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黑科技:毫米波雷達穿透力強,雷射雷達精度高

2020-12-08 網易財經

(原標題:無人駕駛黑科技:毫米波雷達穿透力強,雷射雷達精度高)

摘要:

傳統雷射

雷達

產品短期內還難以擺脫高成本的制約,這樣一來價格優勢更加明顯的固態雷射雷達和

毫米波

雷達,不僅可以在性能上實現互補,還可以大大降低使用成本,這樣一來或許可以為無人駕駛的開發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條最新消息,當前所有在產車型(包括即將上市的Model 3)都將搭載Autopilot2.0硬體,並且新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現最高級別自動駕駛(Level 5)。

這套硬體中,除了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之外,一個前向探測雷達引起了鎂客君的注意。經研究,特斯拉上所使用的探測雷達為毫米波雷達,而非其他主流無人駕駛研發中所使用的雷射雷。那麼問題來了:毫米波雷達是否能夠勝任雷射雷達的工作,成為一種實現無人駕駛更加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精度上的差異,讓毫米波雷達性能不及雷射雷達

無人駕駛技術想要真正上路行駛,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就在於汽車如何能對現實中複雜的交通狀況了如指掌,這樣一來就必須使用雷達裝置。現階段主流無人駕駛研發技術中,都選擇了雷射雷達,而一向「不走尋常路」的馬斯克選擇使用毫米波雷達。那麼,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雷射雷達精度更高,但價格昂貴

雷射雷達主要是通過發射雷射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等特徵量。車載雷射雷達普遍採用多個雷射發射器和接收器,建立三維點雲圖,從而達到實時環境感知的目的。從當前車載雷射雷達來看,機械式的多線束雷射雷達是主流方案。

雷射雷達的優勢在於其探測範圍更廣,探測精度更高。但是,雷射雷達的缺點也很明顯: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較差;採集的數據量過大;十分昂貴。

目前百度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車身上的64位雷射雷達,售價高達70萬元人民幣。雷射發射器線束的越多,每秒採集的雲點就越多,探測性能也就更強。然而線束越多也就代表著雷射雷達的造價就更加昂貴,64線束的雷射雷達價格是16線束的10倍。

毫米波雷達受制于波長,探測效果欠佳

作為ADAS不可或缺的核心傳感器類型,毫米波雷達從上世紀起就已在高檔汽車中使用,技術相對成熟。毫米波的波長介於釐米波和光波之間,因此毫米波兼有微波制導和光電制導的優點,且其引導頭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空間解析度高的特點。此外,毫米波導引頭穿透霧、煙、灰塵的能力強,相比於雷射雷達是一大優勢。

而毫米波雷達的缺點也十分直觀,探測距離受到頻段損耗的直接制約(想要探測的遠,就必須使用高頻段雷達),也無法感知行人,並且對周邊所有障礙物無法進行精準的建模。

受益於技術相對成熟,毫米波雷達在單價方面,只能算是雷射雷達的九牛一毛,單體價格大約在100美元左右。並且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市場需求也相對更多,帶來的規模效益有望進一步拉低成本。

固態雷射雷達與毫米波雷達相結合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現階段無人駕駛領域,用於周圍環境感測的主流傳感器有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傳感器三種。攝像頭作為視覺傳感器的載體,已經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硬體之一,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而雷達設備則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除了前面提到的百度和谷歌之外,福特以及奧迪這類的傳統車廠也選擇的雷射雷達,而非特斯拉選擇的毫米波雷達。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車廠所選擇的雷射雷達種類是混合固態雷射雷達。

相對於傳統360度機械旋轉雷射雷達來說,固態雷射雷達採用基於電子部件進行數據讀寫的方案,去除了機械旋轉部件。這樣一來,其成本可大幅降低至200美元左右,並且在保證性能的情況下,縮小的體積可將其集成至傳統汽車的外觀中。

那麼混合固態雷達又是什麼樣的結構呢?雖然從外觀上看不到傳統雷射雷達的旋轉機制,但是為了360全視角,其內部實際上仍然存在一些機械旋轉部件。只是這套機械旋轉部件做的非常小巧並且藏在機身內部而已。所以,為了和固態雷射雷達區分開來,取名混合固態雷射雷達。

目前雷射雷達初創公司Velodyne,以及德國的Ibeo雷射雷達公司都有相關的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產品。目前來看,Velodyne研發的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售價依舊高達7999美元,但福特方面宣稱量產後的售價將控制在500美元左右。

不過,固態雷射雷達依然無法解決極端氣候下,無法施展性能的弊端。所以說,將全天候工作的毫米波雷達相結合的話,必然可以大大提升無人駕駛汽車的探測性能,順便可以擺脫傳統雷射雷達如全家桶一樣,立在車頂而影響美觀。

國內的毫米波雷達技術相對成熟,雷射雷達領域還有空缺

雷射雷達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還掌握在國外企業,比方說矽谷初創公司Velodyne、德國的Ibeo以及研發出世界首款固態雷射雷達的Quanergy。

國內目前在做雷射雷達的企業也有10家左右,但是大多數的應用領域大氣汙染檢測和三維測繪,專注於車載雷射雷達研發的為數不多,主要有護航實業、鐳神智能和思嵐科技這三家。由於受限於技術實力,在無人駕駛領域國內的雷射雷達公司普遍缺乏話語權,這也使得國內無人駕駛的應用研發和產業生態面臨許多挑戰。

而毫米波雷達則受益於ADAS的飛速發展,雖然此前由於國外零部件巨頭在毫米波雷達核心技術後端的控制系統上並不放手,但國內的研發企業近些年已經成功突破核心技術,國產化產品也指日可待。目前,華域汽車國內以華域汽車為代表的一部分企業在24Ghz雷達研發已有較多積累,產品即將問世。而北京行易道研製的77GHz的毫米波雷達,已經成功搭載於被北汽無人駕駛汽車。

結語

由此可見,傳統雷射雷達產品短期內還難以擺脫高成本的制約,這樣一來價格優勢更加明顯的固態雷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不僅可以在性能上實現互補,還可以大大降低使用成本,這樣一來或許可以為無人駕駛的開發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鈦媒體作者介紹:JOKER@鎂客網,微信公眾號「鎂客網」,微博@鎂客網】

更多商業分析,關注鈦媒體微信號:鈦媒體(ID:taimeiti)

鈦媒體微信二維碼

本文來源:鈦媒體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無人駕駛的雷達黑科技:毫米波穿透力強 雷射雷達精度高
    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條最新消息,當前所有在產車型(包括即將上市的Model 3)都將搭載Autopilot2.0硬體,並且新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現最高級別自動駕駛(Level 5)。  這套硬體中,除了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之外,一個前向探測雷達引起了注意。
  • 理工睿行:專業毫米波雷達為無人駕駛汽車提供「智慧之眼」
    2019年底,一場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的「智能傳感器及無人系統應用」 科技論壇再一次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們匯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智能傳感器和智能無人平臺系統的研究發展狀況。論壇吸引了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新能源汽車促進中心等政府相關部門和國內多個行業領先的高校及企業參與,是一場高規格、高水準的學術討論,對於我國進一步發展無人駕駛汽車相關的產業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 【牛車實驗室】趣味解讀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 自動駕駛的「電子眼」
    自動駕駛從概念化走向現實世界似乎非常迅速,對於自動駕駛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對大量交通數據進行運算,最終得到最優的行車路線和速度,車輛實現無人幹預的自動行駛。但是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卻在於獲取數據,所以雷達變成了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硬體。自動駕駛汽車通過雷達將複雜的交通數據全部捕獲。
  • 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雖然毫米波雷達可能不如攝像頭滲透率高,也不如自帶光環的雷射雷達那樣未來感十足,但在自動駕駛領域,毫米波雷達也越來越不可或缺。相比昂貴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無疑更接地氣,更能應對複雜多變的天氣條件,在技術上也較為成熟。 0124GHz和77GHz毫米波雷達 毫米波實質上就是電磁波,頻率為30-300GHz(波長1-10mm)。
  • 毫米波雷達
    各位可知道,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包括:V2X、高精度地圖定位、人機互動、車輛決策、車用雷達、計算平臺、信息安全、感知算法等八大類。今天我們就細聊一下車用雷達這個事兒。自動駕駛汽車作為解放人類雙手和提升效率的未來出行工具,需要大量黑科技加持,其中傳感器是其底層支撐的重要部分,車用毫米波雷達就扮演了傳感器的角色。
  • 無人駕駛之雷射雷達深度剖析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實現自動駕駛呢?這背後一個關鍵技術就是LiDAR,即雷射雷達傳感器,俗稱光達,它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其中,無人駕駛可以說是最熱門的一個應用。雷射雷達在無人車市場的應用近幾年,無人駕駛汽車市場發展火熱,谷歌之後,百度、Uber等主流無人駕駛汽車研發團隊都在使用雷射雷達作為傳感器之一,與圖像識別等技術搭配使用,使汽車實現對路況的判斷。傳統的汽車廠商也紛紛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汽車,包括大眾、日產、豐田等公司都在研發和測試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他們也都採用了雷射雷達。
  • 毫米波雷達進入成像時代,低線束雷射雷達危險了!
    首代4D毫米波雷達成功試水之後,傲酷相當於完成了技術驗證,實現了在探測維度上對傳統毫米波雷達的超越。隨後,傲酷將目標市場放在了更火熱的自動駕駛領域,研發探測精度更高的77Ghz點雲車載毫米波雷達,不僅在解析度上甩開傳統3D毫米波雷達,還要叫板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離不開雷達,分兩種不同類型
    【ZOL汽車電子】雷達是自動駕駛的關鍵部件,雷達能及時反饋複雜的路況,由汽車的中央處理器再做出正確的決策,按照正確的路線行駛,還要規避各種車輛和行人,天氣好的時候普通雷達就能勝任,而惡劣天氣下,如雨霧天氣就要靠雷射雷達才能更高的反饋精度。所以,雷達分兩類。
  • 毫米波雷達及其應用
    由於毫米波的波長介於釐米波和光波之間,因此毫米波兼有微波制導和光電制導的優點。同釐米波導引頭相比,毫米波導引頭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空間解析度高的特點。與紅外、雷射、電視等光學導引頭相比,毫米波導引頭穿透霧、煙、灰塵的能力強,具有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時的特點。另外,毫米波導引頭的抗幹擾、反隱身能力也優於其他微波導引頭。
  • 自動駕駛的眼睛:雷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三種技術產品之比較
    qT1EETC-電子工程專輯目前無人駕駛汽車上主流的「眼睛」有四種: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一)       毫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就是指工作頻段在毫米波頻段(30-300 GHz
  • 雷射雷達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發展
    不過,目前我們依舊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想要實現強人工智慧,物體識別升級為場景理解是關鍵,而實現場景理解首先需要理解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比如最基本的三維空間關係。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的遠距離深度相機雷射雷達作為汽車理解三維空間的主流方案備受認可,不過雷射雷達目前大且貴,這使得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充滿挑戰。
  • 感知、探測、定位……毫米波雷達被這家企業玩出了新高度
    只是給汽車裝上了「黑科技」這項手勢感應「黑科技」已經試裝國產某型汽車,很快就會與大家見面。擁有這項「黑科技」的,正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北京木牛領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木牛科技」)。「點雲成像是毫米波雷達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持續研發的方向。」王宗博說。在智能駕駛領域,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稱為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的「三駕馬車」。然而,雷射雷達貴,攝像頭又有先天缺陷,於是,毫米波雷達成為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
  • 淺析毫米波雷達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車誕生以來,人們就懷揣著無人駕駛的夢想,一直致力於發展和革新汽車技術。現在我們已經欣喜看到一些無人駕駛的概念車型面世,可就在今年3月,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一事給如火如荼的無人駕駛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人們意識到科技給人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必須牢記「安全永遠第一」!
  • 毫米波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
    要說這幾年的熱詞,自動駕駛是當仁不讓的幾個top之一。不說特斯拉總裁馬斯克頻頻上熱搜了,就國內而言,網際網路企業跨行做汽車也不少見。核心裝備的雷射雷達當然是備受關注。與非網小編在前段時間為大家介紹過,感興趣的可以看這裡。今天,我們不講雷射雷達,要跟大家說一說毫米波雷達。為什麼要講這個?
  • 傲酷公司獨創的4D毫米波雷達性能媲美低線束雷射雷達
    核心團隊深厚的雷達領域經驗積累,使公司在技術上不斷挑戰毫米波雷達的技術天花板,產品上首創出精度越來越高的點雲成像雷達。 前高德負責移動業務群的副總裁郄建軍,曾經一手打造高德地圖APP,從零起步做到幾億用戶,現擔任傲酷公司全球CMO,中國及亞太區總裁。 近期採訪到郄建軍,他向我們介紹了傲酷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
  • 自動駕駛導航技術興起,國產毫米波雷達前景如何?
    在汽車防撞傳感器當中,根據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不同,分為超聲波雷達、紅外雷達、雷射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  表2毫米波雷達與其他車載傳感技術對比 實際上,不難看出,在汽車領域毫米波雷達具有一定的優勢,雖然在測距精度高方面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一定要用雷射雷達嗎?
    自動駕駛的瓜田裡總有新瓜待摘,這次我們圍繞雷射雷達與其他技術路線的糾葛來一起圍觀吃瓜。雷射雷達,如何成為自動駕駛傳感器中的 「C位」擔當?眾所周知,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系統主要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等,而雷射雷達幾乎被公認為其中的「C位」擔當。雷射雷達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一殊榮,關鍵在於超高的解析度、精度和強抗幹擾能力的優勢。
  • 雷射雷達:智能汽車的下一仗
    在《速度與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茲·塞隆為了搶奪核武器發射裝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車智能駕駛系統,使得上千輛無人汽車組成了一支龐大的「殭屍車」軍團,在街頭攔截俄國國防部長的專車,汽車巨浪在街頭洶湧前進,畫面震撼。那智能駕駛究竟怎樣實現的呢?
  • 智能網聯汽車系列榜單(二)——中國毫米波雷達企業TOP10
    超聲波雷達作用距離較短,同時相比於毫米波雷達,體積偏大,質量較重,但技術要求不高,成本較低,目前主要應用於汽車泊車系統中。而在更為重要的自動駕駛領域,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則代表了一種方向分歧。 和雷射雷達相比,成本是毫米波雷達的最大優勢。目前,毫米波雷達的價格在千元級別,而雷射雷達則在萬元以上。
  • 馬斯克PK中國新造車勢力:雷射雷達到底是啥?
    無人駕駛的感知解決方案長期存在兩種路徑之爭:由攝像頭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等低成本元件組成,構成純視覺計算,典型代表為特斯拉、Mobileye等;另一種是由雷射雷達主導,配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元件組成,典型代表為Waymo等主流自動駕駛廠商和無人駕駛計程車初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