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使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的海洋動物遷徙

2020-11-27 cnBeta

美國宇航局(NASA)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是首次利用太空雷射追蹤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的一次全球性研究,這項研究每天進行兩次。利用2006年發射的「雲-氣溶膠雷射雷達與紅外探路者衛星觀測」(CALIPSO)衛星,這項歷時10年的空前研究可能會提供有關地球氣候的新見解。

當我們想到動物遷徙時,通常會想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成群牛羚等動物,但海洋動物的遷徙卻有所不同。海洋中的動物每天進行兩次(日出和日落時)大規模的運動。就數量和生物量而言,它被稱為「晝夜垂直遷移」(DVM)(DVM),是已知最大的海洋動物遷移。進行DVM的包括磷蝦,魷魚,幼蟹和小魚等種類繁多的動物,但由於這些動物很小-大多是微觀的,因此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它。

簡單地說,在晚上,一些海洋動物會上升到海洋表面附近,以微小的浮遊生物為食。而在日出之前,這些動物會潛入海洋深處,躲在黑暗水域中。這項巨大的遷移活動在許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NASA和CNES從2008年至2017年使用CALIPSO光探測與測距(LIDAR)雷射對這些現象進行探測和研究。

研究負責人、俄勒岡州立大學科瓦利斯分校的高級研究員Mike Behrenfeld教授表示說:「來自太空的雷射雷達允許我們做的是每16天在全球範圍內對這些遷徙的動物進行一次採樣,持續長達十年。我們從未有過如此廣泛的全球報導,那些無法讓我們研究這些動物的行為,分布和數量。」

幾十年來,世界主要海軍一直想了解更多有關這一層遷徙動物的信息,因為它非常嘈雜,並且能反射聲納信號,這使其成為潛艇隱藏的理想場所。此外,浮遊動物是大型魚類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較大的DVM信號表示該地區可以維持較大的魚類種群。

DVM在氣候方面也很重要。由於浮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捕獲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當浮遊動物吃掉它們時,它們會將這些碳帶到深海中,當動物排便或死亡時,碳會被捕獲。結果可能是了解地球碳循環及其如何影響氣候模型的重要因素。

Behrenfeld表示:「這些建模人員還沒有一個用於校準這些模型的全局數據集,可以告訴他們這些遷移在哪裡最重要,它們在哪裡最豐富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新的衛星數據為我們提供了將衛星觀測與模型相結合的機會,並且可以更好地量化這種巨大的動物遷徙對地球碳循環的影響。」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上。

相關焦點

  • NASA首次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的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
    CALIPSO衛星,資料圖  基於使用平臺,環境監測類雷射雷達可分為地基、機載、船載和星載這幾種。  近來,美國宇航局(NASA)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是首次利用太空雷射追蹤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的一次全球性研究,這項研究每天進行兩次。利用2006年發射的「雲-氣溶膠雷射雷達與紅外探路者衛星觀測」(CALIPSO)衛星,這項歷時10年的空前研究可能會提供有關地球氣候的新見解。
  • 圖集:動物對地球的敬意 史詩般的動物遷徙
    你知道有些動物為了食物竟然會爬行環繞地球,而有些動物為了躲避嚴寒,甚至可以飛越所有的海洋嗎?這是動物對地球的敬意。  你知道動物為什麼要遷徙嗎?你知道有些動物為了食物竟然會爬行環繞地球,而有些動物為了躲避嚴寒尋找一個溫暖的環境,甚至可以飛越所有的海洋嗎?在科學家的眼中,史詩般的動物遷徙充滿了對地球的敬意。
  • 雷射雷達成探測海洋更深處的「眼睛」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4日電 (實習記者盧子建)日前,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與歐道明大學共同在《應用光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他們用雷射雷達來探測藻類和測量相關指標,能探測的海洋深度最高可達衛星遙感測量的3倍。
  • 科學家找到能在白天追蹤太空垃圾的新方法
    據外媒報導,當仰望夜空時你可能看不到太空垃圾,但現在確它們正在繞著地球旋轉。報廢的衛星碎片、廢棄的火箭級和其他人造碎片像一個巨大的垃圾泡沫一樣環繞著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追蹤這些物體的位置對於工作衛星的安全以及人員任務甚至對於它們對國際空間站構成的危險都是必要的。
  • NASA利用多束雷射雷達高度計測量冰層高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機載試驗多束雷射雷達高度計(MABEL)的最新成果表明,光子計數技術將有助於研究人員追蹤地球冰凍區的融化或生長。2012年4月,一架高空飛機飛過冰封的北冰洋和被積雪覆蓋的格陵蘭島,開始了首個使用最新雷射技術從太空測量地球高程的極地試驗。MABEL是一種機載試驗臺測試儀器,用來模擬2017年NASA計劃發射的冰、雲和陸地高程衛星(ICESat-2)。
  • 紅外與雷射工程 第2期:小型高光譜圖譜儀與雷射雷達及其海洋應用
    小型高光譜圖譜儀與雷射雷達及其海洋應用何賽靈浙江大學文章摘要海洋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一環,但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和開採容易對其造成嚴重破壞,如油氣開採過程造成的大面積溢油、汙染和赤潮爆發等。高光譜成像技術可以同時獲取圖像信息與高分辨光譜信息,在海洋原位探測上具有重大應用。文中綜述了在小型高光譜圖譜儀與雷射雷達及其在海洋應用上的部分近期工作。小型高光譜圖譜儀結合螢光技術,實現了溢油種類的分類和油膜厚度的估計。多模式高光譜海洋原位探測系統可以工作於普通反射或透射成像、望遠成像、顯微成像三種模式,實現了海洋不同藻類及魚類傳染病載體孢囊的高光譜探測。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我們最開始沒有直接將技術難度最大的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技術應用於海洋,而是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先研製了一套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經過多次海試實驗,其可靠性得到了驗證。然而,團隊發現這種雷射雷達限制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探測精度較低。在大氣領域,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就是採用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技術,那麼在海洋中可不可以採用這種方案呢?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我們最開始沒有直接將技術難度最大的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技術應用於海洋,而是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先研製了一套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經過多次海試實驗,其可靠性得到了驗證。然而,團隊發現這種雷射雷達限制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探測精度較低。在大氣領域,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就是採用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技術,那麼在海洋中可不可以採用這種方案呢?
  • 英科學家:北極燕鷗遷徙距離最長 雙程抵地球兩倍周長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6月7日報導,據一個科學家小組研究,來自英國諾森伯蘭法恩群島的北極燕鷗遷徙距離為世界最長。從繁殖地到南極洲再返回,這個過程長達59650英裡,比地球周長的兩倍還長。據悉,北極燕鷗是一種很小的鳥,體重僅有100g,壽命長達15到30年,這也意味著它們一生中會飛行3百萬公裡左右,大概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4倍。
  • 從太空看地球,美得窒息了
    太多影視劇的開頭,都會選擇從地球視角延展到外太空。但你曾俯瞰過地球嗎?由上至下,看清地球上的每一條紋理。四季變化,動物遷徙,想尋找別樣的世界,如今從太空回望時才發現,最獨特美妙的世界,正是我們的家園」從太空看地球,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河水湧入到白令海中。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2017年,博世推出了兼顧雷射掃描和投影的BML050方案,包括兩個MEMS微鏡,可用於交互式投影儀。有新聞報導博世將在2020年前銷售雷射雷達,暫時無法判斷是基於MEMS還是其他技術。奧迪的矩陣式雷射車燈,使用微鏡(DMD)來控制雷射方向,順便做雷射雷達也不錯,不需要再給Ibeo的雷射雷達騰地方了。
  • 外太空一道雷射,探測5百米水下美軍潛艇?為反潛,我國找到奇招
    半個多世紀以來,各國海軍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使用雷射雷達的技術,來探測潛艇。從理論上講,當雷射束撞擊潛艇時,一些脈衝會反彈回來。然後通過傳感器拾取,並通過計算機分析,就能確定目標的位置,速度和三維形狀。 但挑戰依然存在,雷射雷達技術會受到雷射設備功率限制以及雲霧甚至海洋動物的影響
  • 科學家推斷大白鯊遷徙深海捕食巨型烏賊
    北京時間3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白鯊和巨型烏賊都是令人談之色變的海洋怪物,人們唯恐避之不及。不過,當兩者相遇時會是什麼樣?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生活在加州海岸附近海域的大白鯊遷徙1600英裡(約2600公裡),到太平洋深處同巨型烏賊開戰。 幾乎沒有其他海洋生物像大白鯊和巨型烏賊一樣籠罩著原始的神秘色彩。
  • 研究人員用雷射雷達定位入侵魚類 保護自有珍稀品種
    根據最新的研究,利用一款裝載在飛機上的儀器,可以趁非本地魚類來到淺水區產卵的短短幾周內,提供更快的方式來定位和捕捉它們。從飛機上「掃描」黃石湖,搜索入侵的湖鱒魚該儀器使用基於光成像技術的雷射雷達(LiDAR),可以幫助湖泊管理人員以較低的成本在大範圍的區域內捕撈入侵魚類,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每年花費在湖鱒魚控制上的約200萬美元經費。
  • 最大規模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
    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曾不止一次的發生在地球生命的歷史舞臺上,每一次這樣的事件都將本已高度多樣化的生物種群銳減到最低程度,每一次事件也都無一例外地改變了生物進化的進程。在眾多滅絕事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僅在短短數千年內,約四分之三的陸地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盡數消失。
  • 青島畫海底地形圖 用上神器機載雷射雷達(圖)
    在這次號稱史上最大規模測繪中,機載雷射雷達、船載三維雷射掃描等全世界最先進的測繪技術手段紛紛派上用場,幾百平方公里海域和灘涂短短一上午就測出最精確的數據。    改變沿海測繪局面    據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此前曾多次進行過一些海岸線測繪工程,但大多是局部、間斷、參照標準不統一的,這樣就影響了地圖測繪的精確度。
  • 全球海洋溫度上升 生物在向兩極方向遷徙
    一項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洋溫度上升,海洋物種正以平均每年約6千米的速度向地球兩極靠近。此前,我們知道,隨著全球變暖,致使環境條件改變,已經迫使動物離開其原有的棲息地。然而,法國研究人員的分析顯示,海洋物種向極地遷移的速度是陸地物種的6倍。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從太空看地球,中國亮了
    衛星圖像上的橙色,被蔓延的深綠色所覆蓋。有衛星相機加持,科學家可以在全世界搜尋動物的蹤跡,在人類無法涉足的地方幫助保護野生動物。太空看地球,提供人類觀察動物的新視角。去發現那些因為短視而被忽略的困境,被遺落的生機。
  • 國際最新研究:雷射測距新成果可實現白天追蹤太空垃圾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項物理學研究的成果論文稱,太空垃圾雷射測距可以用來跟蹤太空垃圾、防止發生碰撞,奧地利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極大增加了太空垃圾雷射測距技術的使用時長——從一天中幾小時延長至大部分時間,這意味著太空垃圾雷射測距現在能在白晝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