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雷達:智能汽車的下一仗

2020-12-06 遠川科技評論

作者:賈桂翀/許沁佩

編輯:陳帥/董指導

出品:遠川研究所製造組

最近資本市場,新能源「三傻」在大鬧華爾街,網際網路上也十分熱鬧,馬斯克何小鵬兩位創始人在社交平臺上吵了起來。

11月20日,在廣州車展上,小鵬汽車發布了一款「鵬翼版」全新P7,其CEO何小鵬透露明年將推出全球首款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產智能汽車。當晚馬斯克就在Twitter上嘲諷小鵬汽車軟體模仿特斯拉,隨後何小鵬則在微博強硬回懟,聲稱要將特斯拉打得找不著東。

去年馬斯克還吐槽「雷射雷達就像人身上長了一堆闌尾,闌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無意義的」,「任何依賴雷射雷達的公司都可能無疾而終」。按理說,雷射雷達已經不在馬斯克的視野範圍內了,為何卻在這個時候因為雷射雷達而親自上陣懟小鵬汽車呢?

有趣的是,在汽車圈子之外的華為也開始密集釋放關於量產車規級雷射雷達的消息。在今年廣州車展期間,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華為的雷射雷達已經成為車企搶購的爆品,並考慮在近期做一個雷射雷達產品的整體發布。

為何馬斯克要因為雷射雷達打口水仗,為何巨頭們紛紛盯著雷射雷達?這都要從汽車的智能駕駛說起。

在《速度與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茲·塞隆為了搶奪核武器發射裝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車智能駕駛系統,使得上千輛無人汽車組成了一支龐大的「殭屍車」軍團,在街頭攔截俄國國防部長的專車,汽車巨浪在街頭洶湧前進,畫面震撼。

那智能駕駛究竟怎樣實現的呢?

簡單的說,就是給常規車加上智能駕駛模塊,再連上通信網絡。這個模塊主要有三大核心功能:環境感知—計算決策—控制執行,分別對應於人的「眼睛-大腦-神經」。

它們的功能執行邏輯也很簡單,非常像人類:走在路上,首先眼睛發現對面走來了一個人,然後大腦去決策怎麼躲避這個人,最後是神經驅動肢體去繞開這個人。

智能汽車的眼睛主要是由攝像頭、雷射雷達、高精度地圖、GPS定位等構成,主要負責收集車身周邊信息,確定車輛的位置。

智能汽車的大腦是在收到了眼睛傳來的數據信息後,通過計算晶片+感知算法,去識別交通狀況,然後分析計算出最優的路線。

智能汽車的神經是基於大腦給出的決策結果,對制動系統、轉向系統、電機系統等下達指令,控制車輛運行狀態,執行駕駛路線。

而馬斯克和何小鵬的爭論點在於:應該主要用什麼來當眼睛,雷射雷達還是攝像頭?

視覺方案模仿的是人眼,主要是靠「看」,相當於一個二維照相機。雷達方案模仿的是蝙蝠,是立體的「掃」,相當於一個三維照相機。

視覺方案的好處在於,已經相對成熟。以攝像頭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等低成本元件,構成純視覺計算,可以滿足當前L2級自動駕駛的需求,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

但攝像頭拍下來的畢竟是二維圖像,相比三維信息更難挖掘,需要更強大的算法、大量數據的訓練和更長期的研發投入,並且會存在精度、穩定性和視野等方面的缺陷,暫時無法滿足L3級以上的自動駕駛要求。

雷達方案可以創建出清晰的3D圖像,通常看得更遠,看得更清晰,抗幹擾能力也更強,可以滿足L3級以上的自動駕駛要求,但成本也更高。通常以雷射雷達主導,配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元件,典型代表為谷歌Waymo、國內的百度Apollo。

根據結構,雷射雷達分為機械式、固態式和混合固態式三種,可以說是傳統版、高配版和市場版三種路線。

機械式雷射雷達當前技術最為成熟,通過機械旋轉360°掃描的方式收集信息,所以轉得越快,收集的信息越多。但因為裡面機械部件太多,調試裝配複雜,生產周期長,成本很難降低,並且機械部件在真實路況下比較容易損壞,難以符合車規的要求。

固態式雷射雷達屬於「高富帥」版,分為OPA和Flash兩種,都不需要機械部件,但當前技術都不成熟。前者技術原理和戰鬥機的相控陣雷達類似,量產成本很高。後者原理是快閃,可以一次性完成對整個場景的3D繪製。兩者都是明日之星,現在汽車還高攀不上。

當前,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是最有希望快速落地的方案,它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上,通過電路來控制旋轉,所以雷達本身不需要大幅旋轉,真實路況下不容易損壞,量產能力大幅提高,在晶片摩爾定律助力下,未來量產成本有望降低至數百美元。

隨著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普及,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諮詢機構Yole預計,2025年全球雷射雷達出貨量約470萬個,銷售額約61.9億美元。

雷射雷達看起來這麼美,為何各家車企卻並不見得對此有多狂熱呢?

說白了,現在車上裝雷射雷達,帳還是有點算不過來。

馬斯克曾說「雷射雷達,免費他都不用」,他想從算法上解決視覺信息的處理問題。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馬斯克認為車和道路都是為人類設計的,人的視覺加大腦處理信息的模式可以安全行駛,那麼自動駕駛也可以做到。雷達是人都不具有的感官,幹嘛要裝,這不是正常人拄拐杖,多此一舉嗎?

但更可能讓馬斯克看不上的原因是當前雷射雷達成本高昂,是視覺解決方案的十倍以上。以Velodyne的雷射雷達為例,16線束的雷射雷達需要約4千美元,64線束的更是高達8萬美元,相比之下,攝像頭自動駕駛的硬體成本才幾百美元。

一個雷射雷達價格頂的上兩輛Model3,這種燒錢玩意,馬斯克自然不感冒。

小鵬則在考慮打安全牌來和特斯拉競爭。小鵬聲稱之後要採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雷射雷達的融合方式來搞自動駕駛,簡單來說就是加滿裝備跑得更快更穩更安全

可即使雷射雷達能滿足L3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要求,高昂的成本,小鵬汽車又該如何應對呢?

小鵬自己的答案是其一直在培養自己的供應商,通過提升訂單量可以大幅降低製造成本,也可以增強自己的議價能力。但除了這個答案之外,顯然華為的入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外部變量

就在小鵬和特斯拉互懟之際,華為也透露在研究雷射雷達,目標是短期內開發出100線的產品,並在未來將成本降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還聲稱,「特斯拉現在能做到的事情,我們都能做到」,正在將華為的兵團作戰應用於雷射雷達。

簡單的說,小鵬直接挑戰低價雷射雷達可能有點懸,但華為的入局讓這場爭論出現變局。

此外,今年8月大疆宣布可以量產千元級別車用雷射雷達,適用於L3、L4級別自動駕駛。Horizon和Tele-15的價格分別只要6499和9000元,相比於Velodyne的幾萬、幾十萬元已經非常便宜了,這可能也是小鵬的底氣來源。

如果未來一兩年雷射雷達價格大幅下降,「免費也不用」的特斯拉仍然繼續堅持自己的視覺方案,可能真夠馬斯克喝一壺的。

當然雷射雷達也不是完美的,應用中也存在著不足。比如大霧和大雨會減弱雷射信號的強度,精度會下降,並且現在的雷射雷達的點雲是基於幾何呈現的,雖然能分辨出形狀,但卻不能辨別顏色和紋理等,這意味著雷射雷達還無法區分紙袋和石頭的不同。

雷射雷達配合其他傳感器的整體方案可能才是應用方向。

在智能駕駛產業鏈的三個層面中,環境感知主要對應的是攝像頭、雷達(包括超聲波、毫米波、雷射雷達);計算決策主要對應的是計算晶片、感知算法、高精地圖、通信技術等方面;而控制執行則是制動系統、轉向系統、電機系統等方面。

海外廠商存在先發優勢,國產勢力也正逐步崛起。美國Velodyne一馬當先,今年已經成功上市,國內市場也在百花齊放,競相準備IPO。

智能汽車是硬體+軟體的結合,當前世界的頭號玩家就是中美兩國。特斯拉與中國新勢力的競爭,也是中美硬體、軟體科技人才的競爭,也是美國開放合作和中國大兵團作戰的競爭。

圍觀一場CEO直接的口水戰,固然樂趣十足,但背後的技術路線之爭,才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深遠的改變。

參考資料:

[1] 中信證券:雷射雷達—自動駕駛汽車的「火眼金睛」

[2] 華西證券:智能駕駛:重構產業鏈生態

[3] 華泰證券:自動駕駛提速,布局明日之星

[4] 國信證券:汽車前瞻研究系列(二)

[5] 東吳證券:AIoT車聯網系列深度之一:網聯化與智能化,共築「無人駕駛」之路

[6] 中信建投:無人駕駛生態剖析,端還是雲?

[7] 車東西,小鵬自動駕駛負責人:雷射雷達成本並非不可接受。

[8] 蓋世汽車,技術成果加速兌現,華為汽車局進入2.0時代

[9] 觀察者網,華為擬短期製成100線雷射雷達,成本或降至100美元

[10] 電子說,用視覺替代雷射雷達,可能嗎?特斯拉為何不用雷射雷達?

相關焦點

  • 讓馬斯克、小鵬爭論的雷射雷達,會是智能汽車的下一仗
    牛牛敲黑板:馬斯克和何小鵬的爭論點在於:應該主要用什麼來當智能汽車的眼睛,雷射雷達還是攝像頭?現在車上裝雷射雷達,帳還是有點算不過來,一個雷射雷達價格頂的上兩輛Model3。小鵬直接挑戰低價雷射雷達可能有點懸,但華為的入局讓這場爭論出現變局。
  • 雷射雷達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發展
    編者按: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的遠距離深度相機雷射雷達作為汽車理解三維空間的主流方案備受認可,不過雷射雷達目前大且貴,這使得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充滿挑戰。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的遠距離深度相機雷射雷達作為汽車理解三維空間的主流方案備受認可,不過雷射雷達目前大且貴,這使得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充滿挑戰。那麼,如何才能破解這些難題,從而讓雷射雷達更進一步推動汽車與人工智慧之間的結合與發展呢?
  • 智能駕駛車載雷射雷達關鍵技術與應用算法
    從Level0~5共6級)以上智能駕駛系統的車載雷射雷達,其雷射安全等級應為Level1(功率小於0.4mW,低輸出雷射),以保證智能駕駛汽車行駛過程中行人的安全;其探測距離至少應為100m,測量精度在釐米級,掃描頻率至少在5Hz~20Hz,以滿足智能駕駛汽車的高速行駛的要求;而且
  • 佳光科技用雷射雷達賦能智能汽車
    「早在2017的2月,佳光科技就完成了第一款純固態雷射雷達研發,並在隨後獲得了第一批訂單。」李鑫表示,從今年1月開始,佳光科技就相繼研發出了第一款百米以上測距單線雷射雷達、國內首款車規級MEMS雷射雷達以及國內首款24線雷射雷達INS-24等多款產品。雷射雷達是實現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技術雷射雷達的興起離不開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李鑫認為智能汽車時代到來有其必然性。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雷射雷達遲遲沒有在汽車領域大規模應用,原因顯然是幾萬美元的價格太貴了,可能比車還貴。Waymo(谷歌自動駕駛)和Uber(收購自Otto)自研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嘗試會在後文提到。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中國公司也湧入低成本車用雷射雷達領域。有公司傾向於取消機械旋轉結構、根本性降低雷射雷達成本的手段,方法之一就是利用MEMS微振鏡(MEMS指的是微機電系統),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利用半導體工藝生產。
  • 雷射雷達是辣雞?馬斯克隔空懟小鵬汽車,特斯拉慌了?
    11月20日,小鵬汽車在廣州車展表示,小鵬汽車將從2021年生產的車型開始,升級自動駕駛軟體和硬體系統,採用雷射雷達技術提高性能。 屆時,小鵬P7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雷射雷達的汽車。
  • 特斯拉與蔚來|全網吹爆的汽車傳感器「雷射雷達」有多牛?
    智能汽車的市場直到今天仍然處於藍海狀態,智能汽車是人類科技走向未來的啟程點之一,在有著極大的前景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廠商加入了造車這個行列。 隨著加入汽車領域的廠商越來越多,我們也能夠預見在未來的幾年裡智能汽車市場的競爭會愈演愈烈,以往傳統的汽車廠商都需要與科技企業合作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截至 2019 年底,全國共有 25 個城市出臺自動駕駛測試政策;2020 年 2 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髮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這是繼《中國製造 2025》 之後又一個重磅的戰略發布;2020 年,國家發改委首次官方明確「新基建」七大板塊, 雷射雷達作為終端傳感器設備,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領域的作用 不斷凸顯。
  • 雷射雷達點燃資本市場熱情,小鵬汽車股價大漲33.92%
    11月20日在廣州車展上宣布的重磅消息——小鵬汽車將率先在全球量產搭載雷射雷達技術的電動車,同時「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硬體將大幅升級。 未來,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架構將不再僅採用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結合的方法,而是採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相結合的技術方案。 焦點就在雷射雷達身上。可以說,雷射雷達是全自動駕駛的基石。
  • 雷射雷達技術應用的詳細分析
    雷射雷達技術產品種類繁多,性價比高,在我國眾多行業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尤其是環境監測、電力、汽車、城市規劃、鐵路、林業、礦山、海岸線、考古等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GPS和其自身技術發展和完善,雷射雷達技術應用最近幾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 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車載雷射雷達普遍採用多個雷射發射器和接收器,建立三維點雲圖,從而達到實時環境感知的目的。從當前車載雷射雷達來看,機械式的多線束雷射雷達是主流方案。雷射雷達的優勢在於其探測範圍更廣,探測精度更高。但是,雷射雷達的缺點也很明顯: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較差,採集的數據量過大,價格十分昂貴。目前百度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車身上的64位雷射雷達,售價高達70萬元人民幣。
  • 雷射雷達產業及核心元器件-2020版
    這一短板,讓以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執行長)為代表的「雷射雷達無用論」派別堅持為自動駕駛車輛選用攝像頭。其實,雷射雷達已經向著實現智能信息捕獲的技術方向發展,功能從「被動搜索」或目標探測擴展到「主動搜索」,在許多情況下,還可以實時獲取目標的分類屬性。算法則是為雷射雷達帶來思考能力的制勝法寶。
  • 華為研發100/200線汽車雷射雷達 成本約低於3484元
    —GSAuto早新聞— 1 7月汽車銷量榜,多款暢銷車繼續暴漲 汽車行業關注 8月12日,中國乘聯會正式公布了7
  • 感知未來世界,雷射雷達市場掃描 沙利文發布《全球雷射雷達行業...
    雷射雷達,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移動機器人的「眼睛」,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測量精度高,響應速度快。根據報告,預計全球雷射雷達市場在未來幾年將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至2025年預計將達到135.4億美元,較2019年實現64.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 雷射雷達廠商開啟自動駕駛激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能夠感知環境信息的雷射雷達,可以說是智能汽車的「眼睛」。在汽車無人駕駛過程中,作為傳感器的雷射雷達,能夠感知其測距距離內出現目標的方向、高度、速度等環境信息,從而幫助智能汽車實現躲避、減速等智能決策。這種技術方面的基石作用,使雷射雷達產業在自動駕駛行業爆發後開始迅速崛起。
  • 20家本土企業參與車載雷射雷達角逐
    小編通過網上公開信息和蓋世汽車配套企業庫整理了20家國內研發車載雷射雷達的公司供行業內人士參考。從2016年開始,隨著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概念的興起,雷射雷達作為自動駕駛車輛必備的核心傳感器,吸引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成為傳統汽車行業和新興智能製造領域的熱門話題。探維科技憑藉十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開發經驗,對車載雷射雷達應用場景進行了深度研究,提出了新一代的固態掃描雷射雷達技術方案。
  • 音圈馬達雷射雷達已成為汽車市場的香餑餑
    打開APP 音圈馬達雷射雷達已成為汽車市場的香餑餑 tmmotion 發表於 2020-06-05 08:08:21 據音圈馬達小編所知,這邊博士於2014年宣布其正在研發一款新型傳感器;2018年9月投資ABAX Sensing,支持其開展雷射雷達研發;2020年1月,博士宣布適用於車規的長距離雷射雷達傳感器已進入量產開發階段。那邊,大陸集團也不甘落後,於2014年開發了一款用於城市低速路況的雷射雷達;2015年8月,開發了集成多功能攝像頭和雷射雷達的新型傳感器模塊。
  • 一文看盡CES上的雷射雷達
    大疆、華為等消費電子硬體巨頭,博世、大陸、法雷奧等頂級零部件供應商,也已經或即將推出自己的車規級可量產雷射雷達新品,雷射雷達的價格有望大幅下降,行業也將面臨第一次洗牌。CES 2020上我們從雷射雷達新品上可以看出些端倪,全球30多家雷射雷達公司亮相,無論從產品的核心性能指標、產品成熟度以及關鍵的價格方面,都讓整個汽車行業看到了雷射雷達的新氣象。
  • 科學家將光孤子應用於雷射雷達,無人汽車的「黑暗之眼」將更明亮
    5月14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封面發表名為《視線》的文章,介紹了怎樣讓智能汽車的「黑暗之眼」更亮的研究成果。01「黑暗之眼」大家知道,雷射雷達是現代機器人技術和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技術。雷射雷達利用雷射照射物體,然後通過測量反射脈衝計算出物體的距離和速度,補充了相機和普通雷達的缺陷,可以在黑暗中充當車輛的眼睛,被稱為智能汽車的「黑暗之眼」。
  • 關於雷射雷達的 11 個謠言,你不得不知
    其使用的雷射雷達有較高的解析度和較長的檢測距離。然而,為實現所需的性能,雷射雷達所使用的波長(1550nm)和所需的功率(~100千瓦的峰值功率) 導致其成本遠遠超過一百萬美元。雖然Flash雷射雷達的成像性能確實是最好的,但是一般的汽車都用不上耗資一百萬的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