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夷王煮齊哀公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很有影響力的大事,很多人可能會問,齊哀公是姜子牙的後人,是功臣之後,為何還會遭到周天子這樣的對待呢?縱橫今天就給大家簡單掰扯掰扯這件事。
題目中所說的周天子就是周朝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姬燮,在說他之前,應該從他的父親周懿王開始說起,周懿王是周朝第七代國君,按理來說,周懿王之後就應該是周夷王,但是這裡面就出現了第八代君主周孝王。
周孝王姬闢方在周懿王去世後,奪取了王位,但是礙於周朝的宗法制度,最後還是將王位還給了姬燮,周孝王去世「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這個王位的一波三折讓姬燮的內心極度自卑,在上位後迫切地想要作出一些成績來證明自己,然而西周經過幾代國君的折騰,在諸侯國面前的威信大不如前,甚至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受到威脅。
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這種制度在初期能夠很大程度上的穩定政治環境,然而缺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越來越淡,難以維繫穩定的政治格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姬燮的叔叔周孝王在位期間就有這個打算,重塑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但是壯志未酬就先走一步了,到周夷王上位後,自然也要加強周王的權威。
但是周夷王的即位,本身就是一波三折,後來還是在各路諸侯的擁戴下才即位的,這就導致周夷王欠當初擁立他的諸侯一些人情,在進行封賞的時候,周夷王竟然「下堂」會見諸侯,無疑間也縮短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距離,說白了,周天子的跌份舉動更加動搖周王室的權威。
在這樣的情況下,重塑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已經成為擺在周夷王面前的當務之急。
分封制的核心其實就是一種按照血緣親疏確立的等級制度,天子只有一個,剩下的諸侯國按照「公、侯、伯、子、男」進行排序。
這個排序在西周初期的時候,的確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後來,僭越的事情就經常發生了,比如當時地處偏遠地帶的楚國,原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子爵,是屬於不入流的諸侯,到周天子祭拜的時候,還要去幹活。然而,風水輪流轉,周夷王時期,楚國乾脆不聽從周夷王的分封,還自立為楚王,效仿周天子,將自己的兒子也封為王。
由此可見,周夷王面對的政治環境還是很糟糕的。
在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同時,意氣風發的周夷王決定考察考察天下諸侯,都有誰有不臣之心,於是策劃了一場生病大戲,召集天下諸侯到周朝王都來覲見。
這就要說到齊哀公了,齊國是功臣之後,而且還是侯爵諸侯國,在當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然而齊哀公卻沒有來覲見周夷王。
本來天下諸侯都來覲見,讓周夷王還是很高興的,齊哀公的缺席自是讓周夷王十分震怒,這不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嗎?
至於齊哀公為什麼沒有去覲見周夷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當時齊國國力很強,由於地處沿海地區,資源豐富,齊哀公就有點飄了;另一方面,自己是周朝功臣之後,是姜子牙的傳人,從輩分上來說,比周夷王還高一點。在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質疑的時候,強大的齊哀公自然是有一些傲嬌的資本的。
要是放在從前這也不算什麼罪不可赦的大錯,但是周夷王比較敏感,他沒有想到齊哀公會不來,從內心就有了猜忌,最要命的是當時與齊國敵對的紀國國君就向周夷王告密,說齊哀公根本就沒有病,而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有不臣之心。
在這次裝病大會結束後,周夷王挾餘威徵召齊哀公到王都鎬京,都說槍打出頭鳥,奈何齊哀公想當出頭鳥,卻沒有做好挨打的準備,由於不敢公開挑釁周王室的權威,齊哀公乖乖的到鎬京去請罪了。
在周王都等待齊哀公並不是一句原諒,而是一口煮沸的大鼎,齊哀公到了周王都後,就被人給扔煮沸的鼎裡面活活給煮了。
儘管姜子牙神通蓋世,為周王室的建立立下巨大功勞,但是也沒想到會有齊哀公這樣的後代,被人活活煮了。
從周夷王的角度來說,把一個侯爵諸侯國的國君給煮了,應該是一件震懾天下諸侯的事情,也是重塑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一個手段。