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2020-08-06 科技領航人

地球上的雷射用於測量上方高處的空間碎片的位置,提供有關如何避免空間碰撞的重要信息。迄今為止,該技術一直存在致命缺陷。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圖註:ESA的光學地面站(OGS)發出了可見的綠色雷射。 OGS是泰德天文臺的一部分,它位於特內裡費島火山島上海拔2400 m,用於開發空間以及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測量和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系統。

一段時間以來,雷射只能用於在幾小時的黃昏期間測量太空碎片的距離,此時地球上的「雷射測距」站處於黑暗中,但高空的碎片仍在沐浴在太陽的最後一縷光線中。

就像在夜晚人們能清晰看到月亮一樣,從黑暗的有利位置反射太陽光時,更容易發現太空碎片。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但是,由於碎片物體離地球太近了,因此只有一個小窗口可以照亮它們,但地球上的觀察者卻沒有。

現在,最近的一項研究證明,在日光充足的情況下,確實有可能使用雷射確定從地球表面到碎片的距離。這種新的雷射測距方法將有助於改善對碎片物體的軌道預測,從而大大增加進行觀測的時間並保證有用的太空飛行器的安全。

通過使用特定波長的望遠鏡,檢測器和濾光器的特殊組合,研究人員發現實際上可以增加物體相對於日光天空的對比度,從而露出先前隱藏在普通視線中的物體。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我們習慣於只能在夜晚看到星星,這同樣適用於用望遠鏡觀察碎片,除了觀察小軌道物體的時間窗口要小得多,」歐洲航天局局長蒂姆·弗洛勒(Tim Flohrer)解釋說。

「使用這項新技術,將有可能追蹤以前潛伏在藍天中的&39;物體,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全天使用雷射測距技術來支持有用的太空飛行器避免碰撞。」

我們的星球籠罩在碎片的面紗中——先前的太空發射,在軌爆炸和碰撞遺留下來的數百萬個小但危險的碎片。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它們由成百上千個已經失靈或被拋棄、在不受控制的太空中飛行的整個失靈的太空飛行器和火箭所組成。

即使是毫米級的碎片(每秒移動約七公裡)也可能在撞擊時損壞衛星,但與一艘死飛船或大型碎片的碰撞可能會完全破壞正在運行的任務。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圖註:利用地面光學,雷達和雷射技術以及在軌測量儀器的未來空間碎片監視系統的概念。

因此,了解碎片的位置很重要,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它們——但是獲取這些信息並不容易。

雷射測距是一項非常完善的技術,它使用地球上的雷射將光脈衝發送到帶有反射鏡的衛星。

通過測量信號返回地球上望遠鏡所需的時間(稱為「雙向傳播時間」),可以精確確定到衛星的距離。

不幸的是,很少有衛星帶有「後向反射器」,可以使光容易反射並返回地球。確定距此類物體的距離僅在幾年前就已進行了證明,相關技術的發展也在迅速發展。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圖註:ESA的光學地面站(OGS)位於火山特內裡費島上,海拔2400米。

在最近的測試中,使用新技術觀察到了40種不同的碎片物體(並且其恆星的暗度大約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碎片的十倍),

在中午第一次觀察到藍天襯託地球上方的碎片–這是以前不可能做到的。

「我們希望這些結果將在不久的將來顯著增加碎片觀察的時間,」奧地利科學院的麥可·斯坦多佛(Michael Steindorfer)解釋說。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最終,這意味著我們將更好地了解殘骸的數量,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歐洲的太空基礎設施」。

此類技術的進一步開發是歐空局(ESA)太空安全計劃的核心目標,其中包括建立空間碎片雷射測距站網絡。

ESA著名的加那利群島光學地面站旁邊的一個新雷射站正在等待部署,它將作為雷射測距技術以及開發網絡概念的「試驗臺」。

相關焦點

  • 終於能在白天看到太空垃圾了
    根據估計,現在地球附近的空間已經有2萬多種太空碎片。由於對這些碎片的運行軌道不了解,所以各國的衛星只能自求多福,各顯神通。歐洲航天局說他們發射的衛星每年都有幾千個險情,遇到險情就要操控衛星調整軌道,展示秋名山車神的技術,規避碰撞。不要小看每一次操控,這都是經費在燃燒。
  • 科學家找到能在白天追蹤太空垃圾的新方法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報導,一項追蹤這些碎片的新技術讓人們能在白天也能發現太空垃圾,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能在極小的時間窗內觀察到。向太空發射雷射是科學家追蹤太空碎片的一種方法。當雷射擊中一個物體時它會彈回來,科學家可以探測到這種反應並在發現垃圾時記錄下來。然而不幸的是,這項技術的準確性算不上很高,同時單憑雷射響應很難確定物體的位置。為了提高雷射方法的有效性,科學家們開始用鏡片觀察天空,鏡片被設計用來探測物體反射的陽光。
  • 中國雷射測距望遠鏡使用算法更有效檢測太空垃圾
    研究人員說,在人類探測器進入太空50多年後,繞地軌道上有很多人造碎片,各種探測器和太空船為了安全起見,需要避免軌道上的各種碎片。到目前為止,一些太空垃圾識別系統已經開發出來,但很難精確定位小而快的太空垃圾。研究小組為雷射測距望遠鏡創建了一套算法,大大提高了空間碎片探測的速度。研究人員說,使用神經網絡提高望遠鏡的指向精度後,可以探測到橫截面積為1平方米、距離為1500公裡的空間碎片。
  • 邦納雷射傳感器基於暗色物體的檢測
    由於這些目標的反射率很低,因此基於LED和雷射的傳感器很難可靠地檢測到非常暗的物體,尤其是在同樣暗的背景下。 儘管存在挑戰,光電和雷射傳感器都能可靠地解決這些應用。繼續閱讀以了解如何識別暗目標檢測的解決方案。
  • 人類產生的太空垃圾這麼多,如何才能減少空間碎片的碰撞風險?
    隨著人類將視野擴展到地球以外,並開始考慮延長持續時間的空間任務,可持續性需要發射更多的太空飛行器,從而增加與現有空間碎片太空垃圾相撞的風險。清除這些殘骸碎片的一種方法是用「拖車拖曳」將其拖到安全區域。在《歐洲物理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來自巴西巴伊亞州費拉德桑塔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對「拖車拖曳」清理空間碎片的複雜會合動作進行了模擬。
  • 雷射焊接的金剛石鋸片如何進行焊接強度檢測?
    對於雷射焊接的金剛石鋸片而言,需要進行外觀、顯微組織和焊接強度等參量的檢測。外觀檢測主要檢測是否存在焊接宏觀缺陷如孔洞裂紋、咬邊和未焊透等,通常需要進行100%的檢測,顯觀組織檢測主要檢測焊接部位的化學成分、顯觀組織和相結構的變化,研究表明,熔化區組織細小化學成分出現梯度擴散、過渡層硬度比基體低,比刀頭高,呈現梯度變化。
  • 我國開始建造最先進的大型空間碎片望遠鏡
    一臺重達8噸且精度高、光力強、目前我國最為先進的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65釐米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7月30日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車間裡進入製造階段。該望遠鏡的建成將提高我國針對空間碎片和人造衛星觀測的精度,對確保航天安全、保護空間環境等具有深遠意義。
  • 國內首次完成月球雷射測距,怎麼做到的?
    文/魯暘筱懿   行星物理博士,國家遙感中心副研究員   審稿/苟利軍,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近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利用阿波羅15號任務中置於月面的哈德利峽谷處的反射鏡陣列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雷射測距實驗,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
  • 空間中心利用脈衝雷射進行衛星用高性能CPU單粒子效應試驗
    中科院空間中心近年來成功研製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技術的脈衝雷射單粒子效應實驗裝置,能夠模擬等效LET值0.1-200MeV.cm2/mg的重離子誘發的單粒子效應,及以單脈衝或者1kHz的重複脈衝、亞微米步長對晶片進行三維掃描測試,並可利用時間特性精確的脈衝雷射測試器件和電路對單粒子效應的動態響應。
  • 雷射或成為太空垃圾「清道夫」
    雷射可能成為未來的太空垃圾清理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提出解決太空垃圾問題的新辦法——用雷射把太空垃圾射下來,讓其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掉。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月19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新方法首先要使用國際空間站宇宙空間天文臺(EUSO)的特大視場望遠鏡來識別太空垃圾,然後用空間站中的光纖雷射器發射出強大的雷射脈衝把它們射下來。
  • 其實,75%以上的空間碎片的狀況未被探明
    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探測器--地球表面上方大約36000公裡(22370英裡)的空間區域--負責提供一系列重要的導航、通信和氣象服務,可能會受到太小或太暗而不易追蹤的碎片的威脅。新的調查重點是地球上空3.6萬公裡左右的地球同步空間的碎片,這是英國華威大學和國防科技實驗室合作的DebrisWatch的一部分。
  • 雷射驅動技術檢測聲波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英國檢測研究院國家物理實驗室(NPL)開發出一種雷射驅動技術來檢測聲波,讓研究人員能以遠程非侵入方式,迅速,為音效和音響器材的檢測提供了可靠數據,將大大提高音響製造商的設計能力。
  • 我國學者首次利用雷射揭示水光化學中的電激勵羥基超級轉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大連相干光源中心的學者聯合南京大學的學者合作研究,利用超真空自由電子雷射,首次在水光化學中利用電子激發OH超級轉子。研究行星上部的大氣層和行星狀星雲中的光解區 是非常重要的,並將在隨後的高密度大氣的化學反應中的研究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 空間碎片與航天安全丨預告
    高小山說「科學公益直播」從1月29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有29位導師為大家進行了公益科普2020年8月1日20:00,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副主任劉靜將帶來主題為《空間碎片與航天安全》的公益課程。劉靜老師參與了編著《空間碎片》一書,是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環境和資料庫組中國代表,並曾任該組主席;作為聯合國外空長期可持續性工作組空間碎片和空間操作以及協作態勢感知專家組專家,連續7年代表中國參加外空規則談判。
  • 兩天文臺改造高海拔望遠鏡 實現衛星等高精度雷射測距任務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針對中國雷射測距網在西部地區缺少觀測臺站的現狀,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重點實驗室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和紫金山天文臺聯合對位於海拔3200米德令哈青海觀測站1.2米量子通信光學望遠鏡開展改造,以實現衛星和空間碎片高精度雷射測距任務。
  • 我國首次獲得月球上全部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
    12月8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聯合在武漢舉行的第六屆天琴空間科學任務研討會上獲悉,自今年6月以來,「天琴計劃」科研團隊已經多次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雷射測量,並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個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
  • 新的調查發現75%以上的空間碎片的狀況未被探明
    新近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認為人類對高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威脅性碎片的跟蹤不夠密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探測器--地球表面上方大約36000公裡(22370英裡)的空間區域--負責提供一系列重要的導航、通信和氣象服務,可能會受到太小或太暗而不易追蹤的碎片的威脅。人類技術進步的不懈努力,似乎不可避免地要為我們沿途徵服的自然環境付出沉重的代價。
  • 以雷射向量技術進行三維空間定位誤差測量與補償
    使用雷射向量測量技術,已經於亞崴配載Fanuc 18M控制器型號為FV-1000的立式加工中心上測得其空間定位誤差。在沒有任何補償條件下,空間誤差為110mm,在節距誤差補償條件下,空間誤差為95mm,而在空間補償條件下,空間誤差則為12.5mm,整個改善了900%,關於此項技術的操作原理、硬體架構、資料採集與處理及一些測試結果將在本篇文章中做討論。 I.
  • 清理太空垃圾那些招 伸手抓撒網撈魚叉捕雷射打
    太空垃圾問題日趨嚴重  對於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垃圾,我們會將它們收集後投入垃圾桶,由市政部門統一進行回收和處理。而自人類開始航天活動以來,對於太空中產生的廢棄物,則多採取就地拋棄的方式,將它們遺留在太空之中。這些廢棄在太空中的無功能人造物體,被航天科技人員稱之為「空間碎片」,而它們更為人所知的名稱,則是「太空垃圾」。
  • 隼鳥2號小行星樣本盒被打開 首次觀察到「龍宮」的碎片
    在此期間,該太空飛行器在小行星表面進行了兩次著陸,收集了小行星表面的巖石和碎片,並將它們儲存在樣品艙中,非正式地稱為tamatebako或「寶箱」。隼鳥2號隨後於12月6日將樣本盒送回地球,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區降落。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科學家們隨後找到了這個容器,並將其搬到了一個被稱為 "快速觀察設施"的臨時實驗室,在那裡進行了旨在尋找容器中微量氣體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