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英語聽力分數高不高,和聽力好不好很有關係
記者 張姝 通訊員 張穎穎
本報訊 今天是全國第18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防聾治聾,精準服務」。昨天,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李勇說起最近收治的12歲男孩打籃球外傷引起的失聰病例,提醒大家要好好保護聽力。
打球時與隊員撞了一下,雙耳失聰了 頭上被扇一個巴掌,也可致耳聾
正上小學五年級的小顧,前不久,打籃球時,不小心與隊員頭和頭撞在了一起,當時覺得頭暈,耳朵像被東西蒙住了一樣,完全聽不到了。可小顧到第二天才去醫院,檢查確診為「前庭導水管擴大」。
前庭導水管是內耳的一個重要的功能通道,它異常擴大或發育不全,是造成部分先天性耳聾或內耳眩暈症的直接原因。
小顧找到市一醫院耳鼻咽喉科李勇主任治療,聽力慢慢恢復到了原來的水平。
讓李勇記憶深刻的還有32歲的王先生。
他跟別人發生口角後,大打出手,頭上挨了對方一個巴掌後,他的雙耳開始聽不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巴掌致聾」——外傷引起的耳聾。
還有所謂的「一針致聾」。李主任說,有個5歲的孩子因上呼吸道感染,注射了慶大黴素,之後雙耳失聰。
「其實,這些外傷、藥物都是外因,真正的內因是他們的線粒體DNA存在問題,這是屬於母系遺傳的一種疾病。有些耳聾患兒父母完全是正常的,往上推三代也都正常,但是這樣的隱性基因卻傳給了孩子。」
「新生兒42天聽力篩查沒通過的,3個月的時候建議做耳聾基因檢測。」
李主任說,由於遲發性耳聾具有隱蔽性,傳統的聽力篩查方法難免會有遺漏。而耳聾基因檢測則可明確遺傳病因,從而預防和減少遲發性耳聾的發生,或保護殘留聽力,避免聽力損傷加重。
患兒根據檢測出來結果的不同,可選擇人工耳蝸手術、佩戴助聽器、用藥等手段。當然,這樣的治療也需儘早,儘量在3周歲之前,否則會錯過最佳語言的發育期。最令人惋惜的是,部分內耳畸形的患兒因無法安裝人工耳蝸而終生失聰。
人的聽力好壞是怎麼判斷的?
聽力的強度是按照分貝來計算的:
0分貝是指人聽到微弱的聲音;一般人聽到25分貝以下聲音為正常聽力;26-40分貝指的是相當於「喃喃細語」的聲音,如果聽不到就是輕度耳聾;41-55分貝相當於正常交談的聲音,如果聽不到或是困難就是中度耳聾;56-70分貝指的是大聲說話或吵鬧的聲音,如果聽不到就是重度耳聾;71-90分貝指的是很吵,相當於噪音,如果聽不到就是極重度耳聾,甚至全聾,這個分貝以上的聲音,如果長時間聽的話,會導致耳神經損傷。
例如,待在120分貝的環境中超過1分鐘就會導致暫時性失聰。如果在150分貝的環境中,哪怕再短的時間,人的耳膜都會破裂出血,失去聽力。
聽力受損,學英語聽力較吃力
隨著年齡增長,聽覺器官老化,及受環境因素、精神壓力等影響,聽力開始下降,有些頻段的聲音聽不到了。對於噪聲性耳聾,最典型的就是4000Hz的聲音聽不到了,醫學上把這種現象叫高頻音段聽力損失。
高頻音段聽力損失的病人,特別是青少年病人,有個特點,它的語言聽力頻率沒有受損。人說話時聲波的頻率在500-2000赫茲,所以他與人交談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像以前BB機的叫聲、電熱水壺燒開時的吱吱聲、知了的叫聲,他可能就聽不到了。
另外,高頻聽力受損的人,學英語聽力比較吃力,能聽清楚英語裡所有的母音發音,但可能聽不清T、K和S等這些字母的發音。
李勇的保護聽力秘訣:不戴入耳式耳機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的英語聽力成績提高,讓孩子練習好多題目,其實歸根到底把聽力保護好,是基礎。李勇主任說,自己有保護聽力的一些方法,大家有興趣可做參考,也希望家長們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近幾年,青少年人群中,聽力減退和耳鳴患者逐漸增多,這樣的病人就是高頻聽力有損失,這主要與戴入耳式耳機及播放大音量的音樂有著密切關係。
我自己也很喜歡聽音樂,但我不戴入耳式耳機。因為入耳式耳機漏聲特別少,導致內耳接收到的聲音強度比較強。建議大家,儘量選擇有降噪功能的頭戴式耳機,一來可以預防你把聲音調得太大。二來,有降噪功能的耳機音質好,不容易出現破音等現象,避免耳朵突然受到劇烈刺激。
聽音樂時,要注意聽音樂的方法:聽音樂的時間不宜長,音量不宜大。一般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
此外,公交車上、睡覺時不要聽歌。在公交車上聽歌,為了隔絕外界聲音,會不自覺地調高音量;睡覺時,或許音量調得並不高,但持續的時間會很久。這種長時間的刺激會使毛細胞上的纖毛與上面的蓋膜反覆發生摩擦,導致毛細胞受損。
再有,千萬不要用一隻耳朵聽歌。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是從雙耳接收到一個平衡的能量聲信號,繼而整合信號分析。若一隻耳朵戴、一隻耳朵不戴,大腦皮層會更加勞累,聽完易產生頭暈、頭痛,甚至耳鳴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