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今日小寒。
翻開《植物先生》,作家袁明華就像一位預言家——
「大約元旦前兩天,朋友圈有人不無誇張地預告,五十年以來最強的一股冷空氣將影響大部分地區,今天西湖邊的風就是一把刀,記得加衣哦。」
這句話來自書中的一篇《小寒 荸薺上市甜過年》,寫於2019年的1月5日,也是小寒。兩年後的今天,風雖不「鋒利」,但在短暫的升溫之後,江南少有的嚴寒,即將襲來。
《植物先生》袁明華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3日,袁明華的新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先生》在杭州舉行了首發式。首發式之後,他在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中回答了文學是什麼:「文學就是抱抱,一種貼心的溫暖」。
是的,讀《植物先生》,就能感受到這種撲面而至的溫暖。
還是回到《小寒 荸薺上市甜過年》。2019年1月5日這一天,小寒。跟著袁明華的書寫,我們行走於他上班的途中,轉入露天的菜場,看一位賣菜的婦人削荸薺,而後,又跟他去往崇賢——在杭州,這裡曾是大紅袍荸薺的重要產區。
袁明華對荸薺的尋找,其實是對文化的尋找,他說:「荸薺拯救了一代飢餓的崇賢人」,而從這片土地經由荸薺餵養生長出來的作家們,「留給後人的文字,拯救了崇賢文化」。正是如此,我們在袁明華的筆下,知道了屠再華、陸雲松、陳如興、蔣豫生,知道了他們筆下留下的那筆由江南水鄉孕育的財富。
在崇賢沾橋,袁明華找到了荸薺田,也找到了種荸薺的高手——67歲的範積昌。
當老人撥去一叢荸薺籤接著掏去已經發灰的表層土,我發現深處的淤泥是油亮油亮的,甚至波光粼粼,楚楚凍人,甚至可以照見老人飽經滄桑的顏面,甚至能照亮同一個頻道的野性,照得見荸薺的前世今生。
荸薺甜,好過年。這一句俗語,寫到了《植物先生》的扉頁。
小寒,正是崇賢人「摸荸薺」的時節。「摸荸薺」即挖荸薺,一個「摸」字,背後是崇賢人舊日的辰光和記憶。
「這時候摸上來的荸薺最好吃,早收的荸薺吃起來不太水,會有點渣,不脆,更適合煮熟了吃,或者乾脆做風乾荸薺,眼前摸起來的才有冰凍口感,才是上好的水果。」
《植物先生》的書名源於袁明華的外孫女小蛋白給他起的英文名:Mr.Tree,因為:「外公喜歡樹,他知道所有樹的名字。」
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二十四節氣植物研學課。
《植物先生》內頁
在《植物先生》的序曲中,袁明華說:「自從我決意從植物學的角度出發為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節氣尋找一種可與之匹配的代表性植物的那天起,我就決定要將此書作為生日禮物獻給小蛋白,獻給和小蛋白一樣可愛的孩子們,獻給熱愛自然科學的家庭。」
當然,也正如袁明華多次強調的那樣——這本書「科普打底,人文培土,地標導航,遊記呈現」——所以,他說:「若能讓你在浮躁的行走中,或漫不經心的瀏覽中,還喜歡看一看,還能靜一靜,會心一笑,得一些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去,我便足矣。」
一本《植物先生》幾乎匯聚植物與寫作者、出版人、閱讀者之間,所有奇妙的緣分。
事實上,在1月3日《植物先生》的首發之前,2020年12月28日,浙江大學古籍圖書館曉風書屋揭幕,袁明華就攜《植物先生》與書店的第一批讀者進行了一場分享。
浙大古籍圖書館曉風書屋,《植物先生》亮相
那一天,袁明華說,有一年,他到廣東中山參觀孫中山故居,得知故居庭院那棵酸豆樹是130多年前孫中山從他母校夏威夷檀香山普納荷中學撿來的種子,非常震驚。後來,他專程飛去夏威夷,找到了普納荷中學,找到了校園內那棵孫中山當年撿拾種子的母樹。
過去與現在,因為一棵酸豆樹,因為袁明華的尋找,建立了起來。
《植物先生》內頁
1月3日,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團隊也來到杭州,《植物先生》的責編王其進說,這本書的緣起,要追溯至2018年11月,也與曉風書屋有關。
其時,四川人民出版社和曉風書屋聯辦汪劍釗教授主編的「金色俄羅斯叢書」推廣活動——「俄羅斯之夜」。那個夜晚,群賢畢至,而袁明華也在席間。活動次日,大家相約到橄欖樹學校參觀。
「漫步校園,袁老師提及他為了探尋各種植物,走遍五湖四海的故事,並稱正圍繞二十四節氣代表植物進行寫作,已近尾聲。至此,作者——書稿——編輯這一鏈條第一次連接了起來。」王其進說,書稿完成後,袁明華從不催問出版的進展,「期間兩次到成都見面,也只是順路——袁老師和夫人在丹巴資助了一所希望小學,每年都要數次進川。」
正因為不懈的尋找,人與植物的緣分越發深切了起來。
比如,1月3日的新書發布會上,袁明華說,他前幾天懇求案頭的水仙能在2021年1月3日開花,果然,這一天,花就開了。這一句話說完,全場響起了掌聲。
袁明華
在袁明華看來,滿目的植物和滿目的建築,是組成世界的兩個基本元素。「如果沒有植物,所有的動物都無法生活在這顆星球上,植物智慧比人類文明久遠得多。跟這兩個基本元素相關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幾乎蘊含了我們行走與探索途中所有來自遠方的呼喚。」
落腳到一本《植物先生》,也是如此。
正因為有了植物,才有袁明華的行走與書寫,有了出版人、設計師、非遺傳承人的創意碰撞,最後有了這本「2020年中國最美的書」。
《植物先生》中使用了與書稿對應的24種手工花草紙,這些紙的背後,又是另一個尋找的故事,它是很多人由成都、杭州、北京聚到安徽涇縣創造的一個傳奇。
對閱讀者而言,書把在手中,總忍不住去摩挲那些為這本書特別撈制的紙張的質感,低首聞一聞存留其中的桂花、竹葉、艾草、楓楊、合歡等植物的纖維,是不是仍有季節的味道。
袁明華寫範積昌老人掬一捧油亮的淤泥湊鼻底嗅一嗅——香的。
而翻開《植物先生》,目光與那些特製紙張之上的文字交融,感覺是——暖的。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