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大學動物學家在最新的實驗中發現,雄性斑胸草雀在沒有異性出現的時候,竟然也會對著同性放聲歌唱,如果相互吸引,就會組成一對伴侶,其忠貞相愛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其實,除了鳥類之外,從野牛到蜜蜂,從孔雀魚到疣豬,近年來,動物學家已經在450多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戀愛行為。不過,在大部分物種裡,同性戀愛行為在科學上的記錄還是偶然現象。
斑胸草雀,這個名字大家也許不太熟悉,但很多人會記起當年語文課本中馮驥才先生的散文《珍珠鳥》一文中那對可愛調皮的珍珠鳥。斑胸草雀又叫珍珠鳥、錦花鳥、斑馬雀等,屬於較常見的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鳥類,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東帝汶等地區,常棲息於乾燥的灌木、農田中,一般喜歡集群覓食。
斑胸草雀外表靚麗可愛,體型嬌小,喙短而鈍,一般體長10-11釐米,重10-13克。你如果仔細看,雄雀的臉頰上會比雌鳥多一抹暖棕色紅,難道是它看到心儀的對象害羞了?
全身的羽色青藍灰色,頭部呈藍灰色,嘴基的兩側及兩眼下方均有黑色羽紋。尾巴與別的草雀比起來,顯得十分的短小,常被長長的覆羽遮蓋,也許是因為長得醜,不想讓別人看見。
整個外觀,斑胸草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翅膀上的飛羽呈深灰褐色,尾羽較短為黑色並有很規則白色橫斑,這也是它與其它草雀不同的標誌。
雌鳥與雄鳥不同的是,雌鳥羽色發灰,無橙紅色的頰斑、喉胸部黑色橫紋和兩脅的褐色羽毛及白點。
未成年的幼鳥體羽很像成年雌鳥,只是頭部的羽毛是與背部呈現出灰棕色,嘴的顏色為黑色。
斑胸草雀善於鳴叫,鳴聲單調輕柔。每個雄性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唱法」,往往呼叫配偶的唱法帶著旋轉音的高聲調。雄雀鳴聲意味深長,而雌鳥很少鳴叫,這些鳴聲主要用來吸引異性交配,當然有個時候也對雄性唱情歌。
研究發現,雄性斑胸草雀「酗酒」後,對雌雀的叫聲降低,也少了很多節奏和「音律」,表現出「語無倫次」。但是「酗酒」對雄雀行為和身體協調性沒有影響。
大家知道,雌性動物在交配繁殖期間一般會選擇外表看上去健壯的雄性個體作為配偶,因為這樣會使得後代擁有更好的基因,從而在生存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但是,斑胸草雀中的雌鳥卻有著不同的擇偶策略。研究人員早就發現,雄鳥求偶時鳴聲頻繁,會發出悅耳、短促、富有節奏感的歌唱聲事取悅雌鳥的關鍵。雄鳥的形態特徵、鳴叫方式常常可以體現其遺傳質量,雌鳥也傾向於選擇這些具有優質基因的雄鳥,而不是看中其外表。
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有的研究人員認為,斑胸草雀的雌鳥仍然在試圖選擇有著更好基因的雄鳥,只不過不從外表來判斷;也有人認為,雌鳥實際上更注重雄鳥在行為上與自己是否「志趣相投」。
德國的科學家實驗也證明了這一觀點,斑胸草雀雌鳥擇偶時更多地看著雄性在行為上符合自己的期待。
據新京報報導,斑胸草雀與不少其它鳥類一樣,也存在同性戀傾向。雄鳥同性戀的斑胸草雀會對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並結成伴侶,其忠貞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
不過,動物愛好者發現,斑胸草雀的同性戀行為僅限於雄鳥之間,雌鳥同性戀者卻非常罕見,而別的鳥類,同性戀中有雄雄,也有雄雄。
因此,有一些人就認為,在一個斑胸草雀群體中,因為雌性斑胸草雀太少了,就導致「剩男」太多,沒有辦法,這些「剩男」才戀上了「剩男」,才導致了斑胸草雀群同性戀的出現。
但科學實驗證明,斑胸草雀雄性相戀的原因並非「剩男」過多造成的。單純由父親撫養長大的,缺少母愛的雄性,容易出現雄性相戀,約有75%的雄鳥選擇了同性配偶。
之所以這樣,這很可能是斑胸草雀的「印隨行為」和「性印記效應」導致的。其實在鳥類世界裡,「性印記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幼崽在熟悉父母個體特徵後,會在成年後把父母的特徵作為選擇配偶的標準。
而斑胸草雀中的雌鳥不會同性相戀,因為它們比較專一,只選擇它們心中的「父親」。
斑胸草雀屬於一夫一妻制,喜歡集群營巢,通常50巢左右的很多家族生活在一起。最讓斑胸草雀出名的,是它們的長期忠貞關係。
當一雄一雌互相吸引之後,便配對在一起成為伴侶。相愛的小夫妻經常會給對方梳理羽毛,但是,它們最要緊的一件事情就是築巢。
斑胸草雀還會偷懶,善於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別的鳥兒廢棄的洞穴,在這裡營巢,安全省事。巢材常用細長的草莖及樹葉以及羽毛、纖維等材料,最常見的用禾本科植物柔軟的花絮或果穗。
營巢這種大事,當然是雌雄鳥共同協作。雄鳥尋找合適的巢材銜至洞穴,雌鳥在洞穴中搭建完成巢坯,然後,兩隻鳥開始一根草一片葉子地築就自己溫馨的鳥巢,再在上面鋪一層細軟的羽毛、纖維,這樣一來,一個開口朝向側面的球形「小家」就建成了。
為了讓自己的新家舒適,在產卵、孵卵、育雛期間,雄鳥還要銜回來一些細柔的巢材,供雌鳥修補巢穴。
斑胸草雀的生存能力強,繁殖周期短,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新家」營造好後,雌鳥就開始每天產1枚卵,一般每窩產卵4~6枚卵。卵是白色,具有光澤,橢圓形,似中等花生米大,卵重約為1.5克左右。
白天雌鳥孵卵,雄鳥則守護在巢穴邊上,不讓其他鳥類幹擾「愛妻」的生育,隔一段時間就發出單音連鳴,好像在告訴巢內孵卵的雌鳥「平安無事」。
每當早晨、中午、黃昏前夕,雄鳥就進巢換出雌鳥。雌鳥出巢,排便、飲水和覓食後,進巢替換雄鳥。到了晚上,它們就一同住在一塊孵蛋。
澳大利亞科學家的實驗證明,斑胸草雀存在類似人類「胎教」的行為。孵化期間,當環境溫度高於26攝氏度時,在距離孵化日5天內,親鳥會對卵鳴叫,貌似在告訴卵中的寶寶,外面很熱。因為親鳥不希望雛鳥過早出殼,不希望雛鳥出殼後過快地生長。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鳥類的胚胎在發育後期和人類腹中胎兒一樣,可以識別外部不同的聲音,這就意味著斑胸草雀完全具備進行早期胎教的生理基礎。
動物學家趙序茅解釋說,這是因為溫度高之下,如果雛鳥生長發育緩慢,體型較小,可以減少發育過程中的氧化損傷,有利於雛鳥的健康。
經過11-15天孵化後,小鳥高高興興來到人間。剛出殼的幼雛體表裸露無羽,呈現較深的肉紅色,全身只有幾根絨羽,一簇簇分布於頭頂、兩翼、背等處,兩眼也緊閉未睜開,此時雛鳥嘴部全部是黑色的。
在18天的育雛期,「父母」雙方還會輪流外出覓食回來給小鳥吃。親鳥將吃下的半消化食物吐出飼餵雛鳥。
7-10日齡後雛鳥才睜眼,進入到生長迅速的針羽期,這時真是一個飯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能聽到幼鳥索食聲,因為雛鳥的食慾很大,親鳥餵雛的次數較頻。
雛鳥生長到20日齡時,體羽長齊離巢,並開始學著自己啄食,出巢以後雛鳥尚需要經過巢後發育,一般直到35日齡時,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獨立生活了。
不過,有個奇怪的現象,一窩中,總有一隻雄鳥比較活躍、長得快,親鳥對它也是寵愛與一身,其中的秘密在於,它繼承了更多的睪甾酮。
馮驥才先生的那一對珍珠鳥,飼養3個月後就有了愛情結晶。剛開始,雛鳥只在籠子周圍活動,有一天他伏案寫作時,雛鳥居然落在他肩膀上睡著了。人與鳥之間也能如此信任,那麼人與人之間呢。希望人與人之間正如馮先生在《珍珠鳥》中寫的那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報》、《中國動物志》、《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林業網、北京科普之窗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