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ICE交易所11號糖期貨合約達到三年多來的最高水平,其高度波動性使得交易主體避開現貨市場,進入觀望狀態。根據普氏分析,食糖合約上漲的部分原因在於泰國、中美洲甚至印度北方邦令人失望的收穫數據引起了對供應緊張的擔憂。此外,印尼2021年上半年的進口許可證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這意味著在4月1日正式開始的巴西中南作物季的頭幾個月裡,對巴西生產商的需求會增加。這一漲勢與12月初的情況相反,當時印度政府宣布對600萬噸糖出口國際市場提供補貼,令期貨合約受壓。
數據顯示,目前11號糖期貨3月(H)合約結算價為14.12美分/磅,較11月16日15.47美分/磅的年度第二高結算價下跌了8.73%。未來食糖市場行情如何?
國際糖價基本經歷了一個完整周期
據了解,全球前5大產糖國(組織)分別為巴西、印度、歐盟27國、中國和泰國,產量之和佔國際食糖產量比例為61%,其中巴西為第一大產糖國,食糖佔比達21.5%;出口量方面,世界主要三大出口國為巴西、泰國、和印度,出口量之和佔比達64%,其中巴西一國就佔據47%。
儘管全球糖消費較為分散,但以印度和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漸成糖消費的主力軍。2015年,全球糖消費總量達到1.72億噸,同比增長2.35%,其中印度和中國的消費量分別為2720萬噸和1756萬噸,佔比分別為15.84%和10.23%,整個亞洲地區佔比約35%。產品結構上,飲料和糖果是最主要的糖類食品,其消費佔比分別為24%和23%,且近10年來,消費結構基本穩定。
在經歷了連續五個年度的供需過剩之後,國際糖市在2015/2017年度首次出現供需缺口,低迷多年的糖價終現回升。糖和許多大宗商品一樣,其價格周期一般為6到8年,基本遵循「漲三、四年,跌三、四年」的原則。以2007年為界,國際糖價基本經歷了一個完整周期,即從2007年初開始一路上揚,2011年原糖達到30美分/磅以上的高位,之後一路下跌,到2015年末觸底,之後逐步回升,2017年上半年上漲至21美分/磅的上方。
國內食糖價格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低,2014年跌到歷史低點約4000元/噸左右,2015年初開始新一輪攀升,糖業出現扭虧為盈。2017年,國內糖主產區白糖現貨報價從年初的5500元/噸左右,上漲至2017年11月的6500元/噸左右。
對應於糖價的下行走勢,中國製糖行業2012年至2014年經歷了3年深度虧損,不少企業舉步維艱,糖業併購時有發生。隨著食糖價觸底反彈,糖業併購大潮日趨澎湃,其中尤以中糧屯河、南寧糖業和貴糖股份3家上市國企的表現特別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