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攝影問世180周年,這隻鏡頭不能不提!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當數碼攝影成為主流,帶領人們進入泛攝影時代,有一群人卻玩起了「復古」,傳統鏡頭和古董鏡頭在數位相機上的嫁接成為獲取不同影調韻味的絕佳方案。

世界上第一隻人像鏡頭——匹茲伐(Petzval)由於獨具風格的成像效果,成為人像攝影愛好者追捧的典範,甚至有廠家專門「復刻」了針對數位相機優化設計的實用型匹茲伐鏡頭(上圖),且價格不菲。今年正好是匹茲伐鏡頭誕生180周年。

180年前,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適合拍攝人像的相機鏡頭,同時也第一次出現了採用全金屬製造的相機,這就是著名的匹茲伐鏡頭及使用這一鏡頭的福倫達全金屬銀版相機。

匹茲伐鏡頭的研發背景

時間回溯到1839年,由法國人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設計、其妻弟基盧克斯(Alphonse Giroux)製造的木製滑箱式銀版相機雖然已經問世(圖1),但它還不能拍攝人像,因為當時基盧克斯相機使用的消色差鏡頭光圈太小。

1. Lomography網站上匹茲伐鏡頭的介紹

為基盧克斯相機提供這種鏡頭的「大文森特父子光學儀器公司」是巴黎一家著名的光學儀器製造商,老闆謝瓦利埃(Charles Chevalier)已是第三代了。該公司以製造望遠鏡、顯微鏡及暗箱鏡頭見長。

從1824年開始,達蓋爾就經常與謝瓦利埃父子聯繫,購買一些暗箱用的鏡頭,甚至他與尼埃普斯的合作,也是在謝瓦利埃的牽線才達成的。

2. 1839年基盧克斯相機縮小版模型(由相機收藏家李曉璘監製)

1839年,謝瓦利埃為達蓋爾的基盧克斯相機研製的鏡頭是一種新月形的消色差膠合透鏡(圖2),它在望遠鏡的鏡片基礎上改進而成。

這種兩片一組的消色差鏡頭可以有效減少鏡頭的色差及球差,也能保證像場覆蓋6.5×8.5英寸(164×216毫米)的整版底片。鏡頭焦距約380毫米,最大光圈F14。這麼小的光圈,加上當時銀版感光乳劑的感光度極低,使得拍攝曝光時間視不同天氣長達3~30分鐘!

這麼長時間人很難保證一動不動,因此基本上不能用來拍攝人像,只能拍攝靜物及風光,於是這種鏡頭也被人們稱為風景鏡頭或風光鏡頭。

匹茲伐鏡頭的研發過程

怎樣製造更大光圈的鏡頭,讓拍攝人像成為可能呢?許多科學家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

維也納大學的德國/奧地利數學教授匹茲伐(Joseph Petzval)先生,受福倫達公司委託,在10名有數學基礎的奧地利士兵幫助下,用數學計算的方法,設計出了有裡程碑意義的大光圈鏡頭,1840年由福倫達公司製造出來。

這是世界上第一隻用數學計算方法設計的相機鏡頭,以設計者匹茲伐教授的名字命名。

3.1938年法國人謝瓦利埃設計的新月形的消色差膠合透鏡

這隻由匹茲伐教授設計、福倫達公司製造的鏡頭,設計的初衷就是大光圈。它是一隻3組4片結構的鏡頭(圖3),鏡頭前組是消色差的膠合透鏡,凸面向外。

後組為2個獨立的鏡片,分別由火石玻璃和日冕玻璃製成,鏡頭像場中心有很高的解析度,但四周暗角明顯。而且由於視角較窄,最初的匹茲伐鏡頭只能覆蓋上述木製滑箱印版相機的1/4底片面積。

儘管如此,它F3.64的大光圈在當時仍是一枝獨秀、無可匹敵的。

4. 匹茲伐最初發明的4片3組式鏡頭光學結構

福倫達公司於1840年5月首次將這一原型鏡頭裝到了試驗相機上,同年11月,福倫達公司開始銷售這種鏡頭。

次年元旦,這種鏡頭被裝在該公司用銅製造的炮彈形銀版相機上(圖4),並開始批量生產和投放市場。

匹茲伐鏡頭發展

前面提到早期的匹茲伐鏡頭像場較小,在1840年年底前只有1/4版(3.125×4.125英寸,即79.37×104.77毫米)一種,之後陸續出現了1/2版(4.125×5.5英寸,即104.77×139.7毫米)、全版(6.5×8.5英寸,即165.1×215.9毫米)以及更小的1/6版、1/9版和1/16版等規格。

再往後,隨著攝影家們的需求,出現了比全版尺寸更大的匹茲伐鏡頭,可以拍攝如美國的8/4版(雙倍版)和12/4版(猛獁版)等大畫幅照片。它們的尺寸都在10.5×13.5英寸(266.7×342.9毫米)至14×17英寸(355.6×431.8毫米)之間。

當時美國著名的哈裡森公司(Harrison)就可以生產從1/4版直到猛獁版各種規格的匹茲伐鏡頭。

5. 1841年,福倫達生產的銅製炮彈形銀版相機使用了匹茲伐設計的第一代鏡頭

匹茲伐鏡頭的光圈機構也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匹茲伐鏡頭出現後的第一個十年。這一時期的匹茲伐鏡頭或者沒有光圈機構(圖06),或者像早期風景(風光)鏡頭一樣,在鏡頭前面凸起部分裝上帶有不同孔徑圓孔的銅片,還有些就是把鏡頭拆開(圖6),在前後組之間放入光圈,叫做墊片(Washer)光圈。

這一時期的攝影師為了縮短拍攝時間,一般都採用最大光圈拍攝,因此很少調節光圈。

6. 早期一些匹茲伐鏡頭前後組可以拆開,放入墊片式光圈

第二階段從1851年開始。這一年,火棉膠玻璃溼版技術出現,底片感光速度得到了較大提高,加之戶外攝影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人們調節鏡頭光圈的迫切需要。

為了減少拆裝鏡頭,裝、卸光圈墊片的麻煩,人們開始研究新方法。一種是英國人約翰·沃特豪森(John·Waterhouse)發明的。他於1858年7月在《倫敦攝影協會通信》上詳細介紹了他的創新,即在鏡頭筒上鋸開一個縫,插入不同孔徑的銅製光圈插片調節光圈(圖7)。

這種方法簡單實用,所以到了1860年之後,絕大部分匹茲伐鏡頭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人們也依發明者的名字,稱其為沃特豪森光圈(直譯為「水房光圈」)或插片光圈(結構性稱呼)。

7.英國人約翰·沃特豪森(John·Waterhouse)發明的插入式光圈

在沃特豪森光圈問世兩個月後的1858年9月,美國人查爾斯·C·哈裡森(Charles C Harrison)取得了葉片式光圈的美國專利(圖8)。

它能夠在鏡頭外部直接旋轉調整光圈,光圈孔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無級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免去了攝影師攜帶許多光圈插片的麻煩。但是由於葉片式光圈的製造成本較高,直到19世紀90年代,才陸續在美國和歐洲流行開來。

而簡單、便宜的沃特豪森光圈,則一直到一戰前後還廣泛應用在匹茲伐鏡頭,特別是在大口徑匹茲伐鏡頭上。

8. 美國人查爾斯·C·哈裡森發明的葉片式光圈

匹茲伐鏡頭的調焦結構

匹茲伐鏡頭的鏡筒結構有三種,第一種是常見的套筒結構,鏡頭內筒上嵌有齒條、外筒上裝有齒輪調焦鈕,鏡頭內、外筒在齒輪、齒條的驅動下,可以相互移動,達到精確對焦的目的;

另一種大型匹茲伐鏡頭則往往沒有這種設計,主要原因在於太大的鏡頭自重較大,如將其分成內、外筒兩段,容易造成鏡筒的軸線因其重力下垂而彎曲;

最後一種則較為少見,結構與第一種相似,區別是鏡筒的前、後部分可以拆分開來,以便在鏡筒中裝入光圈墊圈,之後再旋緊頂絲固定。這類鏡頭一般製造時間都在1860年水房光圈出現之前。

除了第二種大型鏡頭之外,第一種、第三種均可以通過齒輪、齒條調焦,而這個齒輪、齒條的特徵,則表現出鮮明的地區特色,一般情況下,歐洲製造的匹茲伐鏡頭,或者是早期美國製造的匹茲伐鏡頭,它們的齒輪、齒條排列均為正交形態,而1850年左右之後,美國製造的匹茲伐鏡頭,它們的齒輪、齒條排列則呈徑向(子午線)形態。這一點,對於早期鏡頭,尤其是對很多無銘文鏡頭的產地鑑別,是非常重要的區別要素。

匹茲伐鏡頭的仿製

福倫達公司製造出了第一隻匹茲伐鏡頭,從而解決了銀版攝影初期拍攝人像時間過長的問題,立即得到攝影界的追捧。但是由於福倫達公司只取得了該項設計的奧地利專利,並沒有申請得到世界性的專利保護。所以「匹茲伐」鏡頭被世界各地器材廠商紛紛合法仿製。而這一名稱已非福倫達公司產品的獨有,已成為這一相同設計類型鏡頭的統稱。

除了福倫達公司以外,較早的匹茲伐鏡頭生產廠商還有法國的司格坦(Segretan)、英國的羅斯(Ross)及霍恩(Horne)、愛爾蘭的格拉布(Grubb)、美國的哈裡森等許多著名廠商。

就連匹茲伐鏡頭研製初期的主要競爭者謝瓦利埃也與1850年開始生產匹茲伐型鏡頭。僅以哈裡森公司一家為例,該公司從1849年開始製造,至1864年11月,共計生產了9500隻匹茲伐鏡頭。而福倫達公司從1840年直到1920年也不過才生產了25000隻這類鏡頭。

匹茲伐鏡頭的謝幕

匹茲伐鏡頭的霸主地位隨著新光學材料和新設計的出現,從19世紀末開始逐漸被衝擊、分化和消解。

1885年,德國耶拿公司的阿貝(Ernst·Abbe)和肖特(Otto·Schott)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這種玻璃既極大地降低了像散,同時也通過一系列光學設計較好地矯正了色差與球差。並據此推出了新型的正光鏡頭。可以說這是對受制於只有日冕玻璃和火石玻璃的匹茲伐鏡頭的第一次打擊。

1890年,蔡斯公司的工程師魯道夫(P·Rudolph),也是利用新的鋇冕玻璃設計出了新型的消像散鏡頭(Anastigmat)。這是一隻基本上沒有像散的優秀鏡頭,到了1900年它被蔡斯公司重新命名為「普羅塔」(Protar)鏡頭。

1893年,泰勒·霍布森(Taylor·Hobson)推出的柯克(Cooke)人像鏡頭出現,它的設計不僅可以完全矯正色差,還有很好的柔焦功能,因此對傳統人像攝影的匹茲伐鏡頭鏡頭地位也是一個不小的衝擊。

1900年,福倫達公司的哈丁(H·Harting)研製成功三組五片的海利亞(Heliar)專業人像鏡頭,稍後於1902年推向市場。同年,蔡斯公司亦推出了天塞(Tessar)鏡頭,並在最初的F6.3光圈基礎上,經過五年發展,改進為F3.5的較大光圈。這些鏡頭都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匹茲伐鏡頭在人像鏡頭中的市場份額。

匹茲伐鏡頭作為人像攝影領域的王者,在19世紀的攝影器材市場獨領風騷50年,曾被評價為是「人類歷史上設計過的最成功的鏡頭之一」。在新材料、新技術面前,它雖然一度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人們並沒有忘記它為攝影器材發展史、乃至為整個攝影史做出過的不朽貢獻。

9.匹茲伐鏡頭的拍攝效果。金酉鳴 攝

王者回歸

由於匹茲伐當年計算上的一個錯誤,導致匹茲伐鏡頭出現焦點之外的背景旋狀虛化(俗稱「璇焦」,酷似Photoshop中的「徑向模糊」)。誰知這一效果歪打正著,被今天的人們冠以頗具藝術性的鏡頭之稱,廣受黑白人像攝影者的青睞(圖9)。

因此,當索尼微單問世和接圈流行之後,匹茲伐鏡頭特點與魅力再次凸顯,被一些擁有商業頭腦的商家再度引入市場,生產出專門用於微單和單眼相機的匹茲伐專用鏡頭(圖10),以滿足世界各地人像攝影者對匹茲伐效果的需求。

10.網上銷售的近年來生產的復刻匹茲伐鏡頭,最大光圈已經達到了F1.9

這種匹茲伐結構鏡頭在網上很容易買到,匹茲伐藝術攝影的網上連結也比比皆是,形成一個具有一定熱度的匹茲伐藝術圈,在當今攝影領域裡依舊藉以光學結構(產生的視覺藝術)方式佔有一席之地。可以預計,匹茲伐的「藝術風格」還將繼續延續!

圖文:路萬江、沈銘

相關焦點

  • 人像攝影不好看,怎樣拍出形神兼備?
    人像攝影應把握以下幾點:1、抓好人物的形象與神態每個人都有隱藏著的自我,表現人物個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形與神的完美統一,才能稱得上是一幅好的人像作品。要抓住形與神,就要注意抓拍好能夠表現人物個性的眼睛和嘴巴,眼能傳神,嘴能表達從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感。
  • 為什麼攝影新手都不重視鏡頭放大倍率?
    【PConline 雜談】「『學攝影其實難不難?』『不難,搞清楚光圈快門焦距ISO就已經懂得絕大部分了。』」相信許多攝影老手在給攝影新手灌輸攝影教學的時候都喜歡這樣做介紹。是的,正是由於大部分攝影老司機都只注重拍攝的效果環節,忽略機身或鏡頭的體驗與操作環節,導致大部分開始學攝影的朋友也跟著這個路子深入研究。
  • 從構圖到後期 人像攝影全解析
    雖然許多攝影是把自己的裝備升了又升,對自己的拍攝有了更高的掌控度。但拍攝出一張優秀的人像攝影作品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本篇文章將從構圖、曝光、營造景深、後期等方面為攝影愛好者掌握最基礎的人像拍攝常識。·人像攝影的光線與構圖  去年熱播的《琅玡榜》你有追麼?
  • 人像攝影技巧有哪些?拍攝人像需要注意什麼?
    人像攝影中的人是主體,也是人像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運用一切手段來展現、襯託、刻畫、升華人物,把人物拍的傳神,是人像攝影的終極目標。人像照片,力求表情自然,畫面整潔不凌亂。人物表情要做到自然,要做到與被拍攝者交流,儘可能抓拍到美好的瞬間,要克服畫面不乾淨和雜亂現象,就要嘗試不同的位置和角度,避開那些」熱點」,選擇」冷點"照樣可以拍攝到好的人像照片。
  • 陳閱攝影課堂:人像攝影題材的拍攝裝備
    作為一名人像攝影愛好者,你必須了解到拍攝時所需要用到的拍攝裝備有哪些?拍攝之前,準備好這些,就避免了拍攝過程中手忙腳亂的最大因素。今天,陳閱攝影課堂就給大家分享一下人像攝影題材的拍攝裝備!除此之外還有下列優點:多點式自動聚焦、精細測光模式、可換鏡頭等,這樣的相機性價比很高。2.【鏡頭的選擇】理想的情況是你擁有一支焦距85左右的鏡頭,這樣再配一支標準變焦鏡頭和一臺數碼單眼相機即可滿足需要。
  • 手機拍人像,學會這6個技巧,讓你的人像攝影作品更專業
    說起人像攝影的技巧,真的有很多很多,但大部分都在講關於人像攝影構圖的技巧,但是很多夥伴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儘管學了很多人像攝影技巧但是進行人像攝影創作的時候,還是發現拍出來的人像攝影作品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 攝影基礎,入門新手鏡頭如何挑選適合的
    2,魚眼鏡頭。魚眼鏡頭是一種焦距很短並且視角接近或等於180°的鏡頭,是一種較為極端的廣角鏡頭。為使鏡頭達到較大視角,這種鏡頭的前鏡片直徑很短且呈拋物線狀向鏡頭前部凸出,與魚的眼睛頗為相似,「魚眼鏡頭」因此而得名。
  • 人像攝影中常用的光位
    人像攝影中,光位是由攝影師、拍攝對象以及光源位置三者決定的。常用的拍攝人像的光位有順光、前側光、側光、側逆光、逆光、頂光。順光在人像攝影中廣泛使用,也是人像攝影初學者廣泛採用的一種光位。但由於光線正面直射,畫面缺少必要的陰影,所以有時會顯得太平,不能表現人物五官的立體感。從拍攝對象朝向相機一側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照射過來的光線為前側光。前側光有明顯的方向感,能產生很好的光線效果和豐富的影調,但光線強烈時直接照射的地方可能會局部過曝。
  • 人像攝影口訣:構圖裁切口訣,攝影新手請收好
    人像攝影構圖裁切口訣,尤其適合女性寫真拍攝。人像攝影,不管是前期拍攝構圖還是後期二次裁切構圖,如何截取人物,裁剪人物的哪個位置?這個問題是攝影新手必須要注意的,學習人像攝影想少走彎路,那麼請仔細閱讀這篇文章。我也是從新手走過來的,雖然現在也不是高手,但是一路走來,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攝影新手學習攝影不容易。
  • 【攝影講評】拍人像,參數應該怎樣設定 第1351講?
    室外人像攝影設定 室外人像攝影一般情況下使用中長焦距加大光圈的拍攝手法。就是使用中長焦距的鏡頭,比如85mm定焦,在拍攝的時候把光圈開大,比如使用f1.8的大光圈進行拍攝。
  • 人像拍攝,是使用定焦鏡頭好,還是使用變焦鏡頭好
    人像攝影,由於對人物的皮膚顏色,皮膚質感,以及服飾的紋理的表現方面要求都比較高,因此對於人像拍攝所用的鏡頭的選擇要求也是很高的。從器材這方面來看,定焦鏡頭因為其非常出色的畫質,成為了廣大攝影師拍攝人像的首選,常見的人像定焦鏡頭有35mm、50mm、85mm、200mm等鏡頭,不過,隨著近幾年變焦鏡頭的發展,其畫質和性能得到了質的提升,也開始受到攝影師們的喜愛,因為變焦鏡頭的拍攝體驗更加豐富,在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方便的改變視角進行取景構圖。
  • 「人像」攝影不同於與一般的「人物」攝影
    我們這裡的所說的「人像」攝影不同於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
  • 50mm的定焦鏡頭怎麼拍攝出完美照片?人像攝影必讀技巧
    要用好50mm 的定焦鏡頭,就要熟悉並掌握這支鏡頭的性能和特點,再結合自己所拍攝的內容來加以運用。50MM的定焦鏡頭,像我使用的是佳能EF 50mm f/1.2L USM,價格一萬多,我還有支小痰盂,即佳能(Canon)EF 50mm f/1.8 STM鏡頭,價格只要七百多就夠了。兩支鏡頭 價格差距很大,成像質量也很有區別,特性也完全不一樣。下面這張圖片,就是EF 50mm f/1.2L用最大光圈拍的。
  • 人像鏡頭還能怎樣進步?從135mm說起
    嚴格來說任何鏡頭都可以拍攝人像,但在擅長,甚至專注人像領域的鏡頭裡,85mm和135mm是最經典的兩個焦段,其中85mm更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幾乎每家都有至少2顆不同最大光圈的85mm鏡頭,而135mm相對要低調很多,有的玩家甚至覺得100mm就能替代它的作用,但也有不少玩家把它奉為神明(特別是佳能135L),那麼為什麼廠商相對要冷落它?
  • 折返鏡頭玩創新 手把手教你拍人像和紀實
    大家最常見的折返生態攝影已經深入民心了吧,但是如果你認為那些甜美的光斑只適用於荷花那就錯了。折返系統的鏡頭分很多種,比如美能達250mm/5.6、魯比納爾300mm/4.5、騰龍350mm/5.6、圖麗500mm/F8.0、三陽500mm/F5.6、萊卡500mm等,你可以拍風光,拍人像,拍紀實,納尼?!折返頭可以拍人像和紀實?
  • 佳能全畫幅單眼相機,搭配哪些鏡頭拍人像好?
    佳能全畫幅單眼相機,掛什麼鏡頭拍人像的效果比較好?職業人像攝影的必備鏡頭佳能70-200mm,依然是職業人像攝影的必備鏡頭,沒錯,要想看起來專業,就必須要粗笨,要傻大笨粗。推薦大家考慮一下佳能EF70-200mm 2.8L IS,其實我當年90%的拍攝是這支鏡頭幫我完成的。
  • 什麼是突破攝影瓶頸最好的方法?擁有一支微距鏡頭,微距攝影全解
    除了特寫還有大特寫,所指的就更加細微,比如人的眼睛或單隻眼睛、花朵的花蕊等等。「微距攝影」是區別於常規攝影的一種特殊的攝影方法,微距攝影是在近距離拍攝有關物體,並可以得到比原實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
  • 拍人像攝影主題,使用大光圈創造背景虛化的5個應用技巧
    具體的注意事項如下:1、光線及角度的運用,人像攝影想要拍出優秀的作品,對光線的運用和拍攝風光一樣重要,比如側光製造立體感,逆光可以拍出眩光效果。但是光線的運用和使用還不止這些。比如局部光,只打在人眼或某個局部。可以拍出情緒效果很強的照片。
  • 誰是人像神鏡? 三款50mm鏡頭大比拼
    人像是最廣泛的攝影題材,大多數高階玩家在拍攝該題材時都會選擇一支大光圈定焦鏡頭,常見的有85mm、135mm、以及200mm等。但最受歡迎的還當屬50mm左右的標準定焦鏡頭。因為這一焦段的鏡頭具備近似人眼的視角,能夠給照片帶來更自然的透視效果。
  • 人像攝影用光基礎:自然光
    「電磁光譜」這一術語代表了一個光波範圍,即從波長最短的紫外線到波長最長的紅外線,而在紫外線與紅外線這兩極之間,就是可見光的譜系。這是一個宏大的家族-赤、橙、黃、綠、青、藍、紫,它們組成了人像攝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色光。你可以通過三稜鏡的折射光譜來認識它們,也可以在雨後天空中的彩虹下欣賞它們。不同波長的光導致我們看到的物體呈現出不同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