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
老早,也就是四十多年前,上海石庫門弄堂裡有人家結婚,酒水基本上就擺在石庫門弄堂裡,自己家裡就是新郎新娘和雙方父母加起來一兩桌,更多的桌頭,就擺在弄堂的鄰舍隔壁家裡。
和鄰居關係好不好,辦喜酒就看出來了
不是石庫門人喜歡在石庫門裡辦婚禮,要顯擺自己的上海味道,而是,沒地方辦婚禮,借不到天,只能借地。
那時候上海還是很貧窮,還沒有改革開放,社會的主人,也就是窮人。上海灘沒有幾個飯店,普通老百姓也沒錢去飯店消費的。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大批青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雖然上級領導部門提倡「移風易俗,辦一個革命化的婚禮」,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結婚總是要有明媒正娶的儀式感,老百姓的結婚儀式感,就是車嫁妝,辦喜酒,發喜糖,一方是兒子討老婆了,一方是女兒嫁出去了。只是彼此都很窮,飯店還沒有開放喜酒。
石庫門喜酒——羅希賢畫
這時候,石庫門弄堂辦喜酒的兩大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第一大優勢是石庫門鄰裡之間熱情洋溢,喜歡做熱心事,不像公寓房子的鄰居有文化而矜持;第二大優勢在於石庫門雖然一戶一戶分門進出,但是每家人家的一層樓都是比鄰,都可以派用場。
若是15號張家兒子要結婚了,只要算清爽有多少人來吃喜酒,總歸會有最熱心也是最搞得定的人毛遂自薦運籌帷幄。隔壁老王前客堂可以擺兩桌,對面張木匠可以擺一桌,圓臺面有幾隻擺幾隻,不夠就是方臺子配長凳,也好坐八個人了。這一來,酒席真的是要從弄堂口擺到弄堂底了。哪裡有那麼多親親眷眷?弄堂裡鄰舍隔壁也要算進去的呀,人家出地方的出地方,借圓臺面的借圓臺面,單位食堂師傅來掌勺了,誰家可以不請?
結婚證書上還有兩條領袖語錄,一點不滑稽,那個年代就是這樣
新郎新娘也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上,都比得上王子公主的婚禮,也沒有婚慶司儀,更沒有五點十八分二十八分開席的做法,人坐齊了就開吃,圖的是鬧猛。菜是家常的菜,有魚有肉,有足夠的量就可以了,真要是什麼冷菜味道好,搶光了,主人是會來添的,比如鰻鯗搶光了,再加點。水筍烤肉吃光了,也再加點。當然加上來的,質量就差了,鰻鯗是尾巴部位,水筍烤肉獨多水筍。除了擺在自己家裡的那一兩桌,還有敬酒的儀式,弄堂喜酒吃好算數。鬧新房,那是要到新房裡再鬧的了。
夏天乘風涼,是「近親結婚」的源頭之一——本圖選自「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
石庫門喜酒最大的亮點是,新,郎新娘「近親結婚」概率很高。
不是血緣上的近,而是鄰裡上的近。3號的王家兒子和18號二層閣劉家的女兒結婚了,算不算近親結婚?石庫門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好人壞看在眼裡,而且互相之間親和隨便,甚至隔壁弄堂也是面熟陌生。少男少女眉來眼去,要麼就自己好上了,要麼弄堂裡的紅娘來介紹了,一條弄堂裡,或者是隔壁弄堂裡,經濟條件差不多,父親在什麼廠做什麼,拿多少工資,一點不是秘密,家裡有幾個阿弟阿妹,將來結婚有沒有亭子間,或者後樓,或者可以搭閣樓,介紹時候,就講得清清爽爽,要想吃牛也吹不響。人看中了,父母親也看中了,成功率很高。
這張結婚照,極有風採,一點不輸給當下的美顏婚紗,是網上找到的照片,與石庫門無關
尤其是經過一個夏天乘風涼,夜裡在弄堂裡擺開躺椅,青年男女抬頭看星星,低頭談戀愛,總是有那麼幾對有苗頭了。到了開年,也就要辦喜酒了。
乘風涼夾帶男女情。順便說一句,也有辰光,姘頭軋法軋法也就軋出來了。鄰居男女,隔壁私情。用現在的標準來看,大多數的「不正當男女關係」,沒什麼事情的,就是比較講得攏。
近實在是近,12號的黃家阿六頭,娶了28號張家妹妹。早前,嫁妝就是在弄堂裡搬過去了,新娘子也就是走過去了。後來條件好一點了,嫁妝還是直接搬過去了,但是新娘子過門,有點小小排場了。新娘子不往婆家家裡走,卻是走到弄堂口,已經有計程車停著,是新郎來接。上了婚車,到熱鬧的地方兜一圈,又回到了弄堂口,新郎新娘走進弄堂,算是乘過婚車了。
喜糖袋袋
改革開放前,上海石庫門婚禮就是如此狼狽。可以這麼說,給石庫門,給上海人,乃至給中國內地老百姓,漸漸帶來好日子的,只有,也唯有改革開放。之前的日子?哼哼!
石庫門「近親結婚」,在上海屬於穩定性最強的婚姻。一是雙方的家庭彼此熟悉,三觀也接近,二是,即使婚後不開心,要想離婚,整條弄堂的阿姨媽媽都是自告奮勇來做思想工作的「老娘舅」,離婚比登天還難。
馬尚龍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散文報告文學專業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編審
上海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理事長
上海評彈團藝委會顧問
馬尚龍海派文化工作室總監
著作主要分為三個系列,分別是《幽默應笑我》《與名人同窗》等雜文系列,《上海製造》《為什麼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語》《有些意思你從來不懂》等隨筆系列 。
2019年出版的新書是《上海路數》。
近年來出版的幾本書,網上、出版社和實體書店都有售。
微信公眾號「大上海小龍弄」所有文章,皆是我的原創文章。
歡迎關注——
原標題:《馬尚龍|石庫門弄堂裡的「近親結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