真的不願意。但是如果不打橄欖球,就不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孩。其實我是個不符合傳統觀念中有男子氣概的人。所以我用彩虹色的線編織在橄欖球上,這樣我比較能接受玩橄欖球。」
這是一次對物質、材料、生活場景的再定義,一場數位化時代下對人類境遇及社會生態的再探索,一種關乎消費主義新美學態度的再界定。更多藝術家的精彩作品,等你現場打卡!
(上)「The Last Word尾言 Illegal Art 美國」「尾言」的靈感來自商店櫥窗中的一塊蜂窩紙板以及耶路撒冷城中的哭牆(或稱西牆或科特爾)。這堵牆是希律大帝在公元前19年建造的大規模猶太廟宇遺蹟的全部。據說這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Mushammad)在升入天堂之前系上他的有翼馬的地方。
(下)「Uniform制服 克勞迪婭·卡薩裡諾 烏拉圭」「制服」系列創作於2008年,當時巴拉圭人到西班牙的非法移民現象蔚為壯觀。成千上萬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因此空著的制服停了下來,等待著。卡薩裡諾認為女性的身體被意識形態重重包裹,因而通過服裝來探討女性問題反而使之更容易被理解。她大量使用薄紗,這種透明紡織品·在西方社會的大部分儀式中都會出現,比如婚禮、哀悼。它的透明度如同服裝的一種隱喻:它覆蓋了身體,卻揭示了其它問題;這種「凝視」超越了服裝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