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澆水不當很容易導致傷根、漚根,造成蔬菜的減產,特別是漚根。秋冬澆水有哪些講究呢?一起和小編看一下!
澆水講究多
提醒菜農不要按天澆水,也切忌大水漫灌,否則會導致土壤中的水分從極幹迅速轉為極澇,過量的水分佔領了土壤中的空隙,將其中的空氣擠出土壤,而蔬菜的根系是需要呼吸空氣的,空氣供應不足會使根系窒息,輕則根系受傷,生長慢發育不良,重則根系褐變,毛細根死亡,甚至腐爛引發病害,發生死棵。尤其是在一些土質較黏的菜地中,黏土地原本透氣性就較差,澆水後,其透氣性會進一步惡化。
特別是對於黃瓜、辣椒等根系較淺的作物,一旦澆水過大很容易漚根、傷根,最好小水勤澆,有條件的可採取膜下滴灌。一般來說,土壤水分保持在50%-85%之間最為適宜,既能夠滿足根系對水分的需求,又能夠保持土壤的氧氣含量。
秋冬季溫室澆水宜用地下井水直接灌溉,如果採用較冷的地面水灌溉,植株根系會受刺激,進而影響植株生長。平時澆水時要求水溫儘量與當時地溫相近。
澆水前要注意天氣預報,要在晴天進行,尤其在寒流和陰雪天氣時,應儘量避免在這一時期內澆水,以免造成地溫下降引發蔬菜漚根死棵,或造成棚內空氣溼度增大,導致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澆水後至少要保證能有2個-3個晴天,澆水時間最好在上午10點以前,此時地溫和水溫相差不大,澆水後不會引起地溫較大變動,可以減少對根系的傷害,防止出現炸根、漚根情況。
也可採用蓄水增溫的辦法,即在大棚內建蓄水池,先將水經蓄水池提升溫度後再澆灌蔬菜。此法簡單、實用,效果也不錯。
沙土和粘土有啥不同
沙性土壤澆水,要大小水結合,溜幾次小水以後適當來一次大水,以補充土壤深層的水分,以促進根系往更深層土壤下扎。
而對於粘性土壤,如果澆水較頻繁,土壤水分多、氧氣少,不利於根系的生長。特別是在蒸發量大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上幹下溼的土壤狀態,給菜農造成了應該澆水的假象,結果導致頻繁澆水而引發漚根。
因此,由於粘性土壤保水性好,可適當延長澆水的間隔時間,同時要在澆水後地表稍幹時及時進行劃鋤,以提高深層土壤的空氣含量,最大限度的緩解漚根的危害。劃鋤時可根據苗子大小判斷根系生長範圍,在距離根系較近的地方輕劃鋤,距離越遠劃鋤深度應增加。
澆水以後咋管理
澆水後抓好棚菜管理。冬季澆水後容易造成大棚內氣溫低、溼度大、病害多等問題,因此澆水後頭兩天要先在中午升溫至30℃以上,悶棚1小時,提高大棚內地溫。然後加大通風量,降低棚內溼度。再針對所種蔬菜易發病害,噴藥預防,以減少大棚菜病蟲害的發生。
漚根、傷根的緩解
一方面,我們在定植蔬菜的時候儘量起壟定植,另一方面,出現漚根要及時劃鋤、鬆土,增加土壤通透性,待土壤稍幹後,可用噁黴靈水劑+生根劑,或用甲霜靈+甲殼素,衝施或灌根,避免病原菌的侵染。
來源:農業科技報等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