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機來源:經銷商送測
樣機類型:市售量產版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是一個來自於美國的小眾耳機廠牌,這個產品國內也只有一家代理商進行經銷,看起來有些名不見經傳。不過這個廠商的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型號以振膜使用的材料元素來命名,並且令之能撐地起門面的產品,應該要數「Be」這款產品了。
我們收到了來自Periodic Audio經銷商發來的一款試聽產品,正是旗下最高端的一款型號為Be的產品,這款耳機目前在國內的市場價2580元,算不上便宜。而能讓它如此價格之高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搭載了一枚10mm的純鈹金屬振膜單元,可以說大部分的成本都應該是在這枚單元上了。
對於小眾品牌耳機來說,除非能在聲音上有著格外的突破,不然如此之高的售價只會帶來壞處。鈹金屬振膜耳機最著名的應該還是Focal ELEGIA系列的耳機,高達兩萬多元的售價瞬間抬高了鈹金屬振膜耳機在發燒友心中遙不可及的地位,也讓這種耳機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我們也比較期待這款耳機到底有著怎樣的表現。
01.包裝與配件
Be的包裝盒設計看起來有著非常濃厚的工科色彩氣息,純白色的包裝盒配色正面印有耳機的爆炸結構圖,左下角則是這款耳機的型號,仔細一看的確是有種元素周期表符號的感覺,右上角則是耳機品牌的LOGO。包裝盒正面採用了一個翻蓋的設計,打開這個翻蓋其實是看不到耳機本體的,但是給出了相關的參數和頻響曲線。
包裝盒的背部則是密密麻麻地印刷了耳機的相關使用說明,所以包裝盒的內部也就沒有附帶額外的說明書。Be的包裝盒用料其實是比較一般的,普通的硬卡紙盒外套,內部放置了翻蓋紙盒的內襯,可以說目前國內很少有廠商會這樣設計耳機的包裝盒了,對於這個美國廠商來說,如此設計也不足為奇。
包裝盒的內部就是放置耳機本體的盒子,一個純白色的翻蓋紙盒。可以說Be的包裝盒不論是在設計上還是結構上都沒什麼新意,看起來給人一種草草了事的感覺,包裝上並沒有查到產地信息和代理商標籤。當然如果你領略過其它美系HiFi耳機廠商的包裝盒設計的話,Be這樣的做法也並不是不能接受,只是我們覺得這樣的包裝盒並不應該出現在一條售價2000多元的產品身上。
配件方面其實Be並不算少,只是並沒有像其他廠商那樣在包裝盒中單獨設計。一共附帶了三副海綿套、三副雙解套以及三副常規矽膠套,絕對夠用。此外還附帶了一枚航空轉換頭和一隻6.35mm轉換頭,耳機收納盒是一個金屬材質的旋蓋盒,上面有浮雕LOGO設計。
02.外觀與做工
其實就Be的外觀設計來說還是比較常規的,傳統的直筒型腔體,設計成了前後一體式的主腔體,通過背部的金色面蓋封裝。腔體主體採用了塑料材質打造,並且沒有額外進行漆面處理,背部的金屬飾片看起來質感不錯,略微呈現出古銅色的感覺。
直筒型腔體是一種比較穩重而且翻車機率較小的腔體造型,裝配難度和外殼生產成本也並不算高,對於Be來說更是如此。這款耳機的外觀設計方面其實真是沒有太多好說的,但值得吐槽的地方卻有不少,當然我們先來說說它的一些優點。
Be的腔體其實並不算小,因此採用直入式設計的話,更長的導管會非常有助於提高佩戴的舒適度。但是Be的導管口徑與我們常見的直入式耳機相比是略微粗一些的, 好在官方已經搭配了較多的耳塞套,並不需要再為這個考慮太多。此外由於採用了塑料材質腔體的外殼,Be整機重量只有13g左右。
但是值得吐槽的地方也同樣存在,首先Be並沒有在耳機腔體或者線柄部分提供左右聲道的識別字母或者盲點,而是通過顏色不同的內部濾網來區分左右,紅色的濾網代表右聲道,黑色濾網代表左聲道,這種看起來略帶神秘感的設計好像感覺很高端,實際很蠢,當你在無光環境下使用想區分左右聲道時是一件非常糟心的事情,使用體驗成倍下降。
雖然整體外觀設計看起來沒有太多讓人感到驚豔的地方,但在腔體上方的氣孔部分仍然設計了一個金色的小環進行點綴,讓這條耳機看起來不會顯得那麼單調和死板,但終歸這款產品從頭到腳都有著一股理工科審美的感覺。
Be的整機做工水平只能說是馬馬虎虎,算不上特別好,畢竟現在很多百元價位的耳機都可以在做工和質感方面超越Be,當然我們也測評過不少的美系耳機產品,的確發現做工方面好像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好在Be的做工還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接縫部分處理的尚可,整機只有一條裸露的合模線。
線材方面需要特別吐槽一下,Be搭配了一條並不怎麼樣的線材,整體線徑相比Earpods都要細,當你拿在手中會感覺到這條耳機線格外的脆弱,並且Be是不支持更換線材的。分線卡部分採用了橡膠材質,但是並沒有提供你分線卡,好在這條耳機的聽診器效應還並不至於到折磨你的地步。
Be的這條耳機線平直度尚可,自卷繞情況不太嚴重,彈性較高。但是插頭部分也凸顯出了格外的廉價感,現在已經在中高端耳機上很少見有使用橡膠一體成型插頭的設計了,實踐證明組合式插頭要比這種一體式插頭有著更好的耐久度和美觀度。
3.聲音表現(耳機的聲音表現結論較為主觀,以下內容僅代表趣聽觀點。如有可能,我們建議結合其它媒體發布的內容一同進行參考。)
其實外觀設計或者做工方面Be都沒有什麼太多的過人之處,更何況這是一條售價2000多元的產品,那麼如此高的售價是否真的需要靠聲音表現來撐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這款耳機或多或少都在保持著一種猜疑的態度的原因。
耳機單元是Be最核心的賣點,搭載了一枚10mm尺寸的動圈單元,這枚單元振膜使用了純鈹金屬製成的振膜,這並不多見,因為大多數動圈式耳機的振膜會在塑料基材上進行金屬鍍層,而純金屬揚聲器則是在音箱的高頻單元上最為常見。Be的頻響範圍為12Hz-45KHz,靈敏度100dB/mW,阻抗只有32Ω,參數方面看起來頗為常規。
本次測評主要使用手機和便攜播放器做為前端。對比參考飛利浦S2、水月雨KPE、威索尼可GR09、興戈EN700Pro、NF Audio NF2u。耳機已進行50小時例行煲機,試聽曲目參考《趣聽耳機評測試音集》。
聽感與風格印象:在說Be的聲音風格之前我們需要來說明一下這款耳機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我們收到的這款產品並不是全新樣機,因此左右聲道的腔體氣密性並不是完全一致的,這很有可能是之前使用的用戶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單元裝配時的品控問題,好在並沒有嚴重影響到對聲音表現的判斷,頻響曲線上左右聲道低頻部分出現的較大聲道差也是因此引起。
Be是一條非常非常典型的美式暖聲調音的產品,整體聲音走向偏重中下盤,實話說這個價位上的產品很少在能見到像Be這樣調音的產品,所以Be也就和所謂的三頻均衡沒有什麼關係了。Be有著較為濃厚的低頻風格以及密度不錯的中高頻表現,實際的聲音解析力是略遜於KPE和EN700Pro的。
但你如果喜歡這種偏重中下盤風格的耳塞,那麼Be的調音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並且並不是所有低頻量感過大的耳機就需要一棒子打死,實際上Be的低頻是有著非常不錯的聲音素質的,這個我們放在下文仔細解答。就實際聲音素質而言,Be並不算特別出彩的產品,但好在聽感較好,對於歐美流行、搖滾、電音舞曲等風格的音樂有著相當不錯的適應性,但是對於器樂、大編制以及女聲來說,就不是特別的擅長了,它的風格仍然是一個典型的搖滾流行塞。
Be的聲場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不過難能可貴的是縱向和橫向聲場的把控在一個較為均衡的狀態,Be的縱向聲場有著一定的縱深感,並不是一個相對扁平化的聲場表現,但是要說寬闊程度和器樂的定位擺放方面,Be相比起KPE、EN700Pro來說還是有著一定差距的,這方面和飛利浦S2就已經沒有什麼可比性了。
高頻:Be的高頻聽感柔和,有著較好的高頻延展性,對比KPE、NF2u的高頻表現都不算差,只是風格不同。Be保留著一定的高頻部分的解析力,高頻器樂的細節表現雖然談不上多麼優秀,但在一款主打中低頻的耳機上面可以說是很優秀的,因為很多類似風格的產品都在高頻部分有或多或少的缺失。
實際上Be的高頻風格從聽感上講有些類似飛利浦S2,略微帶有一定的顆粒感,並且Be的高頻其實不算特別鬆弛的,仍然保留了一定的高頻密度,好在高頻部分的風格還是把控在一個較為合理的範圍內,遵循了整體暖聲的調音風格,沒有顯得特別突兀。
但是實際上講,如果再對比興戈EK3、NF2u這樣的動鐵耳機的高頻表現的話,Be的高頻素質並沒有什麼勝算,我們也沒有從Be身上看到金屬鈹振膜帶來的高頻優勢,當然並不否認金屬振膜單元的確能對高頻部分有著一定的幫助,但仍然要結合產品本身的調音來看。
中頻:Be的中頻略微暗淡一些,但不至於讓耳機聽起來有著明顯「兩頭翹」趨勢的情況。Be的中頻稍顯鬆弛,風格上和飛利浦S2略微相似。在頻響曲線上可以看得出來Be的中頻部分是比較凹陷的,相比起高頻和低頻部分就沒有那麼的突出。
所以Be實際的中頻聽感是偏厚實的,但中頻純淨度相比起KPE、飛利浦S2來說就沒有那麼乾淨了,聽起來是有些悶的,缺少一定的通透感。不過Be的中頻風格還是比較圓潤的,相比起GR09來說,沒有後者那麼扁平,這對於很多入門級發燒友來說是比較友好的,但又有幾個入門級發燒友會選擇這個價位的這款產品呢?
Be的中頻器樂結像感一般,比如吉他獨奏的細節表現和泛音就會明顯要比飛利浦S2和KPE少一些,但是這也帶來了聽感比較柔和的人聲表現。Be的人聲定位還是比較靠前的,但不貼耳,人聲的密度保持了暖聲耳機的一些特點,所以算不上特別高。總的來說Be的中頻素質中規中矩,相比起我們本次對比的其它幾款耳機來說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
低頻:低頻部分是Be最令人著迷和稱讚的地方,我們還要再重申一下,主打低頻的耳機並不一定是差勁的,這個觀點在Be上絕對可以得到體現。通過頻響曲線可以看得出來,Be的低頻部分的增益甚至是要高過高頻部分的,但Be的低頻表現也是很多主打重低音風格耳機的比較理想的狀態。
Be的低頻聽感柔和,但有著僅次於動鐵單元的低頻密度,可以說Be的低頻密度表現在動圈式入耳式耳機當中你說比較少見的,不過Be的低頻下潛表現相對於飛利浦S2、EN700Pro來說都要遜色一些。Be的低頻風格是那種保持了略大的的量感,但有著較好的密度,並且還能呈現出良好的低頻彈性的表現。
所以說你如果想感受一下什麼材質帶有彈性的低頻,那麼Be就再合適不過了,Be的低頻實際素質在千元價位的動圈耳機當中是較為優秀的水準。當然如果你並不喜歡量感偏大的低頻風格的話,素質再好也無濟於事。實際上Be的低頻瞬態表現是不比KPE、S2、GR09這些產品差的。
總結:實話實說,我們並沒有在Be身上看到鈹金屬振膜帶來的那些優勢,2580元的售價仍然顯得有些虛高。並且一個偏向於中下盤調音風格的耳機或許很難打動國內的燒友為之買單,但優秀的低頻素質也或許能證明這種材料的單元本身是可以做出好聲音的,只不過是廠商的調音風格仍然局限在討好大眾口味的狀態上。
在我們看來,Be還不能成為一款表現優秀的兩千元價位的入耳式耳機,或許說對於國內市場而言,Be還是會有些水土不服的。當然如果說鈹金屬振膜本身有著更好的性能優勢的話,或許下一款Be或者更高端的鈹金屬振膜耳機可能會帶來耳目一新的試聽感受。
選購建議:暫不提供。
優點:整體聽感較好,聲音素質尚可,容易驅動,低頻素質優秀。
缺點:做工一般,不支持MIC線控,線材較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