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始建造最先進的大型空間碎片望遠鏡

2021-01-13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一臺重達8噸且精度高、光力強、目前我國最為先進的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65釐米空間碎片探測望遠鏡」,7月30日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車間裡進入製造階段。該望遠鏡的建成將提高我國針對空間碎片和人造衛星觀測的精度,對確保航天安全、保護空間環境等具有深遠意義。 所謂空間碎片,是指天然隕星體和人類航天活動如火箭、衛星殘骸等在空間形成的廢棄物的統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太空垃圾」。有關資料顯示,人類自開始進行航天活動40多年來,遺留在太空軌道上的空間碎片日益增多,目前環繞在地球軌道上的大小空間碎片已超過3500萬個。而現在工作在太空中的太空飛行器都是「不設防」的,在龐大的「垃圾場」中飛行,一旦遭到碎片的碰撞後果將不堪設想。 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是國內唯一的以研製大中型天文儀器為主的科研基地,此次該中心受紫金山天文臺的委託並與之共同研製了我國第一臺水平式望遠鏡,並採用施密特光學系統,對天頂區的觀測十分有利,並且更能夠滿足天區大、集光口徑大、光力強、跟蹤速度變化範圍大等太空觀測要求,可以清晰地觀測到地球高軌上的空間碎片,並對高軌上的衛星進行搜索捕獲。按計劃,望遠鏡將於2002年12月最終建成並安裝於紫金山天文臺設在江蘇盱眙的觀測站。 (科技日報網)

本文編輯:郭多嫻

相關焦點

  • 我國首臺免圓頂空間碎片觀測望遠鏡可提供衛星...
    隨著太空飛行器與空間碎片不斷地增加,如何避免碰撞並發出預警變得十分必要。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成功了國內首臺免圓頂空間碎片觀測望遠鏡,用於地球同步軌道空間碎片的覆蓋性掃描,不僅可以為在軌工作的衛星提供碰撞預警,還能在近地小行星給地球帶來潛在威脅時發出預警。
  • 哈勃望遠鏡已有30年歷史,為何科學家不再建造更先進的望遠鏡了?
    一個家用電器,一輛汽車,在使用10年之後,也差不多該淘汰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作為天文學家觀察宇宙的窗口,被用來進行了數十萬次的天文觀測,走過了30年的歷史,如今卻仍在被使用。且不說它是否應該被淘汰了,但為什麼科學家們不建造一個比哈勃更先進更強大的太空望遠鏡了?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個是建造空間望遠鏡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另一個原因是空間望遠鏡的造價非常昂貴。
  • 中科院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俄羅斯和中國計劃聯合在太空建造大型天文望遠鏡
    俄羅斯和中國計劃聯合在太空建造一臺大型天文望遠鏡。組裝原理是一個大的六角鏡,由36個部分組成,將有10米左右,預計建立這臺望遠鏡至少需要10年。建成後,首先將該望遠鏡的部件發射到近地軌道上,然後通過機器人操縱器進行組裝,經測試正常後該望遠鏡被送到日地拉格朗日L2點。
  •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宇宙很浩瀚,望遠鏡很貴據公開資料記載,位於貴州的FAST是目前全球口徑最大、也是最靈敏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它的建造費用為6.67億RMB,加上其它的科學配套設施總共不到2億美元;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發射升空時的成本就達47億美元,至今它總共花了100億美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還沒上天,最初預算是16億,但它已經耗資超過
  • 中國完成新型大型太陽望遠鏡
    中國完成新型大型太陽望遠鏡中國1.8米大型太陽望遠鏡於2019年12月10日拍攝到太陽大氣圖像中國1.8米大型太陽望遠鏡於2019年12月10日拍攝到太陽大氣圖像。(圖片提供給新華社)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星期二宣布,他們建造了中國第一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望遠鏡之一,以便更好地觀測和預測太陽活動。中國大型太陽望遠鏡(CLST)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所研製,孔徑1.8米。研究院的一份聲明說,它於2019年12月10日拍攝到了第一批高解析度的太陽大氣圖像。近年來,許多國家加大了建造2米及以上太陽望遠鏡的力度。
  • 世界最巨型光學望遠鏡正式開建!2024年開始運營
    據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官方網站消息稱,該機構革命性的望遠鏡——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日前於智利正式開始建造。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巨型的光學望遠鏡,標著新一代超級太空觀測工程的裡程碑,也被天文學家們稱之為「地球望向天空的最大的眼睛」。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的施工設計想像圖。
  • 如此「鏡界」 盤點天文望遠鏡的世界之最(圖)
    這也是「幽靈星系」 的真實面貌首次被天文望遠鏡觀察到。  今年5月的蒼穹熱鬧非凡,不少天文愛好者已經開始「摩拳擦掌」,等候著日環食、半影月食等罕見天文現象的接踵而至。  然而對於天文學家來說,赤手空拳地上陣可不行。這不,近期全球似乎開展起一場興建天文望遠鏡競賽,儘管多種「世界之最」的頭銜數易其主,但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神秘星空,研究人員必須不斷地升級裝備。
  • 我國是否有太空望遠鏡?何時能夠發射哈勃一樣的太空望遠鏡
    於是,科學家們紛紛用望遠鏡去觀察宇宙,也開始不斷打磨鏡片,製造更先進的望遠鏡。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人類開啟了航空時代。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造出來了太空望遠鏡,將望遠鏡送出大氣層,擺脫大氣層對觀測的幹擾。目前,地球的上空有許多先進的太空望遠鏡,如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歐洲航天局的XMM-牛頓太空望遠鏡等等。
  • 我國欲籌建巨型太陽望遠鏡,直徑8米,可觀測和預報太陽上的天氣
    因此,對太陽的觀測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就在前天(9月7日),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舉行的「中國天文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學家劉忠表示,我國在地基高解析度太陽觀測及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前沿,與太陽相關的熱控、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探測器、磁場測量等關鍵技術已全面取得突破,這得益於我國已有的一米口徑的太陽望遠鏡,下面是這種望遠鏡拍攝的太陽表面米粒結構流動景象的圖片
  • ...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
    2020-12-04 15:25:46來源:FX168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今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來是時機未到
    而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綜合實力也在快速提升,到了本世紀,我國在科學領域的發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這個時候,有人提出我國也需要建造一個大型粒子對撞機,來研究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可是這樣的一個提議並沒有得到所有科學家的支持,有不少的科學家反對我國現在建造粒子對撞機,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是楊振寧。
  • 空間站是上世紀的技術產物,為什麼我國還要獨立發展空間站?
    但是,因為美國的載人飛船是太空梭,其運行成本非常高昂,連美國也無法負擔起登月和空間站兩線做戰的巨額開支,而在1979年11月將其墜入大氣層燒毀。迫於當時政治的壓力,蘇聯在禮炮2號失敗,3號還未發射的時候就已開始考慮發展一種模塊化的建站技術,以建設大型的空間站。
  • 我國將建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挑戰科學前沿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天文學會原理事長崔向群院士20日說,儘快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將縮小我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與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相比,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有不同的觀測目標和方法。
  • 人類首次在白天對空間碎片進行雷射檢測
    地球上的雷射用於測量上方高處的空間碎片的位置,提供有關如何避免空間碰撞的重要信息。迄今為止,該技術一直存在致命缺陷。OGS是泰德天文臺的一部分,它位於特內裡費島火山島上海拔2400 m,用於開發空間以及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測量和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系統。一段時間以來,雷射只能用於在幾小時的黃昏期間測量太空碎片的距離,此時地球上的「雷射測距」站處於黑暗中,但高空的碎片仍在沐浴在太陽的最後一縷光線中。就像在夜晚人們能清晰看到月亮一樣,從黑暗的有利位置反射太陽光時,更容易發現太空碎片。
  • 其實,75%以上的空間碎片的狀況未被探明
    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探測器--地球表面上方大約36000公裡(22370英裡)的空間區域--負責提供一系列重要的導航、通信和氣象服務,可能會受到太小或太暗而不易追蹤的碎片的威脅。自從20世紀50年代我們開始將火箭送入軌道以來,人類製造的垃圾在地球周圍亂飛的情況一直在持續加重。軌道碎片是由老舊的、不復存在的衛星和把它們施放在那裡的火箭組成的。它們的大小不一,有的是油漆片,有的是巨大的整流罩。
  •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利器:歐南臺開始建造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
    此前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其目前正在打造的ELT極大望遠鏡,已經成功鑄造出第一塊六角形鏡片了。極大望遠鏡於2017年5月份開始建造,隸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與2005年開展的大型天文望遠鏡項目。其目的是為了研究宇宙星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問題。
  • 新的調查發現75%以上的空間碎片的狀況未被探明
    自從20世紀50年代我們開始將火箭送入軌道以來,人類製造的垃圾在地球周圍亂飛的情況一直在持續加重。軌道碎片是由老舊的、不復存在的衛星和把它們施放在那裡的火箭組成的。它們的大小不一,有的是油漆片,有的是巨大的整流罩。2009年2月,發生了最壞的情況,兩顆大型停運衛星--商業銥33號和俄羅斯軍方擁有的Kosmos-2251號相互撞擊,產生了大量危險的碎片雲。
  • 哈勃空間望遠鏡
    哈勃空間望遠鏡(英語: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學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則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空間望遠鏡的計劃一經批准,計劃就被分割成許多子計劃分送各機關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