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雷射測距新成果可實現白天追蹤太空垃圾

2020-08-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項物理學研究的成果論文稱,太空垃圾雷射測距可以用來跟蹤太空垃圾、防止發生碰撞,奧地利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極大增加了太空垃圾雷射測距技術的使用時長——從一天中幾小時延長至大部分時間,這意味著太空垃圾雷射測距現在能在白晝進行了。

這篇「在白天追蹤太空垃圾」的研究論文指,地球軌道上的報廢衛星和火箭殘骸屬於太空垃圾,越來越多的這類垃圾對有源衛星構成了威脅。太空垃圾雷射測距技術可以測量距離這些物體的距離,測量結果再用來幫助避免對衛星和太空飛行器的破壞。不過,這種技術目前只能在暮色時分的幾小時內開展——此時地球上的衛星雷射測距站處於黑暗中,而太空垃圾仍能被太陽照亮。

該論文通訊作者、奧地利科學院太空研究所麥可·施坦多弗(Michael Steindorfer)和同事,將一架望遠鏡、探測器和濾光片相結合,以提高物體相對白晝天空的對比度。他們還開發出實時目標探測軟體,可以計算出目標預測偏差,利用這種偏差糾正不準確的預測。

他們用實驗演示白晝太空垃圾雷射測距是可行的,而且能增加所有衛星雷射測距站的潛在觀測時長。實驗演示結果表明,奧地利格拉茨的太空雷射測距站的觀測時長,可以依季節從每天6小時增加至22小時。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超常觀測時間允許對太空垃圾進行更精準的軌道預報,有助於提高地球軌道上衛星和空間站的操作安全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能在白天追蹤太空垃圾的新方法
    據外媒報導,當仰望夜空時你可能看不到太空垃圾,但現在確它們正在繞著地球旋轉。報廢的衛星碎片、廢棄的火箭級和其他人造碎片像一個巨大的垃圾泡沫一樣環繞著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追蹤這些物體的位置對於工作衛星的安全以及人員任務甚至對於它們對國際空間站構成的危險都是必要的。
  • 太空垃圾雷射測距顯「神通」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4日發表的一項物理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通過將望遠鏡、探測器、濾光片相結合,實現了在白晝對太空垃圾進行雷射測距。這一最新成果極大增加了該技術的使用時長——從以前的一天中只有幾小時,延長至全天大部分時間,提高了地球軌道上衛星和太空站的操作安全性。假如人類探索太空的壯舉,要伴隨無處不在的太空垃圾,那簡直無異於在槍林彈雨中前行。
  • 法媒:科學家發現在白天觀測太空垃圾的方法
    據法新社巴黎8月4日報導,科學家4日稱,他們發現了即便在白天也能探測到太空垃圾的方法,這可能有助於衛星避開不斷增加的環繞地球的垃圾。報導稱,報廢的火箭、衛星和太空飛行器部件在被丟棄後會繼續環繞地球飛行。環繞地球運動的約50萬件物體的大小從一顆螺絲釘到一整個火箭燃料艙不等。這些物體以每小時數千英裡的速度飛行,與衛星相撞的風險越來越大。
  • 中國科學家用星球大戰式雷射精確定位太空垃圾 避免太空上演致命...
    中國科學家用星球大戰式雷射精確定位太空垃圾 避免太空上演致命「車禍」  Emma Chou • 2019-12-26 14
  • 終於能在白天看到太空垃圾了
    而遍布於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時刻都在威脅衛星的安全。太空垃圾怎麼產生的呢,也是因為衛星發生車禍,撞車了。撞完之後肯定會爆炸,爆炸之後剩下的就是一大堆小殘骸。根據估計,現在地球附近的空間已經有2萬多種太空碎片。由於對這些碎片的運行軌道不了解,所以各國的衛星只能自求多福,各顯神通。歐洲航天局說他們發射的衛星每年都有幾千個險情,遇到險情就要操控衛星調整軌道,展示秋名山車神的技術,規避碰撞。不要小看每一次操控,這都是經費在燃燒。
  • 中國雷射測距望遠鏡使用算法更有效檢測太空垃圾
    中國的研究人員提高了環繞地球軌道太空垃圾的探測精度,允許更有效地繪製太空飛行器機動的安全路線。 研究人員說,在人類探測器進入太空50多年後,繞地軌道上有很多人造碎片,各種探測器和太空船為了安全起見,需要避免軌道上的各種碎片。
  • 精準定位太空垃圾,科學家的這個偉大發明,或將避免太空車禍上演
    為此,科學家為了規避太空垃圾造成的困擾,用雷射測距來躲避這些太空垃圾的撞擊。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4日發表的一項物理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通過將望遠鏡、探測器、濾光片相結合,實現了在白晝對太空垃圾進行雷射測距。這一最新成果極大增加了該技術的使用時長——從以前的一天中只有幾小時,延長至全天大部分時間,提高了地球軌道上衛星和太空站的操作安全性。簡單來說就是,就是利用物體的雷射反射來測量物體與雷射發射源之間的距離。
  • 雷射或成為太空垃圾「清道夫」
    雷射可能成為未來的太空垃圾清理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提出解決太空垃圾問題的新辦法——用雷射把太空垃圾射下來,讓其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掉。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月19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新方法首先要使用國際空間站宇宙空間天文臺(EUSO)的特大視場望遠鏡來識別太空垃圾,然後用空間站中的光纖雷射器發射出強大的雷射脈衝把它們射下來。
  • 太空垃圾的產生、危害與對策
    空間專家們還在研究運載火箭和某些太空飛行器的重複使用問題以及軌道快車在軌服務計劃,這樣「一舉兩得」,既能減少太空垃圾,又可以降低成本。美國正在研製「蚱蜢」 可重複使用火箭和「龍」、「獵戶座」等可重複使用飛船。國外還在研究可以衛星在軌維修、在軌加注燃料技術,以減少廢舊太空飛行器的數量。
  • 雷射測距讓「嫦娥」遙而可及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1月22日晚在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利用1.2米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阿波羅15號月面反射器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據研究團組副組長、副研究員李語強介紹,此次測距是在提高了指向精度和跟蹤精度,改善了探測效率和光學傳輸效率,並進行多項關鍵技術攻關後實現的。
  • 太空垃圾橫飛,導致國際空間站虛驚一場
    隨後,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發布推文披露,為了躲避太空垃圾,國際空間站僅在2020年就進行了三次這種動作,並強調稱「軌道垃圾越來越多了!」 通常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約為408×410公裡,以每小時27600公裡(7.66公裡/秒)繞地飛行,每92分鐘繞行一圈。
  • NASA首次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的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
    目前,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為雷射雷達的應用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也促成了其一系列的變革與發展。其實,雷射雷達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60年,但多年以來,雷射雷達技術一直應用於軍事、航空航天、氣象等各行各業中,比如地圖繪製、測距、環境監測、自動駕駛、制導、農業等領域。
  • 俄羅斯雷射測距衛星撞上中國「風雲1C」碎片
    據外媒報導,美國一名科學家近日透露,一顆俄羅斯小型雷射測距衛星1月份與中國「風雲1C」氣象衛星碎片相撞。  俄新社3月9日援引美國太空標準和創新中心(CSSI—CenterforSpaceStandards&Innovation)專家託馬斯·凱爾索的網絡博客稱,國際雷射測距服務組織(ILRS)的研究人員發現,代號為BLITS的俄羅斯衛星的軌道參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 軍用脈衝雷射測距儀的發展和應用
    3.CO2脈衝雷射測距儀  CO2脈衝雷射測距儀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主要針對1.06μm的Nd∶YAG雷射測距儀的缺點發展起來的新一代人眼安全雷射測距儀。  其主要優點有:  ①大氣穿透能力優於Nd∶YAG雷射波長,能在較低能見度和戰場煙幕等大氣條件下工作;  ②能與8~12μm波段內的典型熱成像系統兼容並可共用接收光學系統和探測器,能有效實現熱成像儀能探測到的絕大多數目標;  ③能實現對人眼安全。
  • 清理太空垃圾又有新招數
    李會超  新聞背景  據報導,美國仁斯利爾理工大學的工程師團隊正在研發一種名為OSCaR的小衛星,以較為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的空間碎片,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除了OSCaR外,各國航天科技人員們還提出了多種清理太空垃圾的設想,其中有不少都已經付諸實踐。
  •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一段時間以來,雷射只能用於在幾小時的黃昏期間測量太空碎片的距離,此時地球上的「雷射測距」站處於黑暗中,但高空的碎片仍在沐浴在太陽的最後一縷光線中。就像在夜晚人們能清晰看到月亮一樣,從黑暗的有利位置反射太陽光時,更容易發現太空碎片。
  • 雲南天文臺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記者 楊質高實習生 阿倩 盧希穎雲南網訊 前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用雷射測量了地球與月球間的距離,這是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20世紀50年代以來,雷達測月和雷射測月技術逐漸發展。雷達測月在1957年獲得成功,測得月地距離為384403千米,誤差在1千米之內。1969年,美國用「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把兩名太空人送上月球,他們在月面上安裝了供雷射測距用的月面反射器組件。這個組件反射的雷射脈衝嚴格按原路返回,供地面接收。目前,國際上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的國家僅有美國、法國和義大利。
  • 國際空間站躲過兩倍於己速度的一塊太空垃圾,虛驚一場
    隨後,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發布推文披露,為了躲避太空垃圾,國際空間站僅在2020年就進行了三次這種動作,並強調稱「軌道垃圾越來越多了!」通常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約為408×410公裡,以每小時27600公裡(7.66公裡/秒)繞地飛行,每92分鐘繞行一圈。目前,國際空間站以及正在裡面生活的三名美俄太空人全都安然無恙,最多只是虛驚一場。
  • 太空垃圾 從何掃起
    太空垃圾變軌需要額外耗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按國際要求,一般情況下,太空飛行器在壽命結束後,需要進行變軌進入南太平洋的「太空垃圾場」,而火箭殘骸或其他較大的衛星碎片,會因技術無法規避而形成太空垃圾。自2000年以來,諸如太空垃圾協調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制定了實現空間可持續性的準則。
  • 太空垃圾如何"俄式"處理:用高能雷射炮讓它蒸發
    ,藉助一架3米長的雷射「加農炮」摧毀低地球軌道中的太空垃圾。在提交給俄羅斯科學院的報告中,該部門希望得到政府對打造固體雷射器的研究、研發以及實驗等過程予以支持。這種雷射器將通過雷射束蒸發地球軌道中的太空垃圾。科學家稱:「太空垃圾能夠會帶來災難性的碰撞後果,摧毀軌道中的衛星系統。」強大的雷射加農炮將以一架三米長的光學望遠鏡為基礎,而這架光學望遠鏡正處於建造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