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是雷射雷達技術全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本系列首發雷鋒網,來自公眾帳號嘯語,原創技術觀察,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傳送門:
一、特斯拉Autopilot系列事故最詳細梳理
二、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三、雷射雷達存廢之爭—技術路線盤點
四、論未來出行的商業模式
雷射雷達遲遲沒有在汽車領域大規模應用,原因顯然是幾萬美元的價格太貴了,可能比車還貴。很多人選擇鑽研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來取消雷射雷達,也有人選擇雷射雷達的廉價化。
目前雷射雷達價格高的原因包括了需求量少,組裝和調試成本高。Velodyne公司此前的機械旋轉式產品在車用雷射雷達領域佔據統治地位,後續推出混合固態的產品,成本有所降低,正在逐步研發純固態雷射雷達。Velodyne LiDAR獲得百度與福特1.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到2020年左右成本降至500美金。Waymo(谷歌自動駕駛)和Uber(收購自Otto)自研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嘗試會在後文提到。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中國公司也湧入低成本車用雷射雷達領域。
有公司傾向於取消機械旋轉結構、根本性降低雷射雷達成本的手段,方法之一就是利用MEMS微振鏡(MEMS指的是微機電系統),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利用半導體工藝生產。選擇這一路線的公司包括了:
荷蘭Innoluce公司(從飛利浦剝離,已經被著名汽車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全資收購),預計2018年量產,成本不超過100美元,在探測範圍和解析度方面超過其它固態雷射雷達,能夠實現白天單次發射探測距離250米、角解析度0.1°,雷射功率利用效率大於95%,使用的雷射器由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供應。英飛凌公司認為高速運算平臺只是系統的一小部分。
2016年底,研究超微型投影顯示和傳感技術的MicroVision公司,和意法半導體合作推廣雷射束掃描(LBS)技術,應用場景包括了雷射雷達,以及微型投影儀、VR、AR和HUD等市場。
曾經生產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歐姆龍,2017 年初開始在Opus提供的小型 MEMS 晶片基礎上,研發雷射雷達。
日本先鋒公司,利用原本用於掃描雷射影碟的光學頭,生產MEMS雷射雷達,「當訂單達到100萬,先鋒便可以把價格控制在100美元以下,預計會在2019年開始量產。」先鋒還與高精度地圖服務商HERE合作,測繪地圖。
2017年,博世推出了兼顧雷射掃描和投影的BML050方案,包括兩個MEMS微鏡,可用於交互式投影儀。有新聞報導博世將在2020年前銷售雷射雷達,暫時無法判斷是基於MEMS還是其他技術。
奧迪的矩陣式雷射車燈,使用微鏡(DMD)來控制雷射方向,順便做雷射雷達也不錯,不需要再給Ibeo的雷射雷達騰地方了。
雷射雷達創業公司 Luminar Technologies,從招聘信息推測,對機械旋轉或者MEMS方案的雷射雷達有興趣。
其他在微機械設計MEMS領域有技術積累的公司也有可能進入雷射雷達領域,或者成為核心零件供應商。
生活中最常見的幹涉例子是水波,兩處振動產生的水波相互疊加,有的方向兩列波互相增強,有的方向正好抵消,將這個原理放大,採用多個光源組成陣列,通過控制各光源發射的時間差,就能合成角度靈活,且精密可控的主光束,這就是相控陣的原理。
雷射雷達從機械轉動向聚束成形的進化趨勢與雷達完全相同:軍事上廣泛應用的相控陣雷達一般擁有上千個發射天線單元,通過調節波束合成的方式,可以改變雷達掃描的方向而不需要機械部件運轉,靈活性很高,適合應對高機動目標,還可發射窄波束作為電子戰天線。相控陣還可以用於把宇宙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傳回地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已經進行過這方面實驗。
固態雷射雷達的優點包括了:數據採集速度快,解析度高,對於溫度和振動的適應性強;通過波束控制,探測點(點雲)可以任意分布,例如在高速公路主要掃描前方遠處,對於側面稀疏掃描但並不完全忽略,在十字路口加強側面掃描。只能勻速旋轉的機械式雷射雷達是無法執行這種精細操作的。
固態雷射雷達的典型代表是美國的Quanergy公司,單面相控陣最大視角120度。預生產的S3雷射雷達計劃在2017年交貨,價格250美元,5年內低於 100 美元。最早搭載Quanergy雷射雷達感應器的車輛將在2018年面市。已經獲得了大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以及三星電子的戰略投資。Quanergy還在與Koito合作整合雷射雷達的汽車前照燈。
這張圖可以看到Quanergy用光源陣列來合成波束
Quanergy將固態雷射雷達的推薦方案與友商進行了對比,認為可以實現低於多攝像頭方案的傳感器成本。
2014年參與 Quanergy 種子輪和A輪的是特斯拉創始團隊Martin Eberhard等人組建的 Wardenclyffe Partners,當時Elon Musk是投資人之一。Wardenclyffe Partners的公開投資案例只有Quanergy一家。
2016年Quanergy收購了著名軍工企業雷神公司的人體跟蹤軟體,開始進軍安全行業。2017年3月,Quanergy申請參與川普總統的「美麗的邊境牆」計劃。Quanergy CEO認為安全行業的市場規模與汽車行業相當,試圖說服美國總統棄用混凝土,而選擇更便宜的 Q-Guard 虛擬圍欄。其他雷射雷達廠商沒有參與這個競爭。川普要求美墨邊境牆覆蓋建築和供電困難的沙漠、山脈等環境,同時生產太陽能電池板和儲能系統的特斯拉也可以參與給Quanergy的方案供電,當然要討好消費者的特斯拉大概不敢接這筆生意吧,已經有uber的教訓了。
法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2010年與德國雷射雷達供應商 Ibeo 合作開發並量產的SCALA高精度機械式雷射雷達,最大檢測距離為150m,法雷奧在此雷射雷達基礎上,加上Mobileye,開發了Cruise4U 自動駕駛解決方案。2016年採埃孚收購了Ibeo40%的股份,以幫助Ibeo研發固態雷射雷達,也在研究更高效的數據標定。
法雷奧的合作夥伴不止Ibeo,2014年法雷奧與加拿大的 LeddarTech 合作開發固態雷射雷達,由LeddarTech提供技術和專利,計劃2018年量產,照射距離最遠為100m。
雷射雷達技術提供商 LeddarTech 從加拿大國家光學研究所分離。該公司的 Leddar M16 固態雷射雷達,在參加 BattleBots 機器人格鬥比賽的 Chomp 機器人上得到了應用,Chomp藉助雷射雷達的精確測距,實現了氣壓錘的自動瞄準,成功幹掉了上屆冠軍Bite Force的武器傳動鏈條。這大概是目前為止,搭載固態雷射雷達的最著名機器人。在動輒被撞飛的激烈比賽當中,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可靠性值得懷疑(波士頓動力給旗下機器人配備的雷射雷達是機械旋轉式)。
2016年9月,LeddarTech 開賣模塊化 Vu8 固態雷射雷達,售價475美元,檢測距離215米。2017 CES上,LeddarTech展示了下一代LeddarCore晶片,支持MEMS微鏡和2D/3D Flash 雷射雷達。
TriLumina公司為雷射雷達提供高功率的可調製光源VCSEL,2016年獲得汽車供應商電裝的戰略投資。TriLumina在 2017 CES 展示了基於 LeddarCore IC 的256像素3D雷射雷達解決方案。
2015年 DARPA啟動了「模塊化光學孔徑構造模塊」(MOABB)項目,以研發超緊湊的光學雷達,實現100米遠距離處的3D成像,採用晶圓級加工工藝進行一體化集成,比手機攝像頭更小,典型場景是:「在直升機或無人機上檢測叢林下的狙擊手或坦克」。
MIT的片上雷射雷達(lidar-on-a-chip)項目,特點在於使用商用CMOS生產技術,連接雷射器的是橫截面為幾百納米的矽波導管(可以想像成極小的光纖),對其進行加熱來實現每個天線的光束相位控制。預計成本10美元,有可能封裝到機器人的指尖上。
TetraVue的高解析度雷射雷達,將標準的2D CMOS/CCD,結合新的飛行時間(TOF)模式,距離100米以上,低於200美元,投資者包括博世資本、三星、鴻海等。
以色列初創公司 Innoviz Technologies 的雷射雷達預計100美元,已經獲得900萬美元融資,並且與汽車供應商麥格納達成合作。表示其使用的方法與Quanergy或者MIT的不同,但是無法搜到其專利,具體細節和區別無從判斷。
Princeton Lightwave在2016年7月宣布進入車用雷射雷達領域,該公司擅長蓋革模式雷射雷達(Geiger-mode LiDAR),探測距離更遠,已經在航空測繪領域應用十幾年。
上海思嵐科技已經推出了面向掃地機器人的廉價雷射雷達,同時也在研究固態雷射雷達。
從無人機雷射雷達起家的北醒光子,正在研發多線長距和固態雷射雷達。
Blackmore開發的調頻連續波(FMCW)雷射雷達,並沒有採用最容易理解的主流飛行時間法(Time of Flight, ToF),而是通過測量反射波的頻率改變來測距,精度更高,原理與傳統雷達類似;通過分離都卜勒頻移,可以同時提供目標速度數據,不受霧、雨雪、灰塵影響。該公司獲得350萬美元A輪投資。
ADI亞德諾半導體從Vescent公司購買了可用於改變光束方向的液晶光導技術,還與提供固態照明模塊的TriLumina公司,合作開發低成本的汽車快閃雷射雷達模組。
初創公司Phantom Intelligence在與歐司朗光電半導體合作研製固態雷射雷達。
事實上有一些照明公司利用歐司朗的高功率紅外LED,實現了「燈 to 燈」的光通信。這讓人好奇,雷射雷達能否作為 DSRC 和 LTE-V2X 之外的補充性車際通信手段。
雷達用來通信不是異想天開,美國曾經測試過,利用F-22猛禽戰鬥機的 AN/APG-77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進行大容量實時通信,傳輸對於目前軍用數據鏈過大的未壓縮文件,而光在電磁波譜當中,頻率比無線電更高,所以可以做到巨大的潛在帶寬。
回到雷射雷達的話題。
2016年3月,德國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Continental)收購了 Advanced Scientific Concepts 的3D Flash雷射雷達業務,開發探測距離200米的高解析度3D Flash雷射雷達,2020年量產。
以色列初創公司 Oryx的相干光雷達(coherent optical radar)發射端採用長波太赫茲紅外雷射脈衝,天氣適應性強,沒有任何光束的轉向控制,核心競爭力在於接收端,不像其他雷射雷達那樣通過光電傳感器來偵測光線粒子,而是根據光的「波粒二象性」以波的形式使用納米天線陣列接收返回信號,並且進行相干處理,同時實現了都卜勒模式以檢測目標速度。檢測距離150米,預計100到250美元,已經完成1700萬美元A輪融資。
未完待續……
雷鋒網特約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