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至今沒有黑暗模式,原來是張小龍「全責」?

2020-12-05 雷科技

微信即將提供iOS系統下黑暗模式功能的消息,一夜之間傳遍了大江南北。


用戶會有如此熱烈反應,乃至於這一消息瞬間登上了搜尋引擎熱搜,都離不開對黑暗模式的真切需求。之前不斷有用戶向微信團隊提出建議,希望能在黑夜中可以低亮度、清晰地使用微信


但微信並沒有做出太多回應,用戶只能不斷等待功能更新,因此讓新消息的輿論反饋看起來像是久旱逢甘雨。


加不加黑暗模式,透露出產品個性


微信團隊官方表示,iOS版本的黑暗模式出於優化用戶體驗目的,並由微信和蘋果合作實現。這一表態受到了用戶的質疑,畢竟這之前已經有數款同為國民級別的應用提供黑暗模式,微信與蘋果合作開發卻來得更晚,顯得不合常理。



網上甚至傳出一種聲音,稱因蘋果要求「所有應用5月之前必須支持黑暗模式,否則將被下架」,微信才推出了姍姍來遲的黑暗模式。事實並非如此,蘋果僅要求開發者使用新版開發工具Xcode 11進行開發並使用iOS 13 SDK,這之外沒有對於黑暗模式的限制。


微信的確遭受了不實消息傳播的侵害,但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用戶在等待過程中積攢的一部分態度。早在2019年的WWDC上,黑暗模式下的微信就與iOS 13一同亮相,然而從公開到宣布即將正式上線經歷了近9個月,微信花的時間有點長


微信同門的即時聊天競爭對手QQ,支持黑暗模式的態度要積極許多,早早就在移動端應用加入了黑暗模式開關,而且還會提示用戶是否要根據系統設置來自動開關。儘管其歷史比起微信更為悠久,QQ卻表現得更願意為用戶呼喊而做出改變



微信掌門人張小龍則看起來更像是另一種風格,至少他不會太多的聽取用戶意見,連騰訊內部或是團隊中對微信的想法,也是考慮再三後再做修改。這樣的作風,讓微信看起來有點「慢」,一兩年不用之後再次打開,微信還是那個記憶中的模樣


他還曾打趣道「有1億人教我怎麼做產品」。不管怎樣,微信能夠成為日登陸量超過10億的國民級應用,和張小龍自微信誕生之初做出的一系列決定離不開關係。我們能在微信中發掘出不少產品設計中的選擇痕跡,可以說是頗具延續至開發者的個性


微信在提供新功能上的審慎,有時會被外界解讀成為了保持產品而表現出來的態度,也能說是微信作為產品的個性。相比之下,不少網際網路產品或許顯得不那麼有個性,往往更容易跟隨用戶的聲音而變化,又可能是跟隨當時的潮流進行改動。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面向較多數用戶的開發者心血結晶,網際網路產品到底該不該有自己的個性?


產品是否該有自己的個性


什麼是產品個性?我認為是在提及產品時,能讓人一下子想起來能和同類產品區隔開的特徵,在傳播中會被人頻頻提起的閃光點,無論在用戶角度看來是好的或者不那麼好的。


微信過去選擇不做黑暗模式,可以視作一種個性。這讓人們對微信本身有著更具體的印象,進而將各種正面的以及負面的情緒反饋在上面。微信做出的種種抉擇可能是正確的,但它表達態度的方式頗具爭議,也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了它。


這樣的個性似乎有些多餘,畢竟在大多數時候微信僅僅是個即時聊天、社交應用,沒有在傳遞信息中流露太多觀點的必要。但同時也因為這些個性造成的能力,比如漂流瓶、搖一搖、朋友圈等等,讓微信在同類產品中顯得格外有辨識度。



被稱作b站的嗶哩嗶哩,在走向大眾用戶的同時,依然保留了最初依靠小眾文化社群興起時的個性。在不少人看來這些個性不過是年輕人一時衝動留下的痕跡,不過在認同了b站的用戶群體中,又成了尋找同類在這裡尋找適合自己的內容與夥伴的方式。


時至今日,b站的用戶群依然把產品上的個性看作亮點,並作為不同於其他視頻網站的差異點和優越之處。b站也因此受益:即使是容納了上億活躍用戶,早就成為大眾產品,依然能為不同圈層的用戶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交流空間,仍有不小增長可能性。


與微信和b站相對的,QQ就沒那麼有個性。從服務早期網民的即時交流和交友需求,到之後為整個騰訊集團導入龐大流量,再到今天成為新生代年輕網民的聊天首選。QQ在產品層面上一直都表現得不那麼具體,一直在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想要找到微信上雷打不動的布局和功能數量?QQ沒有,能找到的是QQ秀在移動時代衍生出「釐米秀」,是擴列、匿名等等00後更追捧的社交玩法。想要找到b站那樣的社群氛圍和分發方式?QQ沒有,用戶群體換了一茬又一茬,年輕的用戶用自己的方式扎堆玩。



但QQ同樣能受到用戶的喜歡,別看如今的QQ已經在總用戶規模上被微信超越,可它還是中國最大的即時聊天服務之一,只不過不再是第一。QQ還在某種意義上回歸初心,現在的它收穫了年輕用戶為主的增長,不到21歲的他們甚至還讓QQ增長速度一度超過微信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推論,在屬性上更偏向文化的產品需要有更多自己的個性,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走出成長之道。人口紅利過去之後,屬於市場的增量始終有限,那麼更能吸引人眼球的特殊點才適合在文化屬性上更為挑剔的用戶們。


而像QQ這樣的工具型或者應用性較強的產品,沒有太多性格或許是更好的事。用戶使用它往往只是「做點什麼」,比如達成某個動作、跟他們進行交流,幫助用戶更有效地完成目標才是應該做的事情,不需要對用戶傳達太多的主觀意見。


無論個性,用戶的呼聲不能忽視


要不要向用戶表現出太多的個性,其實能引申到更細化的問題上:網際網路產品和用戶保持怎樣的關係才最合適。是所有用戶意見都會聽取的?還是來自用戶的聲音一律不理會?或者是保持平衡有所聽取有所不聽?


在進行討論之前,另一個問題需要被預先給出答案,對於這個產品來說用戶是什麼?有的時候,用戶是產品收益的直接來源,他們為自己得到的服務買單。有的時候用戶反而是產品銷售的商品,並不直接與收益產生關聯。當然,實際情況會更加複雜。


因此產品需要考慮好自己該如何與用戶相處,不同的模式自然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對。當用戶與產品收益產生強關聯時,找到用戶聲音背後真正的想法並作出舉措,可能是更合適的做法。當用戶並非直接利益關聯時,將其與收益進行精準切割或是更該做的事。



回到微信的事情上來,雖說iOS和Android平臺至今都沒有對黑暗模式提出強制要求,應用沒有一定要做的理由。然而這並不代表可以不聽取用戶的聲音,大部分的網際網路產品都依賴用戶規模和用戶信任來維持商業模式,一旦失去用戶後果難以想像。


老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現在也能套用到應用與用戶的關係上來,二者之間並非簡單的利用關係,不少時候甚至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形態。從這一角度上來講,善待用戶的想法和需求,其實也是在幫助產品自身找到能在未來穩定前行的道路。


相關焦點

  • 張小龍神話已破滅 馬化騰該接管微信了
    今天要說的是張小龍的時代正在逝去,馬化騰該接管微信了。我們看,無論微信做電商還是支付,亦或其他,都在偏離張小龍對微信純粹性的堅持。張小龍創造的微信奇蹟值得所有騰訊人歌功頌德,各種媒體渠道的評論也均對張小龍本人讚譽不少。敬佩之情表達完了,筆者要說兩句中肯的言論了。
  • 微信7.0開屏一朵花是什麼意思?張小龍親自解答
    去年12月21日,iOS微信7.0.0版正式更新,可以說是微信誕生以來,不但圖標變得更淡,就連啟動界面也變了,從經典的地球小人變成了一朵花,有網友吐槽迎合了老年人的審美。而那句「因你看見,所以存在」更是與唯物主義相悖,8億人表示不理解。
  • 說騰訊沒短視頻基因,張小龍第一個不服
    而且,微信團隊對視頻號的偏愛,從張小龍與創作者群體的密集互動也能看出一些端倪。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曾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張小龍對視頻號非常重視,「馬化騰回復微信一般很快,而張小龍要麼回復很忙,要麼就不給你回復。但是這段時間只要跟他探討視頻號,張小龍回復得就很快。」
  • 直播預告: 20日晚7點,《懂一丁點的直播間》帶你解讀張小龍2021微信十年之夜
    1月19日,微信十周年之際,一年一度網際網路界萬眾矚目的微信公開課通過視頻號直播
  • 還記得張小龍力薦的微信小遊戲「跳一跳」嗎?騰訊真的要辦比賽了
    「跳一跳」是微信一整個2018年的開局之作。 今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之父張小龍人還沒出場,就先把自己的手機屏展示了出來。他打開了一局「跳一跳」遊戲,隨手打了967分。張小龍說,自己因為要演講而緊張了,沒發揮好。而他當時的最高水準是六千多分,「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獲得稱號「無聊大師」「立地成佛」。
  • 張小龍:微信公眾平臺八大法則
    12月11日,「微信公開課Pro版」在北京舉行,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張小龍在開場的視頻連線中表示,微信公眾平臺的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他從八大方面詳細闡述了微信對於開放平臺的理念和方向。以下為演講實錄:各位參加微信公開課的朋友們,大家好。
  • 黑暗模式大勢所趨,盤點常見APP黑暗模式設計
    前段時候,一則「蘋果稱:微信若堅持不開發夜間模式,或面臨下架」的消息傳播網際網路,由於展開對黑暗模式的討論與探究不絕於耳,本文也以此為話題聊聊常見的APP黑暗模式設計。
  • 社交推薦能給微信減負嗎?
    張小龍講,微信沒有標準答案,正如微信的啟動頁面經年未變,「它把想像空間留給了用戶自己,10億用戶有10個億的理解,它會找到打動它的點。」對張小龍、對微信而言,微信關聯的海量用戶及其所關聯的無限創新與創造,才是微信潛力的來源。
  • 微信登陸界面的人是誰?表達了什麼含義?背後的故事原來是這樣!
    首先微信發展到現在已經有8年的時間,這8年的微信登陸界面都沒有換掉。很多人都清楚社交軟體一旦進行大型的更新,那麼它的登錄界面也會隨之改變。微信小男孩還要從微信的發展歷史來說,其實這個小男孩的登錄背景,是根據張小龍小時候的模樣來進行設計的,張小龍也就是微信的創始人之一。
  • 萬一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一樣被打入冷宮,張小龍會慌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微信雖然是我們每天都會用的產品,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好友選擇關閉朋友圈,或者設置三天可見、半年可見。讓人不免擔心,微信朋友圈會變成另一個QQ空間嗎?為什麼這麼說?當初「踩一踩」的熱情還記得嗎?
  • 張小龍首次完整闡釋微信8年進化史
    2019微信公開課上,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發表4小時超長演講,談微信的產品觀、社交的起源、小程序、小遊戲、閱讀與AI。張小龍說,微信能有10億用戶,本質上因為它是一個社交工具。張小龍首次談及對社交的理解: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給自己強加一個人設,然後推給別人。比如發的朋友圈,每個背後其實都代表著你希望讓別人認識的你。不過,人設推廣雖然有作用,有時也會過頭。這大概是一個張小龍式的產品套路。
  • 揭秘企業號:微信商業化的下一站
    施琦的方法就是把海底撈原來 7 類工作應用直接搬到了微信企業號裡,比如業務報表、信息發布、移動辦公等。施琦把這次搬家稱為「擠進員工的手機。」馬化騰的話解釋了微信為什麼要做企業號,藉助企業號進入 to B 領域,只是微信的一個表層目的,更深層次的是為整個騰訊的連接戰略服務。在去年成為騰訊戰略級業務的同時,張小龍的內部信中已經強調微信要連接企業。一位微信產品經理透露給極客公園:「張小龍確實是第一個提出做企業號的人。」
  • 發生追尾就全是後車全責?別被忽悠了!這5種情況全責在前車!
    在日常駕駛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交通事故,追尾的可能性是交通事故中最常見的情況,正常情況下,如果發生追尾,很多人會認為是後車的責任,所以後車要承擔前車的全部賠償,然而,在一些情況下,這將是前方車輛的責任,發生追尾就全是後車全責?別被忽悠了!這5種情況全責在前車!
  • 張小龍4小時演講全文:我的微信8年總結和下一步要做什麼
    「有朋友說,在網際網路界,微信就是一個異類。我很驚訝,也很自豪。」4小時,這是自稱「不擅長演講」的微信團隊最高決策者——張小龍的深夜獨白時間。當微信邁過10億用戶大關時,張小龍認為,是時候談一下微信的過去和將來。
  • 張小龍答小程序十問:1月9號開啟 沒有入口只能掃碼
    12月28日消息,今天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版中談到了微信小程序即將與2017年1月9號上線,針對大家關注的一些小程序的問題,他表示小程序和公眾號一樣在微信中沒有入口
  • 寵物犬斑馬線上被撞死 主人未栓繩負全責
    原來當天上午,揚州一位大媽帶泰迪犬過馬路,小狗撒歡,一路沿斑馬線狂奔。  交警調查清楚後,作出了事故認定:「機動車車道內順向正常行駛,不存在其它過失,(寵物狗主人)遛狗,狗是沒有路權的,你要栓繩子,你自己的財物不保管好,你是有過失的,這個交通事故狗被撞死是你的責任,你全責,你自己承擔。」
  • 微信公開課PRO版: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全文(官方無刪減)
    站長之家(ChinaZ.com)1月11日消息,在今天舉行的微信公開課PRO版活動上,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現身,在微信公開課PRO版正式開幕的前夜,一則有關微信公開課策劃的謠言在朋友圈意外傳播開來,給微信團隊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 張小龍的77條產品原則
    再過幾天,就是微信之父張小龍的演講秀了。很多人發現,張小龍的產品觀從2012年以來就沒有變過。在小程序剛發布的時候張小龍用了一句「用完即走」,鑑於公眾的錯誤理解,張小龍不得不在第二年補充了一句「走了還會回來」。但其實這是完整的一句話,早在2012年張小龍的一次內部演講中就提到了,這齣自張小龍對Google產品哲學的認知。
  • 微信視頻號的社交內涵
    我自己目前還沒有開通「騰訊視頻號」,但是,目前高度關注中,沒有參與製作視頻,嚴格來說,能談的感受其實很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深刻之處」。微信應該是全球最大的社交應用之一,在線時長、用戶規模、以及影響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對於個人品牌的來說,微信的貢獻也有目共睹的」。
  • 微信「短內容」是什麼 從私密走向開放的又一次探索
    原標題:微信「短內容」是什麼微信公開課繼續刷屏,張小龍承認微信過去的兩大失誤,其中一個就是短內容創作生態的不完善,並預告「新版本即將上線,微信將發力短內容」。微信足夠大,每個新功能都會引發熱議,也攪動行業競爭,但像這次主動強調某個新業務,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