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國際空間站剛躲過一塊太空垃圾。虛驚一場。
美國東部時間9月22日17:19(北京時間23日5:19),國際空間站控制中心臨時啟動俄羅斯進步號飛船推進器,持續推進150秒,改變空間站軌道高度,以便躲避一塊太空垃圾。
大約1小時後,即美東時間18:21(北京時間6:21),這塊太空垃圾以每秒14.6公裡(國際空間站飛行速度7.66公裡/秒)高速飛掠,距離國際空間站僅僅0.86英裡(1.39公裡)。
隨後,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發布推文披露,為了躲避太空垃圾,國際空間站僅在2020年就進行了三次這種動作,並強調稱「軌道垃圾越來越多了!」
通常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約為408×410公裡,以每小時27600公裡(7.66公裡/秒)繞地飛行,每92分鐘繞行一圈。目前,國際空間站以及正在裡面生活的三名美俄太空人全都安然無恙,最多只是虛驚一場。
太空垃圾確實是在時刻威脅著空間站、在軌運行衛星等太空飛行器。各種太空垃圾早已成為地球軌道日益凸顯的嚴重公害。
太空垃圾,也被稱為空間垃圾、軌道垃圾、空間汙染、空間廢物等(Space debris/ Space Junk),是指太空中(主要是指地球軌道)那些不再在軌使用的人造物體,主要包括廢棄的太空飛行器(火箭上面級、人造衛星、飛船),以及太空垃圾碰撞後產生的次生垃圾(更多更危險)。
自從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從此跨入太空時代以來,整整63年間全球總計航天發射4000多次,從衛星地圖SatelliteMap.com我們可以查詢到,截至目前(2020年9月23日)全世界至少發射過19252顆衛星,其中多達13092顆成為太空垃圾(蘇俄4730顆、美國4147顆、中國3424顆),在軌運行5677顆。
按照軌道分布,大約63%集中在2000公裡以下的低軌道,6%處在中地球軌道,29%位於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根據美國太空監視網給出的數據:
●10釐米以上的太空垃圾——大約3.4萬塊。
●1~10釐米的太空垃圾——大約有90萬塊,只有2萬多塊可追蹤。
●小於1釐米的太空垃圾——1.5億塊,無法追蹤。
這只是截至目前的數據,隨著太空產業的迅猛發展,今後每年上天的衛星數量至少遞增4.4%,而太空垃圾總量將會增加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一旦發生科幻片《地心引力》的那種災難,太空垃圾就是呈指數級增長,後果無法想像,更無法承受。
要知道一塊直徑10釐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可以徹底摧毀一個太空飛行器。
命運多舛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曾在1983年遭遇過一個直徑僅為0.2毫米的塗料碎屑撞擊,就導致舷窗玻璃破損,停飛了好一陣子(上圖)。很難想像是吧,這麼小的垃圾竟然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正因為如此,第二年即1984年,挑戰者號專程背上一個測試圓桶(上圖),有一輛公共汽車那麼大,送到近地軌道,就是為了專門挨太空垃圾的打。這個測試桶整整測試了6年,結果出乎意料:一共遭受上百萬次撞擊,肉眼看得見的撞擊點就有32000個,平均每天遭受15次比較大的撞擊。
難怪幾乎所有的太空飛行器(衛星、飛船、探測器、太空站),除了太陽能電池板外,基本都包裹得嚴嚴實實,就怕各種防不勝防的太空垃圾。
到底多小的太空垃圾才不會威脅到太空飛行器呢?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性說法,一般認為只有微米級尺度,才不會對太空飛行器造成損壞。
核心問題是,現在有沒有非常棒的清除方案?
●歐洲空間局提出一種「漁網」方案,就是在近地軌道上設置一種特質漁網,捕獲太空垃圾,然後打包墜入大氣層燒毀——
這種清除方案已在2018年進行實測,效果不錯,還要進一步改進。可以說這是目前最接近實際的清除方案。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出了一種「吸引力法則」,利用磁鐵吸力捕獲廢棄衛星,再打包墜入大氣層焚燒——
太空垃圾飛行速度一般都在每秒3~7公裡,無論是相對而行依靠磁力捕獲,還是同向追蹤依靠磁力捕獲,都得想辦法消除掉太空垃圾的巨大動能,想想搞定這個都得很科幻。
●英國Hempsell航天公司提出一種「墓地軌道」設想,利用獵手飛船捕獲太空垃圾,送到36000公裡以外的地球軌道,劃定一個墓地軌道,專門堆放太空垃圾——
這種搬運工思維不可能徹底解決太空垃圾問題,只能算是針對地球同步軌道的一種權宜之計。
●中國空軍工程大學一組研究團隊構想出一種方法,通過威力強大的天基雷射站,來清除太空垃圾。
——看似粉碎機的方法真的管用嗎?會不會是大垃圾變成了小垃圾?理論上來說,物質不可能被真正消滅掉,太空垃圾也同樣。利用高功率脈衝雷射摧毀小尺寸的太空垃圾,就是粉碎化的過程,但必須小到不可能威脅各種衛星、太空飛行器的程度。當然這種方案還處在紙上談兵階段。
說實話,眼下還沒有一種:技術上可行、成本上可控、操作上可靠的解決方案。甚至一些人悲觀認為,這個硬骨頭恐怕只能留給後代,推給2120年以後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