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盤和林
近日,科技部公示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名單,此次公示的11個「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及示範」重點專項,集中於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關鍵技術,京東 「智能城市作業系統」入列其中。
前不久,雄安數字城市建設項目花落京東數字科技集團(以下簡稱京東數科)又引起了新一輪的數位化城市熱。作為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區域一體化的推進,城市邊界逐漸模糊,城市職能不斷擴大,而相應的現代化的管理技術並未一同跟進,數位化城市的建設實際上是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竊以為,之前的數位化更多意義上指數據的轉化工作,形成現實和虛擬世界的結合,而現階段的數位化是數據的整合和運用,意味著現實和虛擬世界的融合。
此次雄安數位化城市建設,我們看到,數據的基礎依然是大頭,雙方將合力打造一個全球領先的城市大數據底層平臺,這是一個基於大數據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開放式智能城市大數據平臺塊數據平臺。而在此基礎上,一個新穎的智能城市作業系統概念被反覆提及,這就是應用數據的工具,這套作業系統賦予了機器城市運轉的思維,雄安將通過該作業系統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開發出市民熟知的信用城市、智能停車、智能園區等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
那麼,智能城市作業系統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我想最首要的是聯通與共享,大數據時代,數據爆炸式的增長給予了我們充分的研究資料,而數位化作業系統通過實現數據和技術應用在多產業、多鏈條的網狀串聯和協同,化個體分析為總體研究,直接改變城市未來研究的基本範式。數據的集聚意味著研究範圍的延伸,通過對數據的總攬,從數個關係的研究跨向百個、千個的關係研究。
這也是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所講的用共建共享替代自我封閉。城市層面的數據集聚意味著城市的通訊、人口流動、環境建設、結構層次甚至是土地利用狀況都將在一個維度鋪開,這對於城市內部關係研究以及城市政策規劃建議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他還意味著產業流程和決策機制的改變。我舉一個定製化的例子來說明,上海市曾推出的智能公交,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口的出行習慣,從而設計公交線路。定製意味著決策不再是供給到需求,而是需求到供給。而其更深的意義在於賦予了城市建設的可變性,數位化城市建設,特別是定製化作業系統的到來讓我們告別了一種定式的城市建設,使城市建設具有了在異質發展的可能性。雄安數位化城市建設暢想中有這樣的場景:高鐵站人流量過大如何解決,傳統的解決辦法傾向於開通更多高鐵線路,但實際上,某地人流過大與整個交通體系的建設關係密切,與其通過增設、擴建,不如從全渠道來進行疏散。而這背後的理論意義表現為以數據和技術為最大公約數,重塑產業流程和決策機制,實現產業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結構的改變。
實際上,到此為止,智能城市作業系統已經改變了原有的城市運行方式。現在我們總講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而傳統城市研究更多還是使用物質空間決定論,通過實證計量得出城市應該如何發展的結論,而並沒有重視人的能動性,數據運用是以人為本的一種體現,而人本就體現在一條條微觀數據當中,人本的城市規劃正對應了產業上常說的數據指揮生產,也就是在城市發展中,居民成了中心,供給關係成為了連結關係。
智能城市作業系統僅是京東數位化作業系統的一個子系,但其反映的作業系統內核邏輯是所有作業系統共享的。那便是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建立,打通線上線下通道,通過共建共享的數據串聯方式形成數據指導發展的基本處理流程。可以看到,智能城市作業系統對於城市發展意味著有效的改變僵化的發展模式,而這還僅是數位化作業系統的一個應用,未來,數據將建立起一個與現實孿生的世界,拉近的不再僅是城市的距離,更是產業與人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