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2020-12-02 新浪探索

海洋生物的晝夜垂直遷移不僅塑造了海洋生態系統,也影響了地球的環境變化

  每天晚上,當太陽落到地平線之後時,一股生命的浪潮便從深海中湧起。這其中,有比米粒還小的甲殼動物,有透明的水母和血紅色的魷魚,還有在黑暗中發光的龐大燈籠魚群。

  它們來自寒冷的深海,都對浮遊生物異常貪婪。而且,它們的行程安排得很緊,因為當陽光重新照在海面上時,所有這些生物就必須再次回到黑暗中,以免被白天在海面上遊弋的掠食者吞噬。

  這場在光明與黑暗,溫暖與寒冷,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舞蹈」被稱為「晝夜垂直遷移」(diel vertical migration,簡稱DVM)。這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動物運動。無論是塞倫蓋蒂草原上的角馬,在北美大陸上遷徙的帝王蝶,還是穿越南極洲的企鵝,都不能與每天全球同步湧升的海洋生物遷移相提並論。

  當然,大多數人對這場遷移的了解還非常少,儘管DVM在吸收深海中的碳以及使我們吃的魚變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阿什維爾分校的海洋生物學家麗貝卡·赫爾姆(Rebecca Helm)說:「當你想到某種開放大洋裡生活的動物時,它很可能就經歷著某種形式的垂直遷移。」

  儘管海洋生物晝夜垂直遷移的模型細節可能很複雜,而且會因物種和地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隻橈足類動物可能只移動數米,而凝膠狀的海鞘可能會移動近1千米。不過,這種遷移的基礎似乎相當簡單——主要是關於陽光和食物。

  一整個白天,太陽光線一直在為海洋最上層的微小藻類——浮遊植物——提供能量基礎。這些生物雖然很小,但數量眾多,構成了食物鏈的基礎。它們滋養著無數的生命形式,小至幾毫米長的螃蟹幼體,大至汽車大小的鯨鯊。問題是,為了進行維持生命的光合作用,浮遊植物必須呆在水深200米以內的海洋表層,因為那是陽光能穿透的最遠距離。

  「你可以想想海洋的整個深度,可以發現,進行光合作用的這一層就像蘋果的表皮——它太薄了,」麗貝卡·赫爾姆說,「因此,為了充分利用這片富饒的區域,海洋中的生物必須遷移到這裡,收集所有的食物。」

  我們很難直觀地理解到底有多少動物參與了這種日常遷移,但可以這麼來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用水下聲納來探測德國U型潛艇時,海軍的回聲探測器一直顯示海面下大約120米到180米之間有一個「固體層」。起初,科學家推斷聲納探測到了海底。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海床」一直在移動,晚上變淺,白天變深。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發現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假海底」,這個密集的「固體層」其實是由緊密聚集的大群蝦類、魷魚和管水母組成的。

  在加拿大卑詩省薩尼奇灣拍攝的回聲探測圖。磷蝦是一種類似蝦的小型甲殼動物,其種群形成了厚厚的一層,看起來幾乎就像堅實的海底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發現這些生命的聚集是如此有規律且可預測。最終,聲納研究者將此命名為「深海散射層」,即能夠散射或反射聲波的生物密集水平區域。這個散射層是如此之厚,以至於對敵方潛艇能否隱藏其中仍然有一些爭論。

  「很多科學研究都是由這些軍事人員推動的,他們的想法是,『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麗貝卡·赫爾姆說,「如果不是參與到這些水下的戰事中,我們或許還不知道這個奇怪的神秘層是什麼。」

  當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掌握了大量關於海洋的知識,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描繪了更加複雜的海洋生命圖景。例如,儘管晝夜垂直遷移主要是一種生物現象,但它也受到物理學的影響。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物理海洋學家菲利普·霍斯古德(Philip Hosegood)表示,浮遊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最大深度是由水的清澈度等因素決定的。而水的清澈度又是一系列其他變量決定的,比如水溫、風速、潮汐、洋流、鹽度和光照等。「海洋是一個三維空間,」霍斯古德說,「當然,實際上,它是四維的,因為它不僅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變化,還會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

  如果你對流體動力學有一些了解,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微型生物遷移的距離。水獺、章魚甚至人類都可以在水中滑行,阻力相對較小,但生物體積越小,克服水的天然黏性就越困難(這就是為什麼螞蟻會被困在水面上,而我們能在水池中自由遊動的原因,這一切都要歸結於雷諾數的不同)。對於顆粒大小的浮遊動物來說,在水中遊泳就像一個人在糖蜜中划槳一樣——而且這些生物每天要在一百多米深的海水中來回跋涉!

  儘管在浮遊生物生長的任何地方,都有某種形式的晝夜垂直遷移現象發生,但仍然有許多謎團尚未揭開。例如,許多動物會進行逆向晝夜垂直遷移,即它們在白天遷移到有陽光的地方,在晚上離開則離開水面。甚至在一個物種內部,也會因地點的不同而發生遷移行為的變化。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鯊魚研究者薩米·安傑伊扎克(Sammy Andrzejaczek)在2019年與人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大型魚類垂直運動的綜述。「珊瑚礁鬼蝠鱝可以進行正常的晝夜垂直遷移,比如在查戈斯群島等地,白天遊向深處,晚上遊向淺層,」他說,「但在一些地區,它們的行為正好相反,比如在紅海和塞席爾。」

  當然,晝夜垂直遷移不僅對蝠鱝等濾食性動物很重要,對食物網各個層次上的動物也很重要。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動物;動物越大,捕食它的掠食者也會越大。安傑伊扎克所在的團隊主要研究一些鯊魚物種如何通過橫向遷移來捕食晝夜垂直遷移的魚類,特別是金槍魚。倫敦動物學會的海洋生物學家、安傑伊扎克的同事大衛·科尼克(David Curnick)說:「鐮狀真鯊似乎白天就呆在海底山附近,晚上才出去覓食。」

  這意味著,海洋動物不僅會上下遷移,而且會橫向遷移,從相對安全的區域遷移到生產力較高的區域。也許最有趣的一點是,在海洋表面這薄薄的一層中發生的事情,對上面和下面的世界都有影響。

  麗貝卡·赫爾姆表示,當所有這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在表面進行光合作用時,它們會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當它們被吃掉的時候,這些碳又會被帶到深海。

  事實上,科學家在2019年創建了一個模型來確定究竟有多少碳通過晝夜垂直遷移的方式沉積到深海。他們發現,那些魷魚、稚魚和蝦類幼體每年能將1拍克(Pg,1拍克=10^15克,即10億噸)的碳帶到海底深處。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生物海洋學家、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凱文·阿奇博爾德(Kevin Archibald)說:「美國路上行駛的所有車輛每年大約產生1.5拍克的碳。」也就是說,海洋生物的晝夜垂直遷移抵消了美國汽車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二。

  阿奇博爾德表示,晝夜垂直遷移只佔海洋捕獲的碳總量的16%。其他的貢獻因素包括自然的水運動、下沉的浮遊植物細胞和海洋動物的糞便——在海洋的尺度上確實是規模龐大的現象。當然,糞便的下沉也會受到晝夜垂直遷移的重要影響。晝夜垂直遷移還加速了營養物質消化的速度。一些研究表明,晝夜垂直遷移將營養物質運送到深海的速度要比這些物質自身下沉的速度快一個數量級。正是由於海洋生物的晝夜垂直遷移,這些物質才能能夠更快地到達深海,而不是無休無止地漂流。

  晝夜垂直遷移也意味著,許多從未接觸陽光的海底生物歸根結底也依賴著太陽。事實上,我們和它們並沒有太大不同。儘管我們在有生之年基本上都無法見證這些活動,但海洋生命的垂直遷移既為我們提供了食物,也在迅速變化的地球氣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變化的氣候也將會影響晝夜垂直遷移,儘管確切的影響方式仍然未知。較高的水溫可能會降熱帶海區的晝夜垂直遷移活動,這些海域本來的遷移活動就沒那麼活躍;而在兩極等寒冷地區,晝夜垂直遷移活動會規模更大、更活躍。當然,不確定的問題還非常多,科學家們仍需要更進一步研究晝夜垂直遷移的機制。儘管大多數人只是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但不得不說,我們還是應該對那些每天來回跋涉的海洋生物心存感激。(任天)

相關焦點

  • 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來源:新浪科技海洋生物的晝夜垂直遷移不僅塑造了海洋生態系統,也影響了地球的環境變化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日消息,每天晚上,當太陽落到地平線之後時,一股生命的浪潮便從深海中湧起。這其中,有比米粒還小的甲殼動物,有透明的水母和血紅色的魷魚,還有在黑暗中發光的龐大燈籠魚群。
  • 地球上每天存在的幾個奇蹟
    有時候,我們很難注意到那些微小的奇蹟,但是儘管它們很難被發現,但實際上它們就在我們身邊。正如詩人沃爾特 · 惠特曼所說: 「光明和黑暗的每一刻都是一個奇蹟。」看看你的周圍: 我們的自然世界充滿了微小的奇蹟。如果你足夠仔細地觀察,地面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構成了令人驚嘆的美麗,就像每一片從天而降的雪花把地球銀裝素裹一樣。1.
  • 《地球脈動 第二季》這部紀錄片讓我們都知道了大自然的神奇
    面對大自然的雄渾壯美、面對地球生物的生命奇蹟,小編我認為只有唯鏡頭的才可以表現出才讓我們感受到心靈的衝擊與震撼,影片的美妙真是不可多得的,甚至每一幀都有抓圖的衝動,磅礴大氣的配樂更襯託出大自然及生命的偉大。觀影過程中心底每每升起對本片攝製人員深深的敬意及由衷的感激。信天翁成群歸來的時候,它知道一天就要結束了,這個島上有三百萬隻鳥,但它在乎的只有那一隻。
  • 科學家使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的海洋動物遷徙
    >,這項研究每天進行兩次。,通常會想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成群牛羚等動物,但海洋動物的遷徙卻有所不同。海洋中的動物每天進行兩次(日出和日落時)大規模的運動。就數量和生物量而言,它被稱為「晝夜垂直遷移」(DVM)(DVM),是已知最大的海洋動物遷移。進行DVM的包括磷蝦,魷魚,幼蟹和小魚等種類繁多的動物,但由於這些動物很小-大多是微觀的,因此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它。簡單地說,在晚上,一些海洋動物會上升到海洋表面附近,以微小的浮遊生物為食。
  • 地球危險了?貓科動物集體向高處遷移,學者:引起重視
    相信現在一定都是有許多的人能夠感受到了,隨著我們現在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我們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現在人們所生活的地球環境其實和以前相比較來說都是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的,可以說我們現在的地球環境已經和以前相比是大不相同了。
  • 走進大自然,用什麼方式給孩子「最野」的自然
    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在跟你分享它的秘密,在不知名的花兒,在稀奇古怪的昆蟲裡,在潺潺溪流飛瀑下,大自然蘊藏無限神奇。一起走出鋼筋水泥房,深入大自然,探路而行,可以嗅香草,識新物,透過植物認識世界從自然的微末處觀察物種的生存繁衍,從宏觀的生態角度洞察大自然的生存智慧。
  • 世界10大自然人文奇蹟,中國有三處上榜!你都去過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觀相輔相成,熠熠生輝。一起來看看這讓人嘆為觀止的十大自然人文奇蹟吧。秦兵馬俑俑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被賦予了守衛秦始皇陵寢的含義,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座實物豐碑,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都在長城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神奇的動物,魔法生物與大自然奇蹟
    神奇的動物,魔法生物與大自然奇蹟 翻譯:水鳶uan,米櫻陌莜 神話中的動物猛獸的神秘和奇妙從古至今都一直吸引著作家和藝術家們,而這些生物起源的靈感往往來自於現實中大自然中的生命奇觀。
  • 地球危險了?貓科動物集體向高處遷移,專家: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雖然很多人質疑全球變暖只不過是「偽科學」,認為地球壓根沒有變暖,但地球上種種事實卻已經在明確顯示出了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痕跡
  • NASA首次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的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
    舉個例子,現如今的歐洲可以做出精確的沙塵、火山灰和城市霧霾的準確報導,這大部分都得益於整個歐洲的環境雷射雷達探測網絡。  近來,美國宇航局(NASA)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是首次利用太空雷射追蹤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的一次全球性研究,這項研究每天進行兩次。利用2006年發射的「雲-氣溶膠雷射雷達與紅外探路者衛星觀測」(CALIPSO)衛星,這項歷時10年的空前研究可能會提供有關地球氣候的新見解。
  • 如何在家親近大自然
    全片展示了不同大洲上動物的生活,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在觀影的時候都能感受到自然的宏大和迷人。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和海洋,水下拍攝時長達到6000多個小時。小奇今天給大家再推薦兩本記錄美麗大自然的書:《植物博物館》與《動物動物館》,光是看介紹的插圖就已經美得令人心動。
  • 《地球:神奇的一天》首映 成龍:從動物身上學到很多
    騰訊娛樂訊(文/郭千華 攝像/張超)8月1日,BBC神級紀錄片《地球》的續作《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京舉辦全球首映發布會
  • 疫情剛好轉,索馬利亞又爆發「X病毒」,危及70億生命的災難正在上演
    每一場災難的背後都會有一個真兇,真兇有可能是大自然,也有可能是野生動物,但如果繼續調查下去就會發現,幾乎每一場災難的背後真兇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危及70億生命的災難正在上演】 對於人類發展威脅最大的莫過於疫情病毒,我們人類對於大自然是有限的,目前全世界只發現了不到6000種病毒,而且還不包含今年爆發的新冠肺炎和x疾病,對於專家而言,這6000種已知病毒遠遠是冰山一角。
  • 角馬在狂奔,猩猩在招手,在非洲旅行遇見狂野動物城
    其中,馬賽馬拉作為肯亞最大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每一個去肯亞旅行的人都不可不去的地方。尤其是在每年的旱季(東非赤道地區一年僅有兩季:3月至6月的雨季,7月至來年2月的旱季),都會上演一場恢弘的野生動物遷徙大戲。百萬生靈浩浩蕩蕩,逐水草而遷移,是人生難得一次目睹自然奇蹟的機會。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地球每天被「吞噬」幾千萬噸海水,都到哪裡去了?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200萬年,在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我們的痕跡。很多人可能會感覺地球對人類已經沒有秘密。其實,地球上還有很多人類未知的東西,就像地球內部,每天都會吞噬幾千萬噸海水。肯定很多人會想,地球為什麼每天會吞噬這麼水,這些水最後都到哪去了?
  • 孩子化身為海洋動物,將如何遨遊海底,與海洋生物交流呢?
    在這套書共40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不同的海洋生物作為主角。孩子們化身為海洋動物,遨遊海底,與海洋生物交流。另外,附贈兩個彩蛋。相當多科普書難以清楚解釋的珊瑚,《海洋X計劃》是這樣解釋的:「珊瑚蟲就像是海底最偉大的建築師。據說,每四種洋生物中,就有一種居住在珊瑚蟲建造的珊瑚礁裡。」作者這樣描述座頭鯨的巨大,「如果座頭鯨張開胸鰭,那將是地球上最大的擁抱。如果座頭鯨發起脾氣來,那對巨大的胸鰭也能甩出地球上最大的耳光。」
  • 病毒塑造世界
    人類認為自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於是劍齒虎滅絕了,紐西蘭恐鳥消失了,瀕危的巨型動物數之不盡。但是,新冠病毒告訴人類,他們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獵物。現代的很多傳染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包括新冠肺炎和愛滋病,以及1918年到1920年間暴發的流感,那次流感導致的死亡人數比一戰的死亡人數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